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一碗“开胃汤”的冒险
太后凤体欠安,食欲不振。这个消息,在波澜不惊的宫廷生活中,激起了一丝微澜。御医们束手无策,宫人们小心翼翼,连带着整个后宫的气氛都显得有些沉闷。
赵祯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并非是寻常的忧虑,而是一种混合着机会与风险的兴奋。太后的胃口,是一个极其私密且敏感的切入点。若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其意义远超做出十块香皂或者整理一百份数据。这关乎情感,关乎信任,甚至可能关乎未来权力的微妙倾斜。
但这也是一个雷区。御医都搞不定的问题,他一个“醉心格物”的皇帝贸然插手,成功了未必能全记他的好,失败了却可能落得个“轻狂”、“扰攘圣体”的罪名。尤其太后对他本就心存戒备。
不能直接献菜,更不能大张旗鼓。必须迂回,必须借力,必须将风险降到最低。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王德福那惶恐又带着一丝渴望的脸,以及那盘曾被司马光“供奉”起来的爆炒腰花。王德福,这个险些因“锅气”掉脑袋的御厨,此刻成了最合适的“白手套”。
他再次秘密召见了王德福。
“王德福,太后娘娘凤体违和,食欲不佳,朕心甚忧。”赵祯开门见山,语气沉重。
王德福立刻跪倒:“奴婢……奴婢听说了,奴婢也万分焦急,只恨自己无能……”
“朕知道你忠心。”赵祯打断他,“朕近日翻阅古籍,见有前代医家提及,病中脾胃虚弱,厌食油腻,然亦不可全然清淡,需以温和之物,徐徐开之。譬如,用些鲜嫩鸡脯,细细锤打成茸,以清汤徐徐煨之,取其至鲜至纯之味,或可激发食欲,且不伤脾胃。此法看似简单,实则火候、用料极为讲究,非深知食材物性、精于调和者不能为。”
他将一道简单的“鸡茸汤”或者说是更精细的“清汤鸡豆花”的理念,用古籍医理包装了一番,抛给了王德福。
王德福听得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不是御医,不懂高深医理,但论及对食材和火候的理解,他却是行家。皇帝描述的这种方法,确实极考验厨艺功底,追求的是食材本味的极致提炼,与他之前研究的“锅气”猛火快炒截然不同,但无疑更符合宫廷膳食尤其是病中调养的审美和需求。
“陛下……陛下此法定是古籍珍方!”王德福激动道,“奴婢……奴婢或可一试!定当竭尽所能,力求完美!”
“嗯,”赵祯点点头,语气严肃地叮嘱,“此事关乎太后圣体,你需秘密进行,不可张扬。所用食材,务必最新鲜、最洁净。你可在御膳房僻静处单独操作,除你之外,不得经他人之手。做好后……先不必声张,悄悄呈给朕……朕要先替母后‘尝一尝’。”
他提出了“试菜”的要求,这既是关心,也是一道必要的安全程序,更将他自己与这道菜进行了深度绑定——若出了问题,他第一个跑不掉。
王德福感念皇帝的信任与谨慎,用力磕头:“奴婢明白!奴婢定不负官家重托!”
接下来的两天,王德福将自己关在御膳房的一个小隔间里,如同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他精选最肥嫩的鸡脯肉,反复捶打直至成为细腻的肉茸,然后用纱布过滤,取其精华,再用精心吊制、清澈见底的高汤,以文火徐徐“养”熟,让鸡肉茸在汤中凝结成如同云朵或豆花般嫩滑的形态,汤色清亮,几乎不见油星,却凝聚了鸡肉全部的鲜香。
当王德福战战兢兢地将一小盅这费尽心思的“清汤鸡茸”秘密呈到福宁殿时,赵祯看着那盅清澈见底、其中漂浮着白云般嫩滑鸡茸的汤,闻着那淡雅却直抵灵魂的鲜香,心中便有了七八分把握。
他亲自用银匙尝了一小口。汤入口温润,鲜味层层递进,瞬间打开了味蕾,那嫩滑的鸡茸几乎无需咀嚼,便化作一股暖流滑入喉中,留下满口余香。绝品!这王德福,在厨艺上确实是个天才!
“很好!”赵祯放下银匙,眼中露出赞赏,“此汤深得‘清、和、淡、雅’之精髓,正合母后此时所需。你且在此等候。”
他让陈忠和亲自捧着这盅汤,前往慈元殿。
在慈元殿外,赵祯没有进去,而是对太后身边那位掌事女官恭敬地说道:“有劳姑姑通禀,朕听闻母后食欲不振,心中焦虑。近日于古籍中偶见一食疗调养之方,关乎食材物性之理,遂命御厨依古法试制此‘清汤鸡茸’,其性温和。朕已亲尝,觉其味尚可,或能开胃。特献于母前,若母后不弃,可浅尝一二。若不合口,弃之即可。”
他姿态放得极低,将献菜定义为“古籍研究”的副产品,是“格物”的延伸,并且强调了自己已经“亲尝”,将所有潜在的风险和责任先揽到了自己身上。
女官进去通禀。片刻后,她出来,对赵祯道:“太后娘娘说,陛下有心了。汤,娘娘收下了。”
没有立刻品尝,也没有评价,只是“收下了”。这符合太后一贯谨慎的风格。
赵祯没有多言,行礼后便退下了。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能否发芽,需要耐心和一点运气。
他回到福宁殿,让忐忑不安的王德福先回去等候消息。
时间在等待中悄然流逝。一个时辰,两个时辰……直到傍晚,慈元殿那边终于传来了消息。
前来传话的依旧是那位女官,她的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对赵祯说道:“太后娘娘让奴婢来回禀官家,娘娘方才浅尝了那盅‘清汤鸡茸’,觉得……味道清雅,入口舒适,竟比往日多用了小半碗。娘娘说……陛下这番‘格物’,倒是格出了些实在用处。还让奴婢问问,这汤……明日可还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