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技术革新,小试牛刀露峥嵘
许大茂“红脸事件”的余波,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荡漾了几圈涟漪后,终归渐渐平息。四合院表面重归往日的“平静”,但那是一种更加紧绷和诡异的平静。禽兽们看钟浩的眼神,除了原有的嫉妒和怨恨,又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忌惮和困惑。他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每次想找钟浩的麻烦,最后倒霉的总是自己?难道这小子真有什么邪门的运气护体?
这种无形的威慑,反而让钟浩过了几天清静日子。阎埠贵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算计那点肉和钱,只是眼神里的幽怨更深了。贾家婆媳的咒骂声也低了许多,转为更加隐蔽的窃窃私语。许大茂更是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好几天,见了钟浩都绕着走,显然那次当众出丑对他的打击不小。
钟浩乐得如此。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轧钢厂和自身的“基本建设”上。
空间牧场运转良好。两只母鸡几乎每天都能贡献一枚新鲜的鸡蛋,虽然不大,但蛋黄橙红,味道浓郁,远非后世饲料鸡蛋可比。钟浩每天早上都会给自己煮一个,或是用一点点猪油炒得喷香,补充营养。那三平米的玉米地更是给了他巨大的惊喜,在时间流速和营养液的双重加持下,竟然提前抽穗结棒了!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子裹在翠绿的外衣里,预示着不久后的丰收。他甚至已经开始规划,收获的玉米除了自己吃和喂鸡,或许还能磨些玉米面,或者……尝试酿点原始的玉米酒?
厂里那边,他的地位愈发稳固。机修车间的老师傅们,尤其是那位孙师傅,在经过最初的别扭和震惊后,对钟浩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开始真正把钟浩当成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甚至需要请教的技术能手。钟浩也不藏私,对于一些不影响大局、又能切实提高效率的小技巧、小改进,他会“无意间”透露出来,往往能解决老师傅们头疼许久的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分享,让他迅速赢得了基层技术人员的真心尊重。
赵主任更是三天两头找他“探讨”技术问题,恨不得把他拴在裤腰带上。厂领导也在非正式场合表扬过他几次,认为他代表了青年工人又红又专的方向。
然而,钟浩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深处。他满足于解决一些零敲碎打的问题,或是等待别人发现问题再去“神兵天降”。他需要主动出击,拿出更有分量、更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东西,真正在这个数万人的大厂里打下不可撼动的根基。
他的目标,锁定在了厂里那些真正制约生产效率、让老师傅们无可奈何的“老大难”设备上。而首选,就是那台他曾经立功的550中型轧机!
这台苏制老古董,虽然经过紧急维修恢复了生产,但它固有的设计缺陷和老化问题并未根除:能耗巨大、噪音惊人、轧制精度不稳定、需要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时刻紧盯调整,否则极易出废品,维护成本高昂。它是轧钢车间产能提升的一个巨大瓶颈。
钟浩利用工作之便和赵主任的信任,多次深入轧钢车间,近距离观察这台庞然大物的运行。他带着问题,反复研读脑海中的苏联图纸和李爱国笔记,结合来自未来的机械理念,寻找着改造的突破口。
【设备故障预判】直觉让他能敏锐地捕捉到设备运行中那些不和谐的振动和异响背后的根源。【初级机械加工技能】的知识让他能理解每一个部件的功能和磨损极限。【初级物资鉴定】则帮他评估着哪些部件可以修复,哪些必须更换,用什么材料替代性价比最高。
渐渐地,一个大胆的、系统性的改造方案在他脑中逐渐清晰、成型。它涉及传动系统的优化、轴承座的加固、冷却系统的改进,甚至还包括一套相对简易却有效的精度微调机构!这套方案一旦实施,他有信心让这台老设备的效率提升至少百分之二十,能耗降低百分之十五,废品率大幅下降!
但这方案太过惊人,也必然触动某些固有的利益和保守的观念。他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以一种稳妥的方式抛出来。
这天下午,机会来了。赵主任愁眉苦脸地找到正在废料库“淘宝”的钟浩。
“小钟啊,又得找你想想办法了。”赵主任搓着手,一脸晦气,“还是那台550!真是块烫手山芋!厂里刚接了个紧急任务,要求一批高精度的特种钢材,公差要求严得很!可这老家伙今天又闹脾气了,轧出来的东西忽厚忽薄,孙师傅他们调整了一上午,屁用没有!眼看交货期要到了,这要是耽误了生产,可是重大责任!李主任(生产科长)刚才把我叫去狠批了一顿!”
钟浩心中一动,脸上却露出关切的神色:“问题出在哪里?还是老毛病?”
“就是精度不稳!主传动齿轮磨损有点厉害,间隙大了,一动起来就有微小的窜动,这玩意儿精得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要换整套齿轮,先不说有没有备件,就算有,停机拆装没有三五天根本下不来!任务等不了啊!”赵主任急得嘴角起泡。
钟浩沉吟片刻,说道:“主任,带我再去看看。也许……不用大拆大换,有临时解决的办法。”
“真的?快!快跟我来!”赵主任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拉着钟浩就往轧钢车间跑。
车间里,那台550轧机正发出沉闷而不均匀的轰鸣,几个老师傅围在旁边,一筹莫展,孙师傅更是急得满头大汗。看到钟浩来了,他们如同看到了救星,自动让开了一条路。
“小钟,你快给看看!这玩意儿今天邪了门了!”孙师傅顾不上之前的芥蒂,急切地说道。
钟浩没有多言,拿起听音棒,仔细倾听主传动箱的声音,又观察了轧辊的运行情况,然后要来了最近的生产记录和质检报告。他眉头微蹙,仿佛在认真思考,实则是在脑海中飞速验证自己那个改造方案中关于传动补偿的一部分。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对赵主任和孙师傅说道:“主任,孙师傅,问题根源确实是主传动齿轮副磨损导致侧隙过大,引起咬入瞬间的微小冲击和滞后。要大修换齿轮来不及。不过我有个临时的想法,或许可以试试。”
“什么想法?快说!”赵主任和孙师傅异口同声。
“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弹性张力补偿装置’。”钟浩拿起粉笔,在地上快速画了一个简单的草图,“利用废料库能找到的强力碟形弹簧和一套杠杆机构,安装在从动齿轮的支撑座上,给它施加一个持续的、可微调的预紧力。这个力可以部分抵消因为齿轮间隙造成的窜动,相当于人为地‘消除’了一部分间隙,虽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应该能大幅改善当前的精度波动,撑过这批紧急任务应该没问题。”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而新颖!完全超出了当下老师傅们的认知范畴!用弹簧和杠杆来补偿齿轮间隙?闻所未闻!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地上那个简单的草图,脸上写满了惊愕和怀疑。
孙师傅张了张嘴,第一个提出质疑:“小钟,这……这能行吗?给齿轮加预紧力?会不会加速磨损?甚至别断齿轮?”
“是啊,这太冒险了!” “从来没听说过这种办法……” 其他老师傅也纷纷表示疑虑。
赵主任也皱紧了眉头,这方案听起来确实有些天方夜谭。
钟浩早已料到他们的反应,不慌不忙地解释:“孙师傅的担心有道理。所以这个预紧力的大小非常关键,必须精确计算和控制,既要达到补偿效果,又不能超过安全阈值。我粗略估算了一下,以当前齿轮的磨损情况,这个力应该控制在……”他报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值范围和计算公式,“至于磨损,短期内为了保障紧急任务,轻微的加速磨损是可以接受的代价。等任务完成,还是必须进行彻底的大修更换。”
他接着详细解释了碟形弹簧的选型、杠杆比的设计、安装固定方式以及如何微调预紧力。他的解释条理清晰,数据具体,甚至考虑到了安装空间和加工难度,听起来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具备很强的可行性。
赵主任听着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不懂太深的技术,但他听得懂逻辑,看得懂钟浩眼中的自信。眼下已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境地,与其坐等耽误生产挨处分,不如搏一把!
“干了!”赵主任一拍大腿,下了决心,“小钟,就按你说的办!需要什么材料、人手,你直接调配!孙师傅,你们全力配合小钟!”
孙师傅见主任拍了板,虽然心里还是打鼓,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成!小钟,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钟浩立刻行动起来。他带着人直奔废料库,凭借着【初级物资鉴定】技能,很快从一堆废旧零件里扒拉出了几个规格合适的报废碟形弹簧(来自某台废弃的压力机)和一些强度足够的钢条、螺栓。然后回到机修车间,亲自划线、指导钳工进行加工改制。
【初级机械加工技能】的经验虽然以操作为主,但理论知识足以支撑他进行设计和指导。他手脚麻利,思路清晰,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老师们傅们在他有条不紊的指挥下,也逐渐放下了疑虑,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不到两个小时,一个看起来有些粗糙却结构坚固的“弹性张力补偿装置”就制作完成了。在钟浩的亲自指导下,装置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了550轧机的主传动箱外侧。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赵主任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
“开始微调预紧力。”钟浩声音沉稳,亲自拿着扳手,根据千分表显示的齿轮侧隙数据,一点点地拧紧调整螺栓。
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扳手轻微的咔哒声和轧机其他部分运行的背景噪音。
随着预紧力的逐渐增加,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轧机的运行和仪表的读数。
突然,孙师傅惊喜地叫了起来:“稳了!稳了!你们听!那个该死的撞击声变小了!”
果然,轧机运行时的沉闷撞击异响明显减弱,变得平稳了许多!
钟浩继续微调,直到读数达到他计算的最佳值附近。
“好了!试轧一批!”赵主任迫不及待地下令。
加热好的钢锭再次被送入轧辊。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着。
几分钟后,第一批轧制好的钢材被取样送到质检台。
质检员快速测量后,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声音都变了调:“合……合格了!公差完全在要求范围内!而且……波动范围很小!比之前最好的时候还要稳定!”
“哗——!”车间里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惊叹声!
“神了!真神了!” “小钟!你真是咱们车间的福星啊!” “这办法太绝了!怎么想出来的!”
老师们傅们围着钟浩,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彻底的佩服和感激。孙师傅更是老脸通红,用力握着钟浩的手:“小钟!我老孙服了!心服口服!以后你说咋干就咋干!”
赵主任长舒一口气,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用力拍着钟浩的后背:“好小子!你又立了一大功!救了老哥哥我的急啊!我这就去向厂领导给你请功!”
【叮!成功完成技术革新(小型),解决重大生产难题,获得广泛认可!获得整活能量+80!】 【获得附加奖励:【初级机械设计理论】(补充)】 【当前整活能量:295\/500!】
巨大的成就感涌入钟浩心中,比获得整活能量更让他满足。这是知识的力量,是技术改变现实的力量!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厂。轧钢厂居然用一堆废料和一个闻所未闻的“土办法”,临时解决了进口老设备的精度难题,保障了紧急任务!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又是那个采购科的年轻人——钟浩!
这一次,引起的轰动远超以往!这不再是靠眼睛尖发现问题,而是实打实的、具有创造性的技术革新能力!厂领导高度重视,生产科长李怀德亲自到车间视察,看着那套简陋却有效的装置和稳定产出的合格产品,对钟浩更是刮目相看,当场表示要重重奖励。
下班回到四合院时,钟浩“又立功了”的消息已经先一步传了回来。这一次,院里禽兽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阎埠贵看着钟浩,眼神里的嫉妒依旧,但更多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算计这个年轻人了,对方站的层面,似乎已经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 贾张氏在屋里咒骂的声音都小了很多,似乎也意识到彼此的差距正在拉大到令人绝望的程度。 就连一向官迷心窍、喜欢摆架子的刘海中,看到钟浩,也下意识地挺了挺肚子,试图摆出更“领导”的姿态,却显得有些滑稽和底气不足。
易中海站在自家门口,看着钟浩沉稳走过的身影,眼神复杂到了极点。他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已经一飞冲天,再也无法被这个小小的四合院所束缚,更无法被他那套“养老”理论所绑架了。一种莫名的失落和危机感萦绕在他心头。
钟浩感受到了这些目光的变化,但他毫不在意。他知道,今天这一步,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成功,更是一次地位上的飞跃。从此,他在轧钢厂,将不再是一个“运气好”的年轻人,而是一个真正拥有技术话语权的“专家”型人物。
他回到小屋,照例先查看空间。玉米棒子更加饱满了,快要成熟了。母鸡下了蛋。一切井井有条。
他坐在桌前,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铺开纸张,开始将今天临时应用的“弹性张力补偿装置”的思路进行细化、完善,并开始勾勒那更加宏大的、针对550轧机的整体改造方案草图。
他知道,今天的“小试牛刀”只是一个开始。他手中掌握的来自未来的知识和技术,将是他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甚至搅动风云的最强利器。
夜风吹拂,带来远处厂区隐隐的机器轰鸣声。
钟浩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里,蕴含着一种锐不可当的力量。
他的征途,是更广阔的技术星辰大海。而这四合院里的蝇营狗苟,终将只是他传奇起点上,微不足道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