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逸脚步匆匆,赶回暂居处。一进门,殷佳璐便迎了上来,眼中满是关切。辰逸看着她,缓缓开口:“佳璐,今日在宫殿内,楚凌轩突然出现,质疑我的改革观点,与我激烈争论,皇帝说要再斟酌。”殷佳璐秀眉微蹙,思索片刻后道:“看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严峻,我们得尽快想办法。”
辰逸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没错,我打算明日再次进宫,向皇帝呈上我这些日子收集的关于科举制度弊端的证据,争取说服他。”殷佳璐轻轻握住辰逸的手,给予他力量:“我相信你,逸郎。这些证据定能让皇帝看清科举制度的问题。”
第二日,辰逸早早便来到宫中求见皇帝。在偏殿内,辰逸恭敬地站在皇帝面前,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陛下,昨日楚大人对臣的改革观点提出质疑,臣理解陛下的顾虑。但科举制度的弊端已积重难返,若不改革,恐会影响王朝的长治久安。今日,臣特带来一些证据,望陛下过目。”
说罢,辰逸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张,小心翼翼地呈给皇帝。皇帝接过,展开细细查看,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一些寒门士子因制度不公而无法施展才华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是一位名叫苏然的寒门学子,自幼聪慧好学,诗词文章皆有过人之处。然而,在乡试中,因他拒绝向主考官行贿,即便文章出众,仍被黜落。而那些行贿的富家子弟,文章平平却得以高中。苏然心灰意冷,最终放弃科举,埋没了一身才华。
皇帝看着这些案例,眉头紧锁,脸色愈发凝重。辰逸接着说道:“陛下,这些寒门士子皆是我大楚的栋梁之才,却因科举制度的不公,无法为朝廷效力,实在令人惋惜。”
随后,辰逸又呈上一些官场腐败与科举关联的线索。其中一份线索显示,某世家大族为了让自家子弟在科举中高中,暗中勾结礼部官员,篡改考生试卷。这些官员收受贿赂,颠倒黑白,使得科举选拔沦为一场闹剧。
皇帝看完这些线索,怒拍桌子,大声道:“竟有此事!这些官员简直胆大妄为,置朝廷律法于不顾!”
此时,楚凌轩得知辰逸再次进宫呈交证据,匆忙赶来。他一进殿,便看到皇帝满脸怒容,心中暗叫不好。楚凌轩定了定神,上前说道:“陛下,辰逸所呈证据,不过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编造抹黑的。这些所谓的案例和线索,真实性存疑,不可轻信啊!”
辰逸不慌不忙,看向楚凌轩,平静地说道:“楚大人,您说这些证据是我编造抹黑的,可有证据证明?这些案例和线索,皆是我派人多方查证,千真万确的。”
楚凌轩冷哼一声:“哼,辰逸,你不过是找了些市井之人,随意编造些故事来糊弄陛下罢了。这些人说不定都是你花钱收买的。”
辰逸神色严肃:“楚大人,您如此无端猜测,实在有失公允。苏然之事,您若不信,可以派人去他家乡调查,一问便知真假。至于官场腐败与科举关联的线索,涉及的官员、时间、地点皆详细记录,您若有疑,大可以展开调查。”
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两人争论,心中也在权衡。他对辰逸呈上的证据,虽觉得触目惊心,但楚凌轩的话也让他有所顾虑。
辰逸继续说道:“陛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今却被腐败和不公侵蚀。若不改革,长此以往,朝廷将失去民心,寒门士子也会对朝廷失望。臣恳请陛下,以大局为重,支持科举改革。”
楚凌轩还欲反驳,皇帝抬手制止:“好了,你们都别争了。朕会派人去查证这些证据的真实性。若属实,科举改革之事,朕自会慎重考虑。”
辰逸和楚凌轩躬身退下。离开宫殿时,辰逸心中明白,虽然皇帝没有当场表态,但呈上证据后,皇帝似乎已有了动摇之意。而楚凌轩则面色阴沉,心中盘算着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他绝不会轻易让辰逸的改革计划得逞。
辰逸走出宫殿,阳光洒在他身上,却并未驱散他心中的忧虑。他深知,接下来楚凌轩定会想尽办法阻止改革,而自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楚凌轩可能的进一步狡辩。皇帝最终会相信自己还是楚凌轩,一切仍是未知数。但辰逸心中信念坚定,无论前路如何艰难,他都要为科举改革,为天下寒门士子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