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中南海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烟雾缭绕,如同与会者们心头驱不散的阴云。
一位肩扛上将军衔,主管情报工作的老将军,正通报一份高级间谍拼死发回来的绝密情报。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沉重:
“他们内部已经通过了代号‘惩戒’的计划预案。目标……是我们所有主要工业和人口中心。他们计划在两年内,动用大真理我们实施……饱和式打击。”
最后几个字,如同千斤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头。
“饱和……”
室内一片死寂,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帅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盖子跳了起来:“他们敢!忘恩负义的东西!当年要不是我们顶着十六国的压力,他们国内怎么能安稳发展经济……”
“老总,现在说这些无益。”
坐在主位上的老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
他戴着眼镜,目光透过镜片,锐利而沉静,仿佛能穿透迷雾,直视问题的核心。
“情报的可信度,有几成?”
上将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情报上说他们在政治局上已经沟通过。”
老人再度开口:“核攻击这件事他们一定会和大漂亮谈,以防引起热核战争,接下来,让我们在大漂亮的情报人员多关注一下,侧面印证一下。”
先生手指规律的敲着桌面,出言问道:“他们的核弹头,多少当量,威力怎么样?”
另负责国防科技的领导人立刻补充,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资料:“他们目前的热核弹头,单颗当量普遍在几十万到上百万吨tNt之间。”
他担心与会者听不明白,当即拿出了类比的例子。
“当年投在广岛的‘小男孩’约1.5万吨当量,造成了十几万人的死亡……,投在长崎的“胖子”2万吨当量,造成了七万人死亡。”
“如果对方发动饱和攻击,我们主要的工业基础和城市体系……将遭受毁灭性打击,伤亡数字……无法估量。”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顿了顿,声音更加低沉:“而且我问过专家,核弹爆炸后土地会留有辐射,后续影响将持续数十年……大片的土地将无法耕种,水源被污染……”
后面的话,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亡国灭种的威胁,真真切切地悬在了头顶。
老人吸口烟,长长的吐了口气,然后笑了笑。
“看来,我们又要回归老本行,去打游击咯!还得带着数亿人去北方打游击……”
开了句玩笑话,稍微缓和了一下紧张气氛,他环视全场,目光从每一位或愤怒、或忧虑、或坚定的面孔上扫过,最后,他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为这次会议定下了基调:
“同志们,形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祈求和平,但决不能幻想和平!”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众人的心坎上。
“我们没有退路,也决不能后退!解放一江山的时候,大漂亮想要核讹诈让我们退缩,我们靠老大哥。如今我们要靠谁,只能靠自己。”
“我们必须让某些人清楚地认识到,华夏民族的骨头是硬的,脊梁是断不了的!他们想用核武器把我们吓倒、压垮,那是痴心妄想!”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我建议:”
“第一,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工作向‘争气弹’(原子弹)工程无条件倾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第二,成立特别领导小组,协调一切资源,确保工程进度!”
“第三,给‘五九六’和‘东风’项目组下死命令!抛开一切顾虑,集中全部力量,攻坚克难!必须在敌人把枪口完全顶在我们脑门上之前,把我们自己的‘打狗棍’也造出来!时间,就是生命!进度,就是国运!”
他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负责人:“不管用什么方法,克服怎样的困难!最多两年之内!我们要且一定要搞出原子弹,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核垄断、破除核讹诈!这是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生死存亡!”
会场内一片肃穆,坚定的信念在无声地传递。
这时,负责“争气弹”研制的负责人站了起来,他的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色:
“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就算豁出命去,也要把“争气蛋”造出来!”
“你的决心,我们都听到了,原本我是在八年把东西搞出来,现在时不我待。”
先生关切的问道:“我听说有一些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因为长期的营养匮乏,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有人住进了医院?”
会场顿时更加安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负责人身上。
“是的,确实……他们的工作热情很高,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连轴转,就为了早日拿到结果。”
“有一部分核心技术人员,因为营养跟不上高强度的工作消耗,出现了浮肿、夜盲等症状,近期也有个别同志因病住院。我们正在内部极力协调,想办法保障……”
“通知下去,把我的伙食配额里的肉、蛋和牛奶,全部拨给项目组的一线科研人员!必须保证他们的健康!”先生毫不犹豫的说道。
“首*长,您……”秘书下意识地想劝阻。
但他抬手制止,语气沉稳而坚定:“我在后方,动动嘴皮,批阅文件,消耗有限。这些营养,给那些日夜不停为我们国家计算、画图、做实验的同志们吃,比放在我的碗里,价值大十倍、百倍。”
“我的那份也拿出来!”
“还有我的!”
“我们苦一点,绝不能亏待了这些为我们国家铸剑的英雄!”
众人也都积极响应。
专项保障方案就在这最高决策会议上,以最高的效率当场敲定。
会议结束后,决议以最快的速度传达下去。
一场为国家生存而战的科研攻坚战,在极度保密的条件下于全国多个点位同步打响。
在四九城郊外的研究所(九所)里,理论物理学家陆光达和他的同事们,正面临着最艰巨的智力挑战。
通宵达旦的办公室里,灯光映照着一张张疲惫而专注的脸。
陆光达(《横空出世》中的核心角色,李幼斌演的)伏在案头,桌上铺满了写满复杂公式的草稿纸。
算盘珠的噼啪声与少量苏制计算机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运算交响曲。
为了攻克一个理论模型,他和团队常常需要手工进行数以万计的演算。
生活上的困难同样严峻,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让这位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脸色蜡黄,但他眼中的光芒却从未熄灭。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北戈壁,另一条战线已经开辟。
先遣部队和工程建设者们,正面对着“死亡之海”罗布泊的严酷考验。
在风沙肆虐的荒漠中,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或干打垒的土房里,夜里寒风裹着沙粒往里灌。
缺水是常态,一盆水常常是先洗脸、再洗脚、最后用来和泥。
冯石将军与战士们同吃同住,靠着人拉肩扛,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那座关乎国运的核试验基地的奠基工作。
他深知,必须在四九城的理论突破之前,就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为那惊天一爆准备好舞台。
无论是由陆光达领导的在四九城的理论攻坚,还是由冯石将军指挥的在罗布泊的基地建设,都面临着极端的困难。
因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而倒下的事情时有发生。
所有人都清楚,他们一个在铸造“核弹之魂”,一个在打造“核弹之躯”,两者都直接关联着能否在那份“死刑判决”生效前,为国家铸造出足以震慑强敌的“打狗棍”。
来自中央的特供品——那点微薄的肉、蛋和牛奶,被视若珍宝。
当它们被分别送到四九城的研究所和罗布泊的基地时,陆光达和冯石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优先分配给身体最差的同志和最需要营养的一线骨干。
在京城的研究所和戈壁的工地上,这点滴的关怀,如同星星之火,温暖并激励着每一个在绝境中拼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