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河见他年纪尚轻,并未当真,只是鼓励道:
行啊,研究随时可以开展。
若有成果,国家绝不会亏待你!
何雨柱心知众人不信——自己的底细他们都清楚。
这些尖端项目耗费了国家海量资源,至今进展寥寥。
尽管杨万河并非专业人士,但作为军方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他深知其中艰难。
听着对方的客套话,何雨柱笑而不语。
半月前他就完成了全套推演,若按历史轨迹,那件国之重器至少要七八年后才会问世。杨部长是觉得我年轻气盛吧?何雨柱忽然开口。
被说中心事的杨万河顿时语塞:这个嘛......
只见何雨柱从公文包取出两沓文件:这份是新型枪械的全套资料。又举起另一份:这是的设计方案,因缺少原料尚未试制,但所有数据推导都在这里。
杨万河瞳孔骤缩:此话当真?
事关国运岂敢戏言?何雨柱目光灼灼,早一日突破,就早一日能挺直腰杆!
接过枪械资料时,杨万河的手微微发颤。
他太清楚这份信任的分量——若是真的,便是滔天大功;若是伪作,自己必将万劫不复。文件安全可有保障?
没人能从我手里夺走它们。
好!我即刻上报。杨万河压低声音,建议你也找可靠渠道递送。他明白,这泼天功劳绝非自己能独吞的。
何雨柱明白情况,点头回应:
“您放心,已经上报了,估计这几天就能有消息!”
杨万河道:
“好,那我先回去,随时可能再来找你!”
杨万河原本是来下订单的,但何雨柱的话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无论是军部接管武器制造,还是其他安排,都不是他能决定的,因此他决定先回去汇报。
尽管杨万河负责整个军部的后勤工作,但很多决策权并不在他手中。
何雨柱点头答应:
“行,我送送您!”
说完,他收起材料,和杨厂长一起将杨万河一行人送走。
目送他们离开后,杨厂长惊讶地问道:
“柱子,你说的是真的?”
何雨柱肯定地回答:
“当然是真的,原理弄懂了,设计出来并不难!”
杨厂长当即决定:
“走,去找大导!”
慕晴雪也跟上来:
“我也去!”
何雨柱清楚,这件事必须和大导商量,或许能借此机会让大导更进一步。
不过他也知道,地方上插不上手,只能分到部分功劳。
三人坐上何雨柱的车,赶往大导家。
途中,杨厂长电话向大导简要说明了情况。
大导得知后,提前回家等候。
抵达后,大导已在门口迎接,随即将三人带进家中,并对警卫员下令:
“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直接处置!”
警卫员高声应答:
“是!”
尽管杨万河不了解何雨柱,但大导对他十分信任,知道他不会信口开河。
进入书房后,大导急切地问:
“柱子,老杨说的都是真的?”
何雨柱点头确认:
“没错,以我们目前的条件完全可以造出来,只是需要些时间。
按我的设计来,不会耗费太久。
到时候,我们就有自己的威慑性武器,不用再怕别国威胁。”
大导点头说道:
“我已经请了权威专家过来,很快就到。
柱子,你不介意吧?”
何雨柱理解大导的谨慎,便爽快答应:
“不介意,正好验证一下我的推导是否正确。
毕竟这只是理论,没有实际造出来。
如果能做出成品,直接试验就更方便了。”
大导严肃提醒:
“千万别试!万一真成了,国家可经不起这样的动静。”
何雨柱笑了笑。
大导好奇地问:
“你小子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何雨柱反问:
“您指的是什么?”
“你是基于什么考虑来设计研究这个项目的?”
大导直截了当地问。
何雨柱心知肚明大导话中深意,但他并未道出研发的真实缘由,只是郑重回应:
“为了祖国的未来。
唯有确保国家安全,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当前局势下,连基本安全都难以保障,谈何发展?不是我们发展不了,而是不敢放手发展。
如今国家正处于重建阶段,却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若我国崛起,势必触及他国在此的利益格局,甚至可能招致武力干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尽管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下,任何强国都不会坐视我们壮大。
眼下他们正不遗余力地诋毁我们,不是吗?”
大导长叹一声:“要不是了解你的为人,我都要怀疑你是敌国派来的 了。
你说得对,弱国无外交。
在列强眼中,我们不过是一块待分食的肥肉。
现在的隐忍是无奈之举,幸亏国际格局复杂多变,否则我们早已被吞并。”
“更棘手的是,”
大导压低声音,“我们背负着巨额外债。
若非如此,觊觎我们的恐怕就不止一个对手了。”
何雨柱清楚所指——建国初期的建设确实依赖了大量外来援助。
何雨柱目光坚毅:“但只要我们也拥有同等威慑力量,那些虎视眈眈的国家就得三思而后行。”
“思路没错。”
大导颔首道,“可现在我们白手起家,只能步步为营。
不过若你这个项目成功,你将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功名不足挂齿,”
何雨柱摆手,“祖国强盛才是根本。
对了,听说你们厂在培训拖拉机手?”
提到这个,何雨柱眼睛一亮:“春耕在即。
去年研发拖拉机就是为了提升耕种效率,若不投入使用,岂不是前功尽弃?”
“好主意!”
大导赞许道,“这能极大推动农业发展。
你去年提出的建议,我会尽快呈报上级。”
何雨柱暗忖,在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中,自己的滴灌技术与机械化种植或能缓解灾情——当然,这些未卜先知的顾虑他只能埋在心里。
一旁的杨厂长听着这番对话,暗自感叹:论管理轧钢厂自己游刃有余,但像何雨柱这般胸怀天下、洞察时局的眼光,自己确实望尘莫及。
这时,大导的秘书走进来报告:
大导,您要见的人已经到了!
大导立即起身,热情地说:
快请进来!
说着便大步向外走去,何雨柱也紧跟其后。
片刻后,大导领着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学者返回:
黄教授,这位就是何雨柱同志。
他接着向何雨柱介绍:
柱子,黄教授是邓院长的得意门生,现任钱博士的助手,专攻尖端科技研究。
黄教授打量着何雨柱年轻的面容,不由得眉头微皱。
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都属于前沿领域,眼前的年轻人真能有所建树?
察觉到对方的疑虑,何雨柱直接取出准备好的研究资料:
黄教授,不妨先看看这些。
黄教授接过文件认真研读,神色逐渐变得凝重。
前期研究与团队成果基本吻合,但细节处理更为精妙,不少困扰他多时的难题在此找到了答案。
而当看到后面的创新理论与数据推演时,他震惊地抬头:这些都是你的研究成果?
何雨柱点头解释:
我通过系统研究核裂变反应中的同位素分离难题,设计了三套提取方案,特别在安全控制方面做了精确计算。
还创新设计了可持续的能量传输通道,利用可控触发装置......
两人从午后一直探讨到夜幕降临。
黄教授由衷赞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真是后生可畏。
冒昧问一句,你在哪里深造的?
大导笑着揭晓答案:
黄教授忘了?我之前说过,小何只有初中学历,从未留洋。
什么?黄教授难以置信,就凭初中文化能完成这样的研究?要知道国家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投入超十亿,我们团队连基础分离技术都还在攻关。
而这份资料简直是指路明灯,按图索骥最多三年必见成效!
大导将信将疑:当真?
千真万确!黄教授急切地说,必须立即通知保卫局进行最高级别护送,这份资料不容半点闪失。
另外务必保密,以免境外势力盯上何雨柱同志。
大导追问:不考虑调何雨柱去你们研究所吗?
黄教授摇头回应......
我们单位原本是研究 的,现在有了这份资料,之前的努力就没必要了。
以后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请教何雨柱同志就是了。
他刚才也说过,还有其他研究项目在跟进。
尤其是他提出的洲际 ,这可是全球首创的技术。
他的才能应该用在更前沿的领域,而不是重复已有的工作。
关于他的待遇问题,我会先和导师沟通,再向大老板汇报具体方案。
黄教授说话时,大导意识到这份资料的重要性,立即动用了家里的红色专线电话。
这部电话启用至今不超过三次,这次是大导第三次拨通。
他用暗语交谈了几句,在场只有何雨柱明白这是在防范 泄露。
等电话结束,大导挽留众人用餐,黄教授婉拒道:今天就不打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