“两用物项”管制的危机虽暂告段落,但那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暂时移开。李默深知,贝法资本及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放弃,他们只是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个更致命的时机。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危险的,真正的安全,必须建立在自身无可替代的价值和牢不可破的联盟之上。
“‘星火’计划,必须加速。”在一次默资本核心层闭门会议上,李默斩钉截铁地定下基调。“星火”,是他为应对未来更严峻挑战而构思的终极方案——构建一个以默资本为核心,联合国内在高端传感、精密制造、工业软件、特种材料等关键领域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隐形冠军”企业,形成的深度技术协同与供应链保障联盟。这个联盟不追求规模最大,但要求技术最硬、协同最深、信任最固,如同散布的星火,能在寒冬中彼此温暖,亦能在需要时聚成燎原之势。
目标名单早已在李默心中,都是些规模或许不大,但在各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公司,例如专精于极端环境下的微型传感器、拥有独特金属3d打印工艺、或是掌握了某种关键化学气相沉积涂层技术的企业。与这些企业打交道,远非简单的资本并购或商业合作所能涵盖,需要的是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对产业规律的共同认知,以及超越利益的理想共鸣。
李默亲自带队,开始了密集的“访贤”之旅。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只有轻车简从的技术团队。行程低调而务实,深入一座座位于产业园区深处甚至郊县的小型工厂和实验室。
在一家专注于水下机器人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公司,创始人是一位醉心技术、不善言辞的老工程师。李默没有谈论估值和市场份额,而是与他在嘈杂的测试车间里,讨论了整整三个小时关于“深海环境下压力传感器信号漂移的动态补偿算法”问题,并基于“技术预研”的模糊感知,提出了一个让老工程师眼前一亮的优化思路。
在一家掌握着独特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企业,李默面对对方因曾与国外巨头合作受挫而筑起的心防,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坦诚分享了默资本在应对国际专利诉讼和“337调查”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风险共担、技术共享、市场共赢”的联合研发模式框架。
这些拜访,并非每次都能立刻达成协议。有些创始人需要时间权衡,有些则对深度绑定心存疑虑。但李默展现出的专业、诚意以及对产业未来的共同愿景,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这些专注于技术的企业家中激起了涟漪。信任,在一次次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坦诚的利益探讨中,悄然孕育。
就在李默奔波于各地,为“星火”联盟殚精竭虑之时,一场针对他个人的、更加隐蔽的风暴,正在互联网的阴影角落里悄然酝酿。
这一次,攻击的源头更加难以追溯,手法也更加“高级”。不再是无脑的污言秽语,而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深度分析”和“合理质疑”。
几篇署名不同,但文风相似、逻辑缜密的“调查文章”开始在某些特定的金融圈层和科技论坛流传。文章没有直接攻击默资本的技术或商业模式,而是将矛头对准了李默本人那“不合常理”的崛起速度。
文章旁征博引,从行为金融学、创业概率学等角度,“理性”分析了一个被裁员的普通白领,如何在短短一两年内,不仅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更掌握了远超其过往教育和工作背景的、横跨多个硬科技领域的“深度技术知识”和“精准战略眼光”。文章暗示,这背后可能存在“未披露的特殊资源支持”或“难以言说的信息优势”,甚至影射其可能与某些“神秘资本”或“特殊背景”有关。
这些文章,通篇不带一个脏字,却比张涛那拙劣的谣言更具杀伤力。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天才”和“奇迹”的本能怀疑,在李默那近乎传奇的成功故事中,埋下了一颗颗猜忌的种子。它们不寻求大众的认同,只意在影响那些能决定默资本未来命运的关键人群——顶级的投资人、潜在的重量级合作伙伴、乃至更高层面的观察者。
当陈律师将监测到的这些文章摆在李默面前时,李默的眉头深深皱起。他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阴险。这种攻击,瞄准的是他个人信誉的根基,是他一切成就的“合法性”。如果这种猜忌蔓延开来,不仅会动摇“星火”联盟潜在伙伴的信心,更可能引发监管层不必要的关注,甚至影响国家联盟对他的信任。
“查得到源头吗?”李默的声音很冷。
“非常困难。”陈律师摇头,“文章通过层层代理和加密方式发布,写手水平很高,对金融和科技领域都非常熟悉,显然是专业人士操刀。背后的金主……指向几个海外的基金会和媒体机构,与贝法资本的关联若隐若现,但无法直接证明。”
又是这种藏在迷雾后的攻击!
李默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他能感觉到,这次对手瞄准的不是他的公司,不是他的技术,而是他这个人存在的“合理性”。系统是他最大的秘密,也是他无法言说的底牌。他该如何应对这种针对“超常表现”的质疑?否认?只会越描越黑。承认?那将是灭顶之灾。
[战略推演(精通)启动:应对个人信誉及崛起合理性质疑…]
[风险:质疑无法彻底澄清,可能导致关键合作伙伴信心动摇,潜在监管风险上升。]
[应对策略:]
[1. 冷处理,专注业务,用持续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回应一切质疑。(成功率:60%,周期长,存在不确定性。)]
[2. 有限度回应,通过权威第三方媒体进行深度专访,塑造‘技术偏执狂’和‘学习天才’的公众形象,将异常表现归结于极致专注和独特方法论。(成功率:70%,需精心策划,存在被进一步深挖风险。)]
[3. 转移焦点,主动披露部分早期创业的艰难细节和思考过程,强化‘机遇+准备’的叙事,同时寻找并攻击对手的类似‘不合常理’之处。(成功率:65%,操作复杂,易陷入互相揭短的泥潭。)]
推演结果倾向于策略二,但风险依然存在。
就在这时,苏晚拿着一份刚收到的邀请函走了进来。“李默,国家电视台财经频道,《时代先锋》栏目组,想给你做一个深度人物专访。这是国内最具分量的财经人物访谈节目之一。
李默接过制作精美、盖着红头的邀请函,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在最高官方媒体平台上,主动塑造形象、回应潜在质疑的机会?
但他立刻警惕起来。节目组会问什么问题?是否会触及那些敏感的“合理性”话题?他能否在镜头前,完美地演绎一个“天才”而非“异数”?
“接受。”李默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但访谈提纲,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沟通和准备。”
“明白,我亲自去对接。”苏晚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李默一边继续推进“星火”联盟的构建,一边与苏晚及公关团队精心准备访谈。他们预演了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尖锐问题,包括关于他知识来源、决策依据、乃至第一桶金的细节。李默需要做的,不是编造谎言,而是将他依靠系统获得的洞察和判断,用一种符合常人认知逻辑的“语言”包装出来——强调他对技术的痴迷、海量的阅读、跨界的思考、以及对市场趋势的独到复盘。
这无疑是一次走钢丝。他必须在真实与必要的修饰之间,找到最微妙的平衡点。
访谈录制当天,演播室内灯光炽热。面对经验丰富、以提问犀利着称的主持人,李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进入一种沉静而坦诚的状态。
访谈的前半段顺利进行,围绕默资本的创业历程、技术突破和产业抱负展开。李默的回答条理清晰,充满激情,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技术企业家的一面。
然而,当访谈进入后半段,主持人果然话锋一转,问出了那个核心的问题:“李总,我们查阅了您的履历,非常传奇。很多人都好奇,您并非技术科班出身,也没有在相关领域有特别长的积累,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仅驾驭了如此复杂的跨领域技术,还能做出一次次精准到令人惊叹的战略决策?这背后,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论或者秘诀?”
演播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李默脸上。
李默心中凛然,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脸上露出一个略带回忆和思索的表情,停顿了几秒,才缓缓开口,语气平和而真诚:
“很多人看到的是结果,但忽略了过程。”他说道,“我被裁员后那段时间,并没有消沉。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阅读所有我能找到的行业报告、技术论文、公司财报。我记了整整几十本笔记,尝试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析市场,去理解技术演进的路径。我送外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也是为了从最基层的视角,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经济脉搏。”
他看向主持人,眼神清澈而专注:“我不认为有什么秘诀。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极致的专注,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我相信逻辑和数据的力量。每一个决策背后,可能是我成百上千个小时的阅读、思考和推演。至于技术,”他笑了笑,“我或许不是那个亲手拧螺丝的人,但我愿意花时间去听懂工程师的语言,去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和瓶颈。我的角色,更多是一个翻译和连接者,将市场的需求翻译成技术的问题,将技术的可能连接成商业的机会。”
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超常”归结于“超常的努力”和“独特的方法论”。他的回答,既坦诚,又保留了必要的模糊空间。
主持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深挖,转而问起了他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看法。
访谈顺利结束。走出演播室,李默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知道,这番说辞未必能完全打消所有疑虑,但至少,他在最主流的平台上,给出了一个相对正面、可供传播的版本。
几天后,访谈节目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李默那句“极致的专注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成为了金句,他“技术偏执狂”和“跨界思考者”的形象开始被更多人接受。
然而,李默清楚,这场围绕他个人“合理性”的暗战,远未结束。那些隐藏在阴影里的质疑声,并不会因一次电视访谈而彻底消失。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脚下这座城市。阳光普照,却照不透所有角落。
“星火”联盟的构建仍需努力,个人的信誉保卫战也刚刚打响。而贝法资本,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巨兽,下一次浮出水面时,必将掀起更大的风浪。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研发中心:
“刘工,‘新型驱动器’的样品,我要尽快看到实测数据。”
他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无可辩驳的技术突破,来夯实自己的根基,来回应所有的明枪与暗箭。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