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民在遥测系统上的突破,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星载计算机预研组。它证明了在极限压力下,年轻一代不仅能够扛起责任,更能迸发出超越期待的创造力。这也让陆知行更加坚定了自己正在践行的管理理念——信任,并敢于放手。
他的办公室,如今更像一个战略指挥室和思想交流的枢纽。墙上除了星图和技术架构图,又多了一块团队任务分工和进展看板。上面清晰地列着各个子系统的负责人:林云深(系统架构)、赵庆民(遥测数据)、雷震宇(结构与热控\/外部协调)、王铁柱(箭载后续\/经验传承)。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标记着当前状态和关键节点。
陆知行每天会花大量时间站在这块看板前,但他的关注点,已经从具体的技术细节,转移到了整体进展、资源协调和风险预警上。他不再事必躬亲地审核每一行代码、检查每一张图纸,而是通过定期的进度汇报、关键节点的技术评审,来把握方向。
这种转变,起初让团队有些不适,尤其是林云深。这位习惯于在数学世界里构建完美体系的年轻人,曾拿着他精心绘制却尚未完全成熟的系统架构草图,找到陆知行,希望他能像过去一样,逐项确认,给出明确的修改指令。
“陆工,这里的内存管理模块,我设计了三种冗余方案,在功耗和可靠性之间各有侧重,您看哪一种更合适?”林云深将图纸铺开,指着上面复杂的逻辑框图。
陆知行没有直接看图纸,而是抬头看向林云深,目光平和:“云深,这三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你最清楚。如果让你必须现在选一个,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林云深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开始阐述自己的分析。在他条分缕析的叙述中,三种方案的利弊逐渐清晰,而他个人潜意识里的倾向,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等他讲完,陆知行才点了点头:“你的分析很透彻。既然第二种方案在满足核心可靠性的前提下,对功耗和重量的控制更具优势,那就按这个思路继续深化。记住,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最适合当前约束条件的权衡。这个权衡的判断,需要你来做出。”
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决策的责任,交还给了林云深自己。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催生独立思考与担当的历练。
对雷震宇也是如此。当他为寻找一种能满足真空环境下使用的轻质高导热材料而四处碰壁、烦躁地回来汇报时,陆知行没有替他联系渠道,而是问他:“老雷,国内可能具备相关研发能力的单位,你都接触过了吗?他们的技术路线,主要卡在什么地方?”
雷震宇皱着眉头回忆:“接触了几家,不是工艺不过关,就是性能不稳定。主要是材料纯度控制和成型工艺……”
“那么,除了这些常规单位,有没有考虑过那些研究特殊陶瓷或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院所?或许他们的技术路径能给我们启发。需要我帮你引荐,还是你自己先去探探路?”陆知行引导着。
雷震宇沉默片刻,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先自己再跑几家!不行再请您出面。”
陆知行满意地颔首。他相信雷震宇的能力和人脉,需要的只是一个更广阔的思路和绝对的信任。
这种“放手”,并非撒手不管。陆知行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每周一次的团队例会,不再是冗长的汇报,而是聚焦于关键问题的“诸葛亮会”,鼓励争论,激发碰撞。他则扮演着引导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在争论陷入僵局时,用精准的提问将讨论引向深入,在需要拍板时,果断决策。
他的“守望”,体现在更细微的地方。他会注意到赵庆民因为连续攻关而略显苍白的脸色,强制他休息一天;他会发现林云深陷入思维瓶颈时,不经意间推荐一篇看似无关却可能带来启发的论文;他会在王铁柱从工厂带回箭载计算机生产中的工艺改进经验时,召集星载团队一起学习,将经验转化为新的财富。
他的办公桌上,除了星载计算机的资料,还多了一份份关于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的书籍和笔记。他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者,如何将一群技术精英,凝聚成一个拥有共同愿景、能够自我驱动、协同作战的有机整体。
一天傍晚,其他人都已下班,陆知行独自留在办公室,站在看板前。看着上面一个个被攻克或正在推进的节点,看着团队成员名字后面那些日益自信和坚定的标记,他的脸上露出了些许疲惫,却更多是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星载计算机的征途依然漫长,集成电路的迷雾尚未完全拨开,真空辐射的威胁依然存在。但他更知道,他的团队正在以一种更健康、更具韧性的方式成长。他不再是一个人扛着所有人在前行,而是成为了那个点燃火把、指明方向、并守护着所有火种共同燃烧的人。
放手,是为了让翅膀更硬,飞得更高。
守望,是为了让航向不偏,行得更远。
在这放手与守望之间,陆知行完成了从技术核心到团队领袖的深刻蜕变,也为星载计算机这艘即将驶向星辰大海的航船,锻造出了一支更加成熟、更加不可战胜的船员队伍。未来的风浪或许更大,但他们,已准备好并肩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