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咖啡馆里的“技术人员”是第一步,但这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知道更多:这个人在为谁工作?他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广告屏系统被动了什么手脚?除了广告屏,大学城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陷阱”?最重要的是,这一切与陈默的直接关联是什么?
仅仅依靠外部监控和网络侦查,已经无法满足获取核心情报的需求。对方的技术水平显然不低,过于频繁的网络刺探很容易触发警报。而那个技术人员看起来也很谨慎,除了咖啡馆和可能的住处,并未发现其他频繁活动的地点。
“我们需要更直接的信息。”林逸在基地的战术讨论区,对着苏沐雪和赵刚说道。他身后的白板上,贴着咖啡馆的平面图、技术人员背影的照片、广告屏系统的结构图以及网络数据流的分析报告。
赵刚推了推眼镜,有些犹豫:“逸哥,你的意思是……接近他?还是……”
“不,直接接近风险太高,容易暴露我们自己。”林逸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的手指点在了咖啡馆的平面图上,“我们需要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他设备里的数据,或者……在他的活动范围内,放置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苏沐雪立刻明白了林逸的意图,她微微蹙眉:“你想潜入那家咖啡馆?这太冒险了。那里是公共场合,而且对方很可能在附近布置了隐蔽的监控或者警报装置。”
“公共场合才有漏洞可循。”林逸嘴角勾起一丝属于“漏洞师”的自信弧度,“而且,我们并不需要像电影里那样飞檐走壁、破解激光阵。我们只需要利用规则,找到那条被所有人忽视的‘捷径’。”
他转向赵刚:“刚子,我需要那家咖啡馆及其周边所有能搞到的信息。建筑结构图(如果可能)、营业时间、员工排班表、保洁公司服务时间、监控探头的具体位置和型号、甚至是供电和网络线路的走向。”
“明白!”赵刚立刻回到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官方信息共享渠道、商业数据库、甚至是本地的水电煤气缴费记录(用于推断非营业时间能耗)都成了他搜集情报的来源。同时,他调动了之前采购的几台微型无人机,准备在夜间对咖啡馆外部进行低空、静音侦察,精确标注所有窗户、通风口和外置设备箱的位置。
林逸则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与系统沟通。
“系统,扫描目标建筑‘星图智能咖啡馆’,以及其周边五十米区域内,是否存在可供利用的【漏洞】。”
【指令收到。开始对指定区域进行规则层面扫描……】
【扫描中……分析环境参数:公共商业区域、中低安全等级监控、标准民用建筑结构、存在不稳定公共wi-Fi信号……】
【漏洞扫描完成。发现以下可利用漏洞:】
【监控系统盲区更新延迟漏洞】: 该咖啡馆监控系统供应商于上周发布了最新的摄像头固件更新,修复了三个已知的监控盲区。但咖啡馆管理层尚未安排升级。因此,系统记录的“安全盲区”地图与实际有效监控范围存在约0.5至1.2米的误差带。(可利用此误差带规避监控。)
【员工通道门禁逻辑漏洞】: 咖啡馆后门员工通道,采用刷卡+密码门禁。系统检测到,在每日凌晨4:15-4:17分,该门禁系统会与总部服务器进行一次极短时间的校时和数据同步。在此期间,门禁的本地逻辑判断会出现约1.5秒的短暂休眠,任何物理卡(甚至非授权卡)刷入,都会因为无法即时验证而被默认“放行”(日志记录为‘同步期未知卡尝试’),以保障员工在极端情况下不会因系统同步而被锁在外。此漏洞每日仅存在一次,窗口期极短。
【城市公共wi-Fi信号溢出干扰漏洞】: 咖啡馆东侧墙体靠近一个城市公共wi-Fi信号塔。在特定时间(凌晨3点至5点,信号塔进行维护调试时),其信号强度会周期性异常增高,对咖啡馆内部wi-Fi网络(尤其是2.4G频段)造成间歇性、可预测的强干扰,每次持续约3-5分钟。此干扰可能导致依赖wi-Fi的安防设备(如某些型号的无线传感器)传输延迟或短暂失灵。
林逸看着系统列出的三条漏洞,眼睛亮了起来。
第一条漏洞,解决了“眼睛”的问题。
第二条漏洞,解决了“门”的问题。
第三条漏洞,提供了“掩护”和可能的技术干扰窗口。
完美!这三个漏洞单独来看或许作用有限,但组合起来,却足以编织出一条隐秘的潜入路径。
“有办法了。”林逸将系统扫描结果分享给苏沐雪和赵刚。
赵刚看着那条【员工通道门禁逻辑漏洞】,惊叹道:“每天只有1.5秒的窗口?这也能被发现?逸哥,你这系统真是……绝了!”
苏沐雪则更关注细节和风险:“凌晨4点多的同步窗口,这个时间点咖啡馆肯定没人,但也是夜间巡逻可能经过的时间。我们需要精确的时间规划和外部预警。另外,wi-Fi干扰漏洞可以利用,但我们需要知道咖啡馆内部具体有哪些无线安防设备。”
“所以,我们需要一次精确的预演。”林逸开始部署计划,“刚子,你的任务:
确保获取咖啡馆最新的、未升级的监控盲区图,并核实系统漏洞提供的误差带是否准确。可以用微型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在夜间确认咖啡馆内无人员滞留,并精确测绘热量盲区(与监控盲区大概率重合)。
精确计算员工通道门禁的同步时间,我需要秒级精度。
摸清凌晨3点到5点之间,咖啡馆周边的巡逻规律(保安、警车)。
准备几个微型、高续航的无线监听器和带有磁性吸附功能的微型摄像头。我需要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部署。”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赵刚感觉血液在沸腾,这种在数字与现实中穿梭的挑战,让他无比兴奋。
“沐雪,”林逸看向她,“你作为外部接应和情报协调。在行动当晚,你需要:
在基地实时监控赵刚提供的所有数据流——包括无人机画面(如果有)、周边公共监控、以及我可能传回的信号。
监听警方和保安的通讯频道(如果赵刚能切入的话),提供预警。
如果出现意外,你需要立即启动应急方案,比如制造一起小的、无关的交通意外或火警误报,吸引注意力,为我创造撤离条件。”
苏沐雪深吸一口气,她知道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用力点头:“我可以做到。我会准备好所有的应急方案预案。”
最后,林逸看向自己:“而我,将化身‘都市潜行者’,利用这些漏洞,进去给我们的‘朋友’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
计划就此定下。代号:“捕风”。
接下来的两天,基地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赵刚成功获取了所需的几乎所有信息,甚至通过分析垃圾清运车的路线和时间,推断出咖啡馆后院垃圾房的门锁是较为老旧的机械锁,有可能作为备用撤离点。
苏沐雪整理了多条撤离路线和数种应急方案,并与林逸反复推演。
林逸则利用数据化视角,在脑中反复模拟潜入路线,计算每一步的时间和动作。他准备好了黑色的紧身行动服(不影响活动且能融入夜色)、软底无声鞋、以及赵刚准备的间谍设备。
行动前夜,林逸再次检查了所有装备,对苏沐雪和赵刚说:“记住,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布设监控,获取情报,不是正面冲突。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或者我感觉不对,会立刻撤离。安全第一。”
苏沐雪和赵刚郑重应诺。
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城市陷入最深的沉睡时,“捕风”行动,正式开始。
林逸如同一个真正的潜行者,融入了都市的阴影之中,向着那个隐藏着秘密的咖啡馆,悄然进发。他的眼中,闪烁着洞察规则漏洞的微光,以及即将揭开谜底的冷静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