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个可怜人,摊上这么个老子,一个月赚的钱落不到口袋里几个子,这么大个人,手里没钱,说话都没底气。”
“那你们聊,我就先走了。”
汪洋起身就要告辞。
“汪所长且慢。”
赖四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沉稳。
汪洋脚步一顿,回身看向他,眉梢微挑:“怎么?”
“我这边正好有件事要和大清商量,事关房产过户,您是公家人,能不能请您做个见证?”
汪洋略一迟疑,终究还是点了点头,重新坐下。
何家是什么身份,他到现在也不清楚,但父亲让自己死保何大清,他可是记得很清楚,事关何家的事,他必须关注。
只见赖四从怀里掏出一份泛黄的房契,双手递出:“大清,这是我那个小院的契。”
他顿了顿,像是在平复情绪:“院子不大,二百平,早年被鬼子炸过,只剩三间房,其他都塌了。可这三间,料子是实打实的好——当年我阿玛还春秋鼎盛,用的都是上等杉木,虽说比不上皇家用的楠木紫檀,但也是当年官商建宅的顶配了。”
何大清微微颔首,低声应道:“我去过,确实结实。”
他记得那三间房,屋梁粗壮,榫卯严丝合缝,墙砖也厚实,光是那门槛,就比寻常人家的门板还宽。那种用料,绝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赖四低头摩挲着房契,声音低沉下来:“我家人都死在战乱里了……爹娘、兄弟、媳妇、孩子,一个没剩。”
哎,战乱年代,谁家没几本血泪账?
他抬手擦了擦眼角,嗓音沙哑,“我一个人熬到现在,就怕哪天睡下,再没醒过来,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屋内一时寂静,只剩院外的嘈杂。
“上回碰见小何,我就想起你了。”
赖四看向何大清,语气诚恳,“你这人讲义气,小何也不差。我就跟他商量,我把这院子,连同里头所有东西,都过给他。我不求别的,就求个一日三餐,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我要是哪天走了,他帮我找个地儿埋了,烧炷香,我就知足了。”
这话一出,屋内几人都心头一酸。
“他说得问你这个亲爹的意思。”赖四看向何大清,“我听说你回来了,就赶紧来问问,你觉得咋样?”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那三间房都不小,每间三十平出头,现在这地段,根据四九城的租金规定,一间月租也得十块上下。你要是点头,我现在就去房管局,把名字改了。”
“你要是点头,我现在就把房子过户给小何。”
何大清愣住了。
“现在就过户?”
“对,你大清义气,小何也不差,我怕什么,怎么样,当然,现在我手脚方便,生活琐事不用小何照顾,一个月给我补个八块的生活费就成,我定量有,能自个照顾自个,哪天我要瘫在床上动不了了,就请小何略微帮帮忙。”
“如果你愿意,正好汪所长也在,我们写一份契。”
这一份契就是何雨柱和赖四商量好的,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也让得房产变得名正言顺。
而且有汪洋做认证,其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何大清听明白赖四的意思了,也是信任自己,就是为了让何雨柱管他吃喝。
同时他能动的时候一个月给几块钱生活就行。
虽然是自己的好友,但涉及到儿子日后的利益,他不得不在利上算了算。
赖四比自己大点,得六十多了,能再活二十年就了不得了。
一个月八块钱,哪怕二十年,也不到两千块钱。
他的院子虽然只有三间房,大概值一千块钱左右,但整个小院可是靠近海子,可不是两千块钱就能拿下的。
拿下来哪怕只是三间房租出去,只要几年就能回本。
他快速在心中盘算了一下
目光转向何雨柱。
“我这倒是没问题,柱子你要是答应你赖叔了,那就问问文谨,毕竟你现在已经成婚了,有了家人。”
“爸,只要柱子同意,我也同意。”
苏文谨虽然声音柔软,但支持非常果断。
“那太好了,那就把契写了吧,等会直接去房管所把户口办了。”
“赖叔,房子过户的事不急,先把契写了,房子你先住着,过段时间再办不迟。”
毕竟自己刚占着东跨院,等房子建好,指定有人眼红。
如果现在就继承小院,难保会被人盯上。
还不如让赖四占着。
这边95号院底下鼠王还带着群鼠在挖,不论是从挖宝的角度,还是未来公产买断的角度,东跨院肯定不能丢下。
赖四那小院有了汪洋的作证,将来也跑不了,不怕街道占用。
有了这么一出戏,自己有时候可以放心把信标设在那边的地下室。
到时候让鼠王在那边也挖一下。
那边多的是达官贵人的旧宅。
说不定又能挖出不少的财物。
“行,我给你们做见证。”汪洋朗声同意。
“契已经写好了。”
赖四取出三份纸张。
“这三份都是一样的,”他声音低沉却清晰,“我早几天就写好了,也签了字,就等今天当面定下。”
内容都是同样的,上面已经有赖四的签名以及相关信息。
这时候还没有身份证和号码,只有口卡和户口本。
为了证实唯一性,除了名字外,还得写上年龄,籍贯,出生日期,住址等信息。
何大清一一看过,内容就是赖四刚刚说的那些,并没有多余的内容。
随后他将契交给何雨柱和汪洋。
何雨柱和何大清签下了名字。
最后汪洋以派出所所长的身份在见证人这边签下字,契一式三份,赖四、何家、汪洋各留了一份。
虽然这房子还在赖四名下,但未来终究是属于何雨柱了。
等时机成熟,把这些被炸毁的房子修一修,那就是一处一进的四合院。
靠近海子的四合院,不说价值上亿,光说靠近前海,距离故宫也就两公里以内,稀缺性也是独树一帜。
留给后人,也算是极好的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