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的雨季,把天地都泡成了泥浆。越野车在坑洼的公路上颠簸,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半人高的浊浪,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疯狂摆动,却始终刮不净模糊的视线。沈亦舟握着方向盘,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还有二十公里到朱巴难民营,但是前面的河桥被洪水冲断了,卫星地图显示,绕路要多走三个小时——茶苗在车斗里闷久了会烂根。”
李伟扒着车窗往外看,远处的白尼罗河浑浊如泥,洪水已经漫过了岸边的灌木丛,几只破木船在浪里打转。他摸出车斗里的茶苗,根系包裹的湿布已经有些发凉:“用防水布把茶苗盖好,留透气口,咱们走小路穿部落区。”他掏出卫星电话,“先联系朱巴的中国维和部队,让他们跟沿途的丁卡族部落打个招呼,避免冲突。”
周小雨的直播架用防水袋裹着,刚打开信号就飘着雪花。“家人们,我们到南苏丹了!”她的声音被雨声砸得发颤,镜头对准车外的洪水,“现在遇到点麻烦,河桥断了,我们要穿丁卡族的部落区。这里因为水源和土地,部落之间经常冲突,大家祈祷我们顺利通过!”
弹幕瞬间密集起来。“水利工程师阿江”的Id带着蓝色认证标识跳出来,配图是南苏丹水文监测数据图:“我查了朱巴近一周的降雨记录,未来三天还有暴雨,洪水会漫到难民营!李老师,你们必须在今晚六点前到达,不然难民营的帐篷会被淹——我捐的十套应急排水泵和三十卷防渗土工布,上周从吉布提维和基地发的,本来预计明天到,现在我联系维和部队,让他们派装甲运兵车提前送过去!”
“部落区危险!”“非洲问题研究员阿棠”的留言带着警告,“丁卡族和努埃尔族昨天刚因为水源打了架,丁卡族首领马库的儿子被流弹擦伤,现在对陌生人很警惕。你们路过时别拍照,别提‘土地’‘水源’这两个词,他们最敏感。”他发了张马库的照片,汉子脸上有道刀疤,举着AK47的手稳如磐石,“我认识马库的翻译,已经给他发消息了,说你们是来种‘救命茶’的。”
“粮食我来解决!”“粮食储备专家阿谷”的头像跟着出现,“我捐的五吨压缩饼干和两吨脱水蔬菜,走的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专列,昨天已经到朱巴机场了。本来要等你们到了再分发,现在我让维和部队先运一部分到难民营,提前转移老弱病残到高地。”他附了张货运单,“饼干是高能量的,一块能顶半天,特别适合洪水天携带。”
“算我一个!”阿梅的视频连线突然弹进来,背景是她的烘焙房,“我捐的三吨‘春芽祛湿粥’,加了湘西的薏米和茶粉,专门针对南苏丹的雨季湿气。本来和阿江的排水泵走一个批次,现在我让物流方转维和专列,估计明天中午能到!”她举着个粥罐,“这次用的是耐高温的铝箔包装,泡开水就能吃,绝对不会撒漏——老茶客你别再吐槽我翻车了!”
“放心,这次没人吐槽你。”“老茶客”团长的留言带着正经,“我捐的二十斤湘西老茶梗,和阿江的排水泵一起送过去。茶梗煮水喝能祛湿,还能埋在茶苗根部防烂根,一举两得。对了李老师,穿部落区时别喝他们的生水,用茶梗煮水消毒,比净水片管用。”
越野车刚拐进部落区的小路,就被几个举着长矛的丁卡族青年拦住了。他们脸上涂着红泥,长矛尖闪着寒光,嘴里喊着听不懂的语言,眼神里满是警惕。沈亦舟立刻熄火,李伟掏出维和部队开具的证明,用英语说着“我们是来种茶的,免费给你们提供干净的水”,但青年们根本不接,长矛越举越近。
就在这时,一辆涂着部落图腾的皮卡车驶过来,车斗里坐着个脸上带刀疤的汉子——是马库。他看到李伟手里的茶苗,突然抬手让青年们退下,用生硬的英语问:“你们是中国来的‘茶苗医生’?”他指了指自己的手臂,“去年我儿子发烧,是中国维和医生救的,他说中国有能在旱地里长的茶苗,能挡风沙。”
李伟眼睛一亮,赶紧掏出手机,翻出苏丹卡萨拉茶园的照片:“这是我们在苏丹种的茶苗,不仅能长在旱地里,还能吸收土壤里的毒素。南苏丹雨季洪水多,我们的茶苗根系发达,能固住红土,防止水土流失。”他打开直播镜头,对准茶苗,“我的同胞们捐了排水泵和粮食,都是给你们的,不要钱。”
马库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了,刀疤在脸上扯出一道弧度:“我信中国医生,也信你们。”他跳上越野车的副驾,“我带你们走近路,能省一个小时。但是你们要答应我,在我们部落的红土坡上,也种上茶苗——洪水每年都冲毁我们的庄稼,我想让我的族人,也能有不会被冲走的粮食。”
沿途的丁卡族村民看到马库坐在车上,都放下了手里的武器,有的还朝他们挥手。周小雨的镜头里,能看到孩子们光着脚在泥里跑,手里举着用红泥捏的小船。“家人们,”她的声音透着激动,“马库首领亲自给我们带路!南苏丹的第一关,过了!”
下午四点,终于抵达朱巴难民营。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惨烈:一半的帐篷已经被洪水泡塌,泥泞里散落着破旧的衣物和空罐头,几个老人蜷缩在高地的大树下,怀里抱着瑟瑟发抖的孩子。维和部队的士兵正在转移难民,看到李伟他们的车,立刻迎了上来:“李教授,你们可来了!洪水再涨两小时,这里就全淹了!”
沈亦舟和士兵们一起卸茶苗,李伟则跟着马库去查看种茶的地块。红土坡在难民营的东侧,虽然地势稍高,但坡上的红土被雨水泡得稀烂,一踩一个深坑。“这里以前种过玉米,洪水一冲就没了。”马库蹲下来,抓起一把红土,泥水从指缝里流出来,“你们的茶苗,真的能在这上面长?”
“能长,但要先做应急处理。”沈亦舟扛着把锄头跑过来,“阿江的排水泵还没到,我们先挖排水沟,把坡上的积水引走。茶苗的根系要埋得深一点,再用老茶梗和草木灰混合,既能防烂根,又能给土壤增肥。”他用锄头在地上画了个示意图,“排水沟要挖成‘人’字形,这样排水最快。”
马库立刻吹了声口哨,几十个丁卡族青年扛着锄头跑了过来。他们虽然赤着脚,但挖起沟来格外卖力,红泥溅得满身都是,却没人叫苦。周小雨的镜头里,维和士兵、丁卡族青年、难民们一起挖沟,泥水混着汗水,却让这片绝望的红土坡,有了生气。
傍晚六点,洪水如期上涨,刚挖好的排水沟派上了用场,坡上的积水顺着沟流进尼罗河,红土坡终于保住了。这时,远处传来了装甲运兵车的轰鸣声——阿江的排水泵到了!阿江从车上跳下来,浑身湿透,手里还攥着个防水文件夹:“李老师,排水泵都调试好了,插上电就能用!这是水文监测报告,未来三天的降雨峰值,我都标出来了。”
排水泵启动的声音响彻难民营,浑浊的积水被源源不断地抽出来,难民营的地面渐渐露出了干燥的红土。阿江戴着安全帽,在泥里跑来跑去,指导士兵们安装防渗土工布:“这土工布能挡住地下水,防止茶苗烂根。等洪水退了,我们再用改良剂改良土壤,保证茶苗成活率。”
天黑时,阿谷的压缩饼干和脱水蔬菜也运到了。难民们排着队领物资,马库的儿子捧着饼干,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半递给身边的小女孩,两人坐在泥地上,吃得格外香。李伟看着这一幕,突然对沈亦舟说:“晚上做‘春芽茶渣乌嘎里’吧,乌嘎里是南苏丹的主食,加茶渣既能祛湿,又能让孩子们多吃点营养。”
“你可别再把盐当糖加了。”沈亦舟笑着从背包里掏出玉米粉,“乌嘎里要煮得稠一点,不然像粥,丁卡族人不爱吃。茶渣要煮软,不然口感太糙。”他往锅里加水,“水温要刚好,太高玉米粉会结块,太低煮不熟,就像在南苏丹种茶,既要防洪水,又要防旱季,都得拿捏好火候。”
周小雨把镜头对准灶台,李伟正往玉米糊里加煮软的茶渣,深绿色的茶渣混着金黄色的糊,像把春天揉进了泥里。“家人们,李老师的‘邪修菜’又上线了!”她故意拖长声音,“这次的乌嘎里加了春芽茶渣,祛湿又顶饱,比阿梅的祛湿粥还适合南苏丹的雨季!”
“周小雨你又挑事!”阿梅的视频连线准时出现,背景是物流追踪界面,“我的祛湿粥已经到朱巴机场了,明天一早就到难民营!我这粥加了薏米和茯苓,是老中医的方子,祛湿效果比茶渣强十倍!”她举着个保温杯,“我煮了样品,又香又糯,保证比李老师的‘泥巴味’乌嘎里好吃!”
“好不好吃,等明天粥到了让孩子们评评。”沈亦舟凑到镜头前,脸上沾着点玉米粉,“不过阿梅你可得保证,这次的粥别被洪水泡了,不然真成‘祛湿粥’了——连碗带粥一起祛湿。”
“绝对不会!”阿梅急得脸都红了,“我用的是防水包装,就算掉水里泡一天,里面也不会湿!”
乌嘎里刚出锅,就被孩子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马库的儿子接过一块,咬了一口,眼睛亮了:“比我妈妈做的好吃,有淡淡的香味。”他跑去找马库,把乌嘎里递到父亲嘴边,“爸爸,你尝尝,中国叔叔做的‘茶苗乌嘎里’,特别香。”
马库咬了一口,慢慢嚼着,突然对李伟说:“我明天带部落的人来帮你们种茶苗。”他指了指远处的红土坡,“洪水冲毁了我们的庄稼,但冲不走茶苗。我想让我的族人知道,除了打仗抢水,还有别的活下去的办法。”
深夜,雨还在下,排水泵的声音一直没停。李伟和沈亦舟坐在帐篷里,整理着第二天种茶的计划,马库突然掀开门帘走进来,手里捧着个牛皮袋。“这是我们部落的‘土地信物’。”他打开袋子,里面是块带着红泥的石头,上面刻着部落的图腾,“把它和茶苗一起种下去,丁卡族的祖先会保佑茶苗,不会被洪水冲走。”
李伟接过石头,沉甸甸的。他能感觉到石头上的温度,那是丁卡族人生生不息的希望。“我们一起把它种下去。”他说,“让中国的茶苗,和丁卡族的图腾,一起在南苏丹的红土上扎根。”
第二天清晨,雨终于小了。阿梅的祛湿粥也到了,维和部队的卡车刚停稳,阿梅的视频连线就弹了出来:“李老师,快让孩子们尝尝我的粥!”密封桶打开,浓郁的香味混着茶味飘了出来,粥里的薏米煮得软烂,绿色的茶粉均匀地融在里面。
孩子们排着队,手里拿着两个碗,一个装乌嘎里,一个装祛湿粥。卢卡(和苏丹的卢卡同名,马库为了纪念救命之恩取的)捧着碗,先喝了口粥,又咬了口乌嘎里,笑得露出了豁牙。周小雨的镜头里,孩子们的笑脸比雨后的太阳还灿烂,弹幕里刷满了“春芽加油”。
种茶苗的仪式在红土坡上举行。马库抱着那块图腾石,李伟捧着茶苗,沈亦舟和阿江挖好了坑。石头被先放进坑里,然后是茶苗,丁卡族的村民们用手捧着红土,小心翼翼地把坑填满。马库举起一杯用茶梗煮的水,洒在茶苗根部:“丁卡族的祖先,保佑这些来自中国的绿芽,保佑我们的土地,不再被洪水吞噬。”
就在这时,沈亦舟的卫星电话响了,是秦大山打来的,声音激动得发抖:“小沈!国家派的农业专家团队,已经到埃塞俄比亚了!他们带了最新的茶苗培育技术和抗洪涝的茶种,明天就飞南苏丹!‘春芽计划’的非洲培育基地,就定在朱巴和苏丹卡萨拉,以后非洲的茶苗,都能自己培育了!”
沈亦舟把电话递给李伟,李伟听着,眼眶湿了。他望向红土坡上的茶苗,雨后的阳光洒在嫩叶上,水珠折射出彩虹的颜色。马库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中国的朋友,谢谢你们。这些茶苗,是南苏丹的希望。”
李伟举起手机,直播镜头对准整片红土坡——丁卡族村民和维和士兵一起种茶苗,排水泵在远处嗡嗡作响,阿江和专家团队的人视频通话,讲解着南苏丹的土壤情况。“家人们,”他的声音带着哽咽,“南苏丹的春芽,扎根了!”
弹幕里,阿明的火箭礼物刷成了串:“我刚和南苏丹的农业部长谈好了,他们愿意把春芽茶列为国家重点农产品,以后出口欧洲的关税全免!”他发了张合作协议的照片,“利润的40%,用来建朱巴的春芽学校和医院,让马库的儿子,能和中国的孩子一样,读书看病不用愁!”
“太爽了!这才是大国担当!”“老茶客”团长的留言被顶到最前,“洪水挡不住茶苗,战火也挡不住希望!李老师,下一站去哪?我们跟着你捐!”
李伟笑着看向沈亦舟,沈亦舟指了指地图上的索马里:“下一站,索马里。那里有最干旱的沙漠,也有最渴望绿色的眼睛。”
马库听到“索马里”,突然说:“我有个兄弟在索马里的达洛尔,他是骆驼商队的首领。我给你们写封信,他会帮你们的。”他拿起一块红泥,在牛皮纸上写下部落的图腾,“这是丁卡族的承诺,走到哪里,都有人帮你们。”
越野车驶离朱巴难民营时,红土坡上的茶苗已经种满了大半。马库带着族人站在路边挥手,孩子们举着用红泥捏的茶苗,追着车跑了很远。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茶苗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浪,在南苏丹的红土上,翻涌着希望。
车窗外,白尼罗河的洪水渐渐退去,露出了湿润的红土。李伟从怀里掏出那个布包,里面又多了一样东西——马库送的图腾石,和湘西、苏丹、刚果(金)的茶籽、红土放在一起。他知道,这些带着不同温度的信物,会在非洲的大地上,开出一片又一片的春芽。
沈亦舟突然指着前方,喊了声:“你看!”远处的天空中,一架中国空军的运输机正在降落,那是专家团队的飞机。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飞机的尾翼上,和红土坡上的茶苗一起,闪着耀眼的光。
周小雨的直播还在继续,她的声音带着憧憬:“家人们,下一站索马里。不管是洪水还是沙漠,只要有春芽,就有希望。我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