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心中翻江倒海,他还是恭敬地向太子朱标点头应允。毕竟他能坐上这个位置,全因前任礼部官员都在胡惟庸、李善长案中被株连九族......
土豆田边的小屋里,燕长倾身着绣金五星的赤焰祭祀朝服,戴着玄黄当康面具,迎着朝阳走向祭台。
他步履从容,经过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众臣面前,径直踏上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登临的祭台。
台下群臣微微 动,却在朱元璋威严的目光下噤若寒蝉。胡惟庸案的鲜血早已铸就了皇帝的无上权威,无人敢对燕长倾的逾矩行为提出异议。
燕长倾在香案前点燃三炷香,向天三拜神农氏,而后插香入炉。
随后马皇后、太子朱标及诸皇子依次上香祭拜。
在百官震惊的注视下,朱元璋率领马皇后、太子朱标及众皇子,向燕长倾躬身行礼!!!
燕长倾傲然挺立,面对朱元璋率领群臣的躬身行礼,坦然受之。
朝堂之上,目睹此景的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信国公汤和等开国功臣无不震惊失色。这些曾在沙场浴血奋战的将领们,此刻竟见当今天子向一位来历不明的行此大礼!
难以置信的场景让徐达等人不约而同地狠掐大腿,力道之猛竟在朝服下留下青紫淤痕。剧烈的疼痛证实了眼前景象的真实性,众人心中同时浮现一个荒谬的念头:
【看来不是梦境,怕是我等疯魔了!】
【待祭祀结束,定要寻太医诊治这疯病!】
......
祭台之上,朱元璋目光灼灼地询问燕长倾:敢问圣人,土豆可已成熟?
得到肯定答复后,天子当即下令:百官列队田边观摩,待朕与皇后、皇子示范后,一同采收。
朱元璋率先跃下祭台,搀扶马皇后落地。太子朱标及诸皇子紧随其后。文武百官依令环绕土豆田,屏息凝视皇室成员准备采收的景象。
田间,齐王朱榑性急地抓住枯黄茎叶用力一拔,顿时带出一串沾满泥土的土豆。这突如其来的丰收景象,令尚未动手的朱元璋、马皇后及众皇子倒吸凉气。
齐王朱榑手中的那串土豆,竟有五个之多!
三个大的看着足有一斤多重,两个小的也有半斤左右。
单这一株就产出四五斤,放眼整片土豆田,少说也有七八百株!
底下埋着的土豆加起来该有多少?
想到这,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都坐不住了。
朱榑还没来得及高兴,突然被飞来之物砸中脑袋。
回头一看,朱元璋光着左脚,满脸怒容,地上躺着一只龙靴。
不准拔!给咱仔细挖!朱元璋厉声呵斥。方才朱榑那鲁莽一拔,差点让他心跳骤停。
这亩土豆田就是朱元璋的命根子,朱榑的举动无异于在揪他的心肝。
儿臣遵命。朱榑赶忙俯身,小心翼翼地徒手挖起土豆。
有了前车之鉴,朱标等人虽知直接拔茎更快,却再不敢造次,纷纷弯腰在田里细细挖掘。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如寻常老农般蹲下身来,徒手挖起土豆。
燕长倾本备好了工具,却被朱元璋一口回绝:区区一亩地,要什么工具?
于是满朝文武便见天子一家赤手空拳,在田间忙碌的景象。
不多时,帝后二人已挖出数十个土豆。
朱元璋直起腰,对田边的徐达、李文忠、冯胜、汤和、常茂招呼道:天德、思本、宗异、鼎臣、常茂,都下来试试。
目光又转向文臣首列的宋濂,难得温言道:景濂先生也来试试,累了就歇着。
宋濂年事已高,并非武将出身,体魄远不及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因此朱元璋对他也未作过高要求。
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旁观多时,早已按捺不住。听闻朱元璋下令,立即抱拳应命:
臣等遵旨!
说罢便纷纷跃入土豆田,俯身挖掘起来。宋濂则颤巍巍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
这位老臣观察许久,心中已隐约猜到这从未见过的土豆当是新粮种,只是不知亩产几何。见朱元璋如此郑重其事,料想产量必不会低。
【莫非能达三石?四石?甚或五石?】
宋濂暗自估算,至少应在四至五石之间。若仅三石之数,断不会令天子如此兴师动众。
待众人挖掘片刻,朱元璋直起身来,目光如电扫过田边文武,厉声道:
尔等统统下田挖土豆!
损一株者,以命相抵!
群臣闻言俱是一颤。他们深知这位开国君主言出必行,若不小心挖坏土豆,当真要赔上性命。于是个个屏息凝神,战战兢兢地拨弄着泥土。
燕长倾始终静立祭台,俯瞰着田亩间忙碌的天家贵胄与满朝文武,轻声自语:
终于等到今日......
这茬土豆收获后,他与大明都将迎来剧变。
不过,这才刚刚开始。
他唇角微扬。半年前从交易会所得的红薯藤与玉米苞已然成熟收获,正妥善保存以待来年春播。时值十月,不宜再种。但若无意外,明年此时当可再获丰收。届时,必是另一番欢庆景象。
经过半天的劳作,原本仅有一亩的土豆田被朱元璋率领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以及满朝文武翻了个底朝天。
众人确实将土地深挖了三尺有余!
此刻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抑或是那些平日讲究仪态的大臣们,全都满身泥泞,显得格外狼狈。
但此刻无人顾得上这些。文武百官瘫坐在田埂边,望着田垄旁堆积如山的土豆,个个瞠目结舌,呆若木鸡。
朱元璋俨然一副丰收老农的做派,手持燕长倾备好的秤杆,仔细称量着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呈上的每个土豆。太子朱标则在一旁执笔记录,将土豆的数量与总重逐一登记。
从正午到日暮,朱元璋终于完成了所有土豆的称量工作。
父皇,共计收获土豆三千二百六十八个,亩产达三十六石!朱标难掩激动地向朱元璋禀报。
祭台上的燕长倾听闻这个数字,眉梢微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按照他的推算,第二茬土豆本应产出两千九百个左右,亩产三十石(约三千六百斤)。如今的实际产量却超出了预期。
转念一想,这半年来他不仅改良了原始化肥,更有老农们日夜精心照料。能达到四千三百二十斤的产量,实属正常。后世普通土豆亩产在三千至五千斤之间,优质品种配合现代化肥甚至可达八千至一万斤。相较之下,眼下的收成不过是达到了后世的基础水平。
想到这里,燕长倾眼中的惊讶渐渐归于平静。
燕长倾神色如常,但在场众人却难以平静。
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及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宋濂等文武百官,皆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三十六石!
前所未闻的亩产三十六石!
在这亩产两石已是常事的年代,三石便值得上奏邀功,四石更会被视为祥瑞进献朝廷。而如今这三十六石的产量,竟是寻常产量的十八倍之多!
三十六石......
朱元璋反复念叨着这个数字。他原以为能有二十石已是极限,最多不过二十五石,却不想竟高达三十六石。
马皇后扶着朱元璋才勉强站稳,朱标望着堆积如山的土豆,激动道:燕先生所言土豆最高亩产五十石,竟是真的!
半年之前播种土豆时,因种子数量有限,这一亩土豆田并未达到最大种植密度。若能全部种满,亩产五十石或许并非难事。
三十六石?!秦王朱樉难以置信地掐了掐大腿,确认不是幻觉后,木然点头——这惊人的产量确实真实存在。
晋王朱棡难掩激动:天下百姓从此再无饥馑之忧!
此物可保大明百年基业!燕王朱棣深知,百姓温饱则天下安定,江山自然稳固。
周王朱橚笑道:先前我等猜测全都落空了。虽赌输却满心欢喜,恨不得再多错几次。
楚王朱桢苦笑道:我以为二十八石已是妄言,谁知现实更甚。齐王朱榑接道:我猜三十石尚差六石之距!
宋濂瘫坐在地,望着连绵的土豆堆叠成山,不住喃喃:祥瑞...天降祥瑞啊!
徐达、常茂等武将勋贵喜极而泣,这喜悦更胜战场凯旋。
朱元璋当即厉声下令:徐达、冯胜即刻调集三十万大军封锁此地!李文忠、汤和严控现场,擅动者格杀勿论!
二将得令飞身上马,持调兵令牌疾驰军营。
李文忠与汤和神色凝重,齐声应道:
遵命,陛下!
李文忠即刻接管了左右府军的最高统帅权,汤和则统领在场万余锦衣卫。
永昌侯蓝玉、颍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等武将勋贵皆身披铠甲,手持寒光凛冽的兵刃,浑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背靠堆积如山的土豆。
外围的左右府军将士已进入战备状态,刀剑出鞘,战马备鞍, 上弦。一队队精锐士兵杀气腾腾地巡视四周,严令禁止任何人无故靠近农学院百丈之内。
祭台之上,燕长倾望着正在土豆堆旁仔细查看的朱元璋,朗声道:
陛下,既已丰收,当试食以证其可食性,使百官与百姓知晓。
朱元璋头也不回地摆手道:不必,咱已尝过,此物确可食用。
他实在舍不得消耗这些关乎大明百姓温饱的希望之种。每吃一个土豆,在他看来都是对未来产量的损耗。
燕长倾见状轻叹:此次产量远超预期,试食些许无碍推广。况且除陛下外,无人亲尝,百官如何取信于民?
在场文武纷纷颔首,皆对这亩产三十六石的神奇作物充满好奇。
朱元璋沉吟良久,终于从土豆堆中精挑细选出五个品相稍逊、各重一斤有余的土豆,满脸不舍道:那就用这几个做醋溜土豆丝吧。
燕长倾淡然点头。他心知肚明,宫中御厨早在朱元璋驻跸农学院时就被太子朱标调来伺候,此事无需他操心。
朱元璋和马皇后离开后,这批御厨仍留在农学院,朱标并未将他们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