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赵刚搜集到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分析,林逸和团队对“清道夫”的运作模式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知。他们就像隐藏在规则阴影下的猎手,对“异常波动”极其敏感。那么,反过来想,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敏感性?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林逸脑海中逐渐成形——布下一个诱饵陷阱。
既然“清道夫”会被高强度的规则漏洞利用所吸引,那么,是否可以人为制造一个看似符合“病毒载体”特征的、可控的“异常波动”,将其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从而测试他们的反应速度、调查方式,甚至……如果能捕捉到他们的踪迹的话。
这个想法极其危险,如同在悬崖边跳舞。一旦操作不当,不仅可能引火烧身,甚至可能暴露团队的真实实力和位置。
林逸将这个高风险计划的核心思路,通过加密链路分别发送给了苏沐雪和赵刚,征求他们的意见。
苏沐雪的回复带着一贯的审慎:“风险极高。诱饵的设计是关键,必须足够逼真以吸引目标,但又必须完全可控且与团队核心无关。需要精确计算‘规则波纹’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范围,确保在达到侦查目的的同时,不至于引来无法承受的打击。建议进行多轮推演,并准备至少三条紧急撤离方案。”
赵刚则从技术层面给出了支持:“理论上可行。我可以尝试编写一个模拟程序,通过特定算法和硬件(如:大功率但隐蔽的射频发射器,结合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扰动,模仿高强度信息处理时产生的微弱规则外泄),在远离我们实际位置的区域制造一个低持续性的、孤立的‘异常信号源’。但需要时间调试和寻找合适的投放地点。”
团队成员的意见趋于一致:风险虽大,但值得一试。这可能是他们摆脱被动局面的唯一机会。
【系统,评估‘诱饵陷阱’计划可行性,并提供优化建议。】
【评估中……计划可行性:中低。风险等级:高。】
【优化建议:1. 诱饵信号强度需精确控制在c级漏洞利用峰值水平,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2. 投放地点需选择规则背景相对‘嘈杂’的区域(如:大型变电站、无线电监测站附近),以增加对方定位难度。3. 建议结合一次性‘信息污染’手段,在诱饵触发后,于暗网特定角落释放经过处理的、指向性错误的‘病毒载体’特征信息,误导对方调查方向。】
系统的建议非常具体,甚至提供了“信息污染”的思路。这大大增加了计划的成功率。
林逸下定决心:“执行‘诱饵计划’!刚子,负责信号模拟器和投放。沐雪,负责设计‘信息污染’内容,要求逻辑自洽但指向模糊错误。我来统筹和选择最终投放地点及时间。”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在绝对的静默和谨慎中,为这个危险的计划做准备。
赵刚利用废弃的电子元件和二手设备,在一个临时租用的、与团队毫无关联的偏僻小仓库里,组装调试出了一台能够模拟特定规则波动的信号发生器。他反复测试,确保其信号特征与系统描述的c级漏洞利用高度相似,且具备定时启动和远程销毁(物理层面)的功能。
苏沐雪则精心编织了一份“病毒载体”的虚假档案。档案描述了一个沉迷于利用“预知梦”能力在金融市场牟利的孤独青年,其行为模式、获利方式都经过精心设计,看起来合理且符合“清道夫”对“病毒”的界定,但所有身份信息、活动区域都指向了另一个城市,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电磁环境复杂的重工业城市。
林逸则利用数据化视角和系统扫描,在本市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投放地点。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位于市郊、靠近高压输电走廊和废弃无线电中继站的区域。这里本身电磁环境复杂,规则背景“噪音”足够大,能够有效掩盖诱饵信号的来源,并干扰“清道夫”的精准定位。
行动时间,定在了一个周五的深夜。
当晚,林逸独自一人,如同幽灵般潜入市郊目标区域。他按照赵刚的远程指导(通过一次性的、断网操作的加密对讲设备),将那个伪装成废旧金属盒的信号发生器,安置在废弃中继站的一个角落里,设置了十分钟后启动,持续发射五分钟然后自毁的程序。
随后,他迅速撤离到一公里外的一个预设观察点,利用高倍望远镜和【数据化视角】远远地监视着那个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深夜的郊外寂静无声,只有高压电线发出的微弱嗡鸣。
当时钟指向预定时间,林逸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没有光芒,没有声音。但在他的【数据化视角】中,能隐约“看到”一股异常的、不自然的规则涟漪,以那个废弃中继站为中心,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荡漾开来。
【诱饵信号已触发!规则扰动强度:c级(模拟)。】
几乎在信号触发的同时,林逸【危机预警雷达】的界面上,边缘区域突然出现了两个极其微弱、但速度惊人的红点,正从不同方向,朝着信号源位置高速接近!
来了!好快!
林逸屏住呼吸,将望远镜倍数调到最大。在模糊的夜色中,他看到了两道如同鬼魅般的身影,以远超常人的速度掠过荒野,精准地扑向了那个废弃中继站!
正是上次抓捕他的那种“清道夫”!
他们的反应速度,快得惊人!从信号触发到抵达,不超过三分钟!
只见那两个清道夫在中继站外围稍作停留,似乎在进行某种探测,然后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
几分钟后,当中继站内传来一声轻微的、如同电路短路般的爆裂声(信号发生器自毁)时,那两个清道夫一脸阴沉地走了出来。他们显然扑了个空,只找到了一个已经自毁的、无法追踪来源的简陋设备。
其中一人拿出一个类似平板电脑的装置操作着,另一人则警惕地环顾四周。
【检测到高强度扫描波动!建议宿主保持绝对静默!】
系统的警告让林逸瞬间趴低身体,连呼吸都几乎停止。
一股无形的、冰冷的感知力如同潮水般扫过他所在的区域,【数据化视角】中甚至能看到空气中泛起的、细微的规则扭曲。幸好他距离足够远,且【痕迹清理辅助】被动效果一直在生效,那股扫描波动在他附近徘徊了片刻,并未发现异常,缓缓退去。
两个清道夫在原地逗留了约十分钟,似乎在分析和汇报情况,最终悻悻离去,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直到【危机预警雷达】上的红点彻底消失,林逸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发现自己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
成功了!
诱饵成功吸引了“清道夫”,并且没有被发现!
【诱饵计划执行成功!成功误导‘清道夫’调查方向。】
【获得关键情报:清道夫响应时间(约3分钟)、标准行动小组配置(2人)、具备区域规则扫描能力。】
【规则反噬结算(轻微):因主动挑衅并误导‘清道夫’,宿主接下来48小时内将遭遇‘连环小意外’(如:钥匙丢失、误车、被鸟粪击中等)。】
看着系统的总结,林逸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连环小意外?比起获得的宝贵情报,这反噬简直不值一提!
他小心翼翼地撤离了观察点,如同从未出现过。
第二天,按照计划,苏沐雪编织的那份虚假档案,通过赵刚设置的复杂跳板,被“无意间”泄露到了某个隐秘的、疑似与“清道夫”有关联的暗网角落。
诱饵计划,圆满收官。
虽然没能直接捕获“清道夫”的成员,但这次行动意义重大。他们不再是黑暗中被动等待猎手的猎物,他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猎手,甚至……给猎手设下圈套。
林逸知道,与“清道夫”的战争,从这一刻起,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