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用“奇葩”说服敌人
第一部分 庙堂定策,奇谋初现
鬼哭涧的伏击战报在两天后送达福宁殿,字里行间透着血腥与胜利的亢奋。杜衍派出的精锐皇城司人手,联合当地驻军,在柳七娘眼线提供的精准情报指引下,于那条狭窄的古驿道上,成功伏击了南下的那支西夏小队。战斗异常激烈,西夏人困兽犹斗,给宋军造成了不小伤亡,但最终,三十名“铁鹞子”除三名重伤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朝堂之上,听闻此讯的群臣大多松了口气,尤其是之前对皇帝“奇葩”手段质疑最烈的司马光等人,脸色也缓和了不少。无论如何,全歼一股深入腹地的敌军精锐,总是一桩提振士气的大功。甚至连范仲淹呈上的、关于利用缴获的西夏兵甲首级在边境进行“心理威慑”的计划,也罕见地没有遭到太多反对。
承
然而,赵祯看着那份详尽的战报,眉头却越皱越紧。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散他心中的疑虑。
“不对劲…”他用手指敲打着战报上的几行字,“杜衍,你看看这里——被俘的人招供,说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向南,尽可能制造混乱,吸引我军注意。他们的都尉野利荣,带着主力‘不知所踪’。”
杜衍此刻也已回到枢密院处理军务,被紧急召来,他接过战报仔细看了看,沉吟道:“陛下,或许是那野利荣见势不妙,自行逃窜了?毕竟分兵行动,本就是为保存实力。”
“如果是逃窜,为何是‘不知所踪’?”赵祯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沙盘前——这是他下令让工部根据地图紧急制作的,“我们布下的天罗地网,主要针对的是向南、向东南的通道。如果他们是向西溃逃,返回边境,我们的哨卡不可能毫无察觉。如果化整为零隐匿,柳七娘的眼线也不可能一点踪迹都抓不到。”
他拿起代表西夏小队的几枚红色小旗,将大部分从晋州位置移开,只留下一面插在鬼哭涧,代表被歼灭的诱饵。
“你看,他们从吕梁山出来,在晋州暴露行踪,然后分兵。一支三十人的队伍大张旗鼓向南,吸引我们主力围剿。那么,主力去哪了?”赵祯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动,“向西?回不去了。向南?不可能,那是死路。向北?自投罗网。那么只剩下…”
他的手指缓缓移向沙盘的东方。
“……向东。”杜衍的脸色也变了,“穿过太行山的孔道…目标是…河北东路?或者…”他的声音带上一丝难以置信的惊悸,“……汴京?!”
转
这个推断太过骇人听闻。一支不到七十人的小队,想要穿越层层州县,直捣大宋都城?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结合野利荣此人过往执行突袭任务的胆大妄为,以及他们之前精准避开主要防线、长途渗透的能力,这个最不可能的可能性,反而成了最合理的解释!
“好一个声东击西!好一个暗度陈仓!”赵祯眼中寒光闪烁,“用三十个精锐的命做诱饵,就为了给主力争取几天时间,钻到我们的眼皮子底下!”
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前的所有部署,重点都在南面和西面,东面的防御相对空虚。而且,谁能想到一支孤军竟敢如此疯狂?
“立刻调整部署!”赵祯语速飞快,“命令河北东路、京畿路所有州县,提高戒备,严查往来人员,尤其是小股商队、流民!通知柳七娘,把她的人手重点向东转移,特别是太行山几条通往河北和京畿的隘口、河谷!告诉杜衍你的人,放弃向南搜索,主力向东,沿着野利荣可能行进的路线,给朕追!”
一连串的命令发出,整个情报和军事系统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赵祯知道,时间可能已经耽搁了。鬼哭涧的战斗和战报传递,至少浪费了两三天。野利荣的主力,此刻恐怕已经像泥牛入海,消失在了广袤的太行山区。
合
焦急的等待中,又是两天过去。坏消息终于传来。
在靠近京畿路边境的卫州,一处偏僻的皇庄遭到袭击。十几名庄丁和一名路过借宿的低阶文官被杀,仓库被劫掠,最重要的是——庄里的马匹被抢走了二十余匹!
消息传来,赵祯反而冷静了下来。对方需要马匹,意味着他们可能已经走出了太行山,进入了相对平坦的京畿外围区域,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抢马,是为了速度!
“他们来了。”赵祯看着沙盘上卫州的位置,那里距离汴京,快马加鞭不过两三日的路程。一股冰冷的杀意弥漫在福宁殿中。
他看向陈忠和,声音低沉而决绝:“传朕密旨给殿前司,汴京城即日起实行宵禁,四门暗哨增加一倍,许进不许出。对外宣称…就说有江洋大盗流窜至京畿,以防引起恐慌。”
“另外,”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让‘四海商号’在汴京城内所有的暗桩都动起来。还有…通知柳七娘,告诉她,猎物进窝了,该她这个‘猎人’亮出最后的底牌了。”
陈忠和躬身领命,快步离去。
赵祯独自一人站在殿中,望着窗外暮色渐合的汴京城。这座他生活了一年多,已然熟悉的城市,此刻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影所笼罩。他知道,野利荣的目标很可能不仅仅是制造混乱,甚至可能…就是他这个皇帝本人。
然而,无论是赵祯还是野利荣,此刻都未曾察觉,在汴京城的阴影里,还有第三双眼睛,正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柳七娘接到密令后,并未立刻行动,只是轻轻摩挲着手中一枚造型奇特的骨哨,喃喃自语:“终于…要用到‘他们’了吗?”
(第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