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像被揉碎的棉絮,贴在龙鼻嘴村的茶树上不肯散去。李伟蹲在老茶树旁,指尖轻轻拂过刚盖的薄土——昨夜浇的泉水已经渗下去大半,土面泛着淡淡的白痕,他捏起一撮土攥在手心,松开时土块散成细沙,指缝里漏下的碎末带着灼人的干意。
“湿度不够。”沈亦舟提着水文监测仪走过来,屏幕上的数字跳在“45%”,比茶籽发芽所需的60%低了一截,“山泉水引不到这边来,昨晚浇的那点水,经不住后半夜的风抽。”他蹲下身,拨开土垄边缘的碎石,“老茶籽皮厚,缺水的话,就算温度够也发不了芽。”
秦大山拄着拐杖站在旁边,看了眼远处干涸的水渠,重重地叹口气:“这条渠还是我爹那辈修的,洪水冲垮了上游的堤坝,山泉就改道往山外流了。要引过来,得把堤坝补好,可那堤坝在半山腰,石头得从山脚下往上扛,光靠我们几个老骨头,怕是……”
周小雨的直播架刚支稳,镜头就把三人凝重的神情框了进去。她把麦克风凑到水渠边,让粉丝能听见风吹过空渠的“呼呼”声:“家人们,我们遇到新难题了。刚种下的老茶籽缺水,可引山泉的堤坝被冲垮了,补堤坝需要大量的石头和水泥,还有运输的工具,咱们现在……”
话没说完,弹幕已经涌成了潮。“水利工程师小陈”的Id带着蓝色认证标跳出来:“我看了卫星图,堤坝缺口大概五米宽,用浆砌石修补最结实!水泥要选抗冻的,湘西早晚温差大,普通水泥容易裂。我现在就画修补图纸,十分钟内发过来!”
“工程队老王”紧跟着发:“我们队在山涧清理的碎石刚好用得上!我让工友们把碎石过筛,装成五十斤一袋的,用滑轮往山上运,比人工扛省力气。就是水泥和钢筋得从镇上买,镇上的建材店说存货不够,要从吉首调,得三天。”
“湘西建材刘总”的留言带着果断:“我是吉首做建材的,仓库里有二十吨抗冻水泥,还有五吨钢筋,现在就安排货车送!走应急通道,明天中午准到!运费不用你们管,算我给老茶籽的‘见面礼’!”
李伟赶紧对着镜头摆手:“刘总别客气!运费我们来出,‘老茶客’团长的第四批捐款刚到账,正好能用上。您把账号发过来,我们现在就转定金。”他转头对秦大山说,“您召集村里的壮劳力,咱们先把修堤坝的路清出来,等水泥一到就开工。”
“李老师等一下!”“老茶客”团长的连麦申请弹了出来,屏幕里他举着一张捐款明细,“第五批捐款刚凑齐,一共42万,专门用于修堤坝和引水工程!明细已经公示在公益账号上,里面有位‘匿名茶农’捐了10万,留言说‘看老茶籽发芽,比啥都强’。”
“匿名茶农?”沈亦舟愣了一下,突然想起阿明说的广东茶农合作社老社长,“是不是凤凰单丛的老林社长?他之前捐了宋种茶籽,说过要支持老茶种培育。”
“就是林老!”“老茶客”团长点头,“他说不想声张,怕其他茶农跟着捐,耽误自家春茶采摘。但他特意交代,要是老茶籽发了芽,一定要拍视频给他看。”
弹幕里瞬间刷起“向林老致敬”的字样。“广东打工仔阿强”发了条长评:“我认识林老,他的茶园在凤凰山最偏的地方,去年干旱,他自己省水给茶树浇,却给灾区捐了二十万。现在他的春茶刚冒芽,正是忙的时候,还惦记着咱们的老茶籽……”
李伟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请林老放心,也请所有家人放心,我们一定把堤坝修好,把山泉引过来,让老茶籽顺顺利利发芽。等发芽那天,我们开专场直播,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
沈亦舟趁机补充:“家人们要是有修堤坝的经验,或者知道怎么提高土壤湿度的小技巧,都可以在弹幕里说。比如用秸秆覆盖保墒,或者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我们都需要。”
“我有办法!”“农村宝妈小芳”的留言带着生活化的鲜活,“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瓶底扎几个小孔,倒插在茶籽旁边,水会慢慢渗出来,比直接浇省水还管用!我种青菜就这么弄,成活率特别高!”下面立刻有人附和:“这个方法好!我家种多肉也用,简单又省钱!”
“还有秸秆!”“河南农民老张”发了张堆满秸秆的照片,“我家有十吨麦秸,已经联系好物流了,走绿通,后天到!麦秸盖在土上,既能保墒又能当肥料,等烂了还能改良土壤。”
李伟拍着大腿笑起来:“咱们的粉丝真是藏龙卧虎!小芳的矿泉水瓶方法现在就能用,老张的麦秸来得及时,刚好能盖在老茶籽的土垄上。周小雨,你统计一下大家的建议,整理成清单发给我。”他转头对沈亦舟说,“你跟小陈对接图纸,我带大家去清路,中午回来做‘山泉润芽面’,给大家补补力气。”
“又有新菜吃了!”“加班狗阿凯”的表情包带着嫉妒的哭脸,“我在藏区刚吃完小琳做的‘茶籽青稞糊’,苦得我直吐舌头!她说这是给茶籽‘祈福’,逼我喝了两大碗,现在嘴里还发苦!”
“小琳本琳”立刻冒泡:“那是你不懂!茶籽的苦味是精华!李老师都说我有进步了,下次给你做‘茶芽甜饼’,放三斤蜂蜜,甜到你忘了苦!”下面跟着一串“阿凯保重”“求阿凯的心理阴影面积”的调侃,把紧张的气氛冲淡了不少。
沈亦舟对着镜头补充:“家人们别学小琳乱加茶籽,生茶籽含有微量毒素,不能直接吃。李老师今天做的‘山泉润芽面’,用的是煮熟的嫩茶芽和山泉水煮面,茶芽的茶多酚能提神,山泉水煮的面更筋道,特别适合干重活的时候吃。”
说干就干。李伟带着援建队的工程师和村民们往半山腰去清路,沈亦舟则带着志愿者们收集矿泉水瓶——粉丝捐赠物资的纸箱里刚好有不少空瓶,大家把瓶底扎上小孔,灌满山泉水后,一一插在老茶籽旁边,阳光透过瓶身,在土垄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每个瓶子间距三十厘米,刚好能覆盖两株茶籽。”沈亦舟手把手教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插的时候要轻,别碰到茶籽,就像给小种子盖小被子一样。”小姑娘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插进土里,奶声奶气地说:“小茶籽要喝水水,快快发芽哦。”
周小雨把这一幕拍进直播里,弹幕瞬间软化:“小姑娘太可爱了!”“这就是传承啊”“小茶籽有这么多人呵护,肯定能发芽”。秦大山的媳妇抱着春芽走过来,春芽看到插在土里的矿泉水瓶,伸出小手要去抓,沈亦舟赶紧拦住:“别碰哦,这是给小茶籽喝水的瓶子,碰倒了小茶籽就渴啦。”
春芽似懂非懂地眨眨眼,小手转而抓住沈亦舟的衣角,把沾着泥土的指尖往他衣服上蹭。沈亦舟笑着掏出湿巾给他擦手,秦大山的媳妇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一到茶园就精神,昨天晚上抱着他看老茶籽的照片,他还咯咯笑呢。”
半山腰的清路现场,李伟正和工程师老吴抬着一块巨石往路边挪。粗布手套磨得更破了,虎口处勒出一道红印,汗水顺着下颌线往下滴,砸在石头上晕开小小的湿痕。“再加吧劲!把这条路清出来,水泥车就能直接开到堤坝下面!”他喊着号子,声音带着沙哑的穿透力。
王大叔扛着铁锹跑过来,铁锹头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李老师,前面有段路被落石堵死了,得用炸药炸开。但咱们没炸药,也没会用的人啊。”
李伟皱起眉头,刚要说话,周小雨的对讲机响了。“李老师!沈老师!‘爆破工程师老郑’连麦,说他有办法!”
李伟赶紧接过对讲机,里面传来沉稳的男声:“李老师您好,我是退伍的爆破工程师,看了直播知道你们的情况。那处落石是松动的,不用炸药,用液压钳就能撑开。我现在在张家界,开车过来两个小时,带了全套设备,你们等着我!”
“太谢谢你了老郑!”李伟激动得声音都抖了,“我们在路口给你留个人接应,路上注意安全!”挂了对讲机,他对着周围的人喊,“家人们,援兵马上到!咱们再加把劲,把前面的碎石清干净,等老郑来了就能开工!”
中午的太阳升得老高,李伟带着一身尘土回到茶园。沈亦舟已经把煮面的大铁锅支好了,锅里的山泉水咕嘟冒泡,旁边的竹篮里放着洗好的嫩茶芽和腊肉。“面在锅里煮着呢,再等五分钟就能捞了。”沈亦舟递过一条干净的毛巾,“你的手套磨破了,我给你带了双新的,帆布的,更耐磨。”
李伟接过手套,发现上面绣着小小的茶芽图案,针脚虽然不算细密,却格外鲜活。“你绣的?”他笑着问,把旧手套脱下来,露出虎口处的红印。
“是秦大山的媳妇帮忙绣的,她说这样戴着有福气,茶籽能发芽。”沈亦舟伸手碰了碰他虎口的红印,声音沉实,“快洗手吃面吧,刚煮好的,凉了就筋道不起来了。”
李伟洗完手,戴上新手套,刚好合适。他走到铁锅旁,拿起长筷子搅动锅里的面条,对着围过来的村民和志愿者说:“家人们,今天这道‘山泉润芽面’,有三个讲究:一是水要山泉水,清甜;二是茶芽要嫩,刚冒尖的最好;三是腊肉要湘西本地的,香而不腻。这三样放一起煮,既能吃饱,又能补力气。”
“李老师又开始讲菜了!”“美食博主阿花”的留言带着期待,“求特写!茶芽什么时候下锅?煮多久最合适?”
李伟对着镜头演示:“面煮到八成熟的时候下茶芽,煮三十秒就够了,煮太久茶芽的清香就没了。腊肉要提前用泉水泡软,切成薄片,等面捞出来的时候铺在上面,用面的热气把腊肉的香味熏出来。”他舀起一勺面,上面铺着翠绿的茶芽和油亮的腊肉,“你们看,这样做出来的面,汤鲜、面筋、芽嫩,吃一口浑身都暖烘烘的。”
沈亦舟站在旁边补充:“家人们注意,茶芽煮太久会流失茶多酚,三十秒是最佳时间。而且腊肉的脂肪含量高,搭配茶芽的膳食纤维,能促进消化,不容易腻,特别适合干重活的人吃。”
“学到了!”“护士小孙”留言,“我明天给工地上的工人做,既营养又方便。”“广东打工仔阿强”跟着发:“等我回去了,也要用家乡的山泉煮面,放我们凤凰的单丛茶芽,肯定比李老师的还香!”
刚吃完面,爆破工程师老郑就到了。他穿着迷彩服,背着沉甸甸的设备包,脸上全是汗水:“李老师,设备都带来了,咱们现在去看落石现场吧。”
李伟赶紧放下碗筷,带着老郑往半山腰去。沈亦舟则和志愿者们一起,把老张捐赠的麦秸铺在老茶籽的土垄上。麦秸带着淡淡的麦香,铺在土上像一层金色的毯子,能有效锁住土壤里的水分。“这样一来,就算晚上风大,土也不会干得太快了。”沈亦舟拍了拍铺好的麦秸,满意地说。
周小雨的镜头跟着沈亦舟移动,突然被一个瘦弱的身影吸引。那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正蹲在茶园边帮着铺麦秸,额头上全是汗,却咬着牙不肯休息。“小姑娘,你是哪个村的?怎么不去休息一下?”周小雨走过去问。
小姑娘抬起头,露出一张苍白却倔强的脸:“我是隔壁村的,看了你们的直播过来帮忙。我爸妈都是茶农,洪水冲毁了我们的茶园,我想帮你们把茶园建好,也想学着怎么种茶,以后把我们家的茶园也重建起来。”她指了指胸前的校徽,“我读的是农业职业学校,学的就是茶叶种植,这些麦秸铺的间距,还是我根据课本上学的知识调整的呢。”
周小雨把麦克风递给她,小姑娘的声音带着青涩却坚定:“家人们,我叫林晓茶,我爷爷就是种茶的,他说茶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给你回报。现在有这么多人帮着龙鼻嘴村种茶,我相信,不管是老茶籽还是新茶苗,都会好好发芽,好好长大的。”
弹幕里瞬间被“晓茶加油”刷屏。“老茶客”团长连麦进来,声音带着欣慰:“晓茶同学,我是‘老茶客’团长。你的学费我们包了,以后你学茶叶种植的所有费用,都由春芽公益基金承担。等你毕业了,欢迎你来龙鼻嘴村的茶园工作,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
晓茶的眼睛瞬间红了,眼泪掉在麦秸上:“真的吗?谢谢团长叔叔,谢谢大家。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后回来种茶,让我们湘西的茶香飘得更远。”
下午三点,半山腰传来“轰隆”一声闷响——不是炸药的巨响,而是落石被液压钳撑开的声音。李伟带着人冲过去,只见堵路的落石被分成了几块,露出后面平整的路面。“通了!路通了!”他激动地对着对讲机喊,声音里满是喜悦。
沈亦舟带着晓茶和志愿者们赶过来,晓茶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路面的坡度和宽度:“这条路可以拓宽成简易公路,以后运输茶叶和物资就方便多了。我回去查资料,看看怎么设计最省钱、最安全。”
老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着镜头说:“家人们放心,这段路已经清通了,水泥车明天就能开上来。我把安全警示标志都放好了,晚上会安排人值班,保证不会出问题。”
傍晚的时候,广西农资小张发来消息,印楝油的冷链车已经到了吉首,因为山路难走,预计明天一早就能抵达龙鼻嘴村。“农业狗小李”也发来消息,说省农科院的专家明天会过来,专门指导老茶籽的培育和病虫害的防治。
“真是好事成双!”李伟攥着手机往沈亦舟身边凑,屏幕差点戳到对方脸上,“明天水泥和印楝油都到,还有专家过来,咱们的老茶籽有救了!”他忽然想起什么,指尖敲了敲手机壳——那是用两人第一次卖茶赚的钱买的,壳子边缘早被磨花,“当年雪夜守棚屋,咱们用塑料布接雪水浇茶苗,哪敢想现在有这么多人帮衬。”
沈亦舟翻着爷爷的笔记,指腹抚过泛黄纸页上的墨迹:“爷爷写过,老茶籽发芽后,旁侧种薄荷能驱虫。明天专家来了问问细节。”他抬头看向李伟,目光落在对方磨破的裤脚——那是今早抬石头勾的,“等堤坝修完,咱们去镇上扯块耐磨的布,让秦大婶给缝两条工装裤,比你这牛仔裤禁造。”
晚上的安置点,篝火比往常更旺。阿梅的弟弟拉起了马头琴,琴声里混着茶园里的虫鸣,格外动听。秦大山带着村民们唱起了湘西的茶歌,歌词里唱着“茶籽落土盼发芽,山泉润根盼开花”,歌声粗犷而悠扬,飘在茶园的上空。
李伟和沈亦舟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晓茶整理的茶园规划图。正说着,秦大山的媳妇抱着春芽走了过来,小家伙不知怎的挣开了怀抱,扶着旁边的茶苗就往麦秸地里挪——他刚学会站,两条小腿还晃悠悠的,踩在松软的麦秸上像踩在棉花上,引得众人笑起来。“慢点儿慢点儿!”沈亦舟赶紧起身扶住他,春芽却咯咯地笑着,小手一把抓住了旁边的茶籽土垄,掌心沾了满是麦香的泥土。“这孩子,跟茶苗亲得很。”秦大山媳妇追过来擦他的手,“昨天还只会爬,今天就敢扶着茶苗走了,真是跟着茶籽一起长。”李伟指着图纸上的“茶脉传承区”,笑着说:“你看,晓茶这孩子真有想法,她建议把老茶树周围建成‘茶脉传承区’,种上宋种茶籽、老茶籽和新茶苗,形成三代同堂的景象。”他弯腰碰了碰春芽的小脚丫,“以后这里就是春芽的‘专属茶园’,让他跟着茶树一起长大。”
“我也觉得好。”沈亦舟接过图纸,指尖点在“茶脉传承区”的标注上,“晓茶这孩子懂行,三代茶苗同植,刚好对应咱们爷仨——秦大叔是老辈,咱俩是中坚,她是后辈。”他忽然笑了,“还记得你刚回村时,扛着茶籽在山上摔了跤,裤子破了个大洞,还是我把我的旧裤子给你凑活穿的。”
周小雨举着直播架走过来,镜头里,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家人们,今天我们又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希望。晓茶同学的加入,老郑师傅的支援,林老的捐款,还有明天就要到的物资和专家,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她把镜头对准老茶树的方向,月光洒在铺着麦秸的土垄上,像铺了一层银霜,“你们看,那里埋着我们的老茶籽,埋着龙鼻嘴村的历史,也埋着我们的希望。明天,我们就会给它们浇上第一瓢引来的山泉,等着它们发芽、长大。”
弹幕里,“老茶客”团长发来了新的消息:“第六批捐款已经开始筹集,专门用于‘茶脉传承区’的建设和茶文化体验区的打造。已经有五十家企业报名参与,我们一定能把龙鼻嘴村的茶园建成全国最好的茶园。”
“太给力了!”李伟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请大家放心,每一分捐款都会用在刀刃上。等‘茶脉传承区’建好了,我们会在那里立一块石碑,上面刻上每一位捐款人的名字,让大家的爱心和老茶籽一起,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还有我!”“加班狗阿凯”的Id跳了出来,“我已经把民宿的装修图改好了,增加了‘茶主题’房间,每个房间都放着不同品种的茶叶,还有李老师的邪修菜食谱。等民宿开业了,我第一个过来住,还要吃李老师做的全茶宴!”
“没问题!”李伟笑着回,“到时候给你做茶芽炒腊肉、茶油焖牛蹄、茶酒炖鸡,保证让你吃个够!”
篝火渐渐弱了下去,村民们和志愿者们都回帐篷休息了。李伟和沈亦舟还坐在原地,望着老茶树的方向。月光下,铺着麦秸的土垄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围绕着老茶树,守护着刚种下的老茶籽。
“你说,明天山泉引过来,老茶籽会不会有反应?”李伟捡起块碎麦秸,在手里捻成粉末,“当年咱们在广东打工,你发高烧,我背着你走五里地找诊所,路上你还念叨着家里的茶籽。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执念,总算要落地了。”
“会的。”沈亦舟往他身边挪了挪,两人肩膀轻轻撞在一起,“茶籽跟人一样,认人心。当年暴雨夜咱俩用身体堵水渠,手冻得握不住铁锹都没退,现在这么多人帮衬,它没理由不发芽。”他从口袋里摸出半块干硬的茶饼,“这是你当年省下来给我的,现在留着,等茶籽发芽那天,咱们泡着喝。”
远处传来春芽宝宝的梦呓声,带着甜甜的笑意。茶园里的太阳能杀虫灯亮了起来,红色的光芒在夜色中闪烁,像一双双守护的眼睛。李伟和沈亦舟知道,他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补堤坝、引山泉、培育老茶籽、建茶文化体验区……但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身边有彼此,有千千万万支持他们的粉丝,有像晓茶一样的年轻一代,还有龙鼻嘴村世代种茶的村民们。
回到帐篷里,沈亦舟在爷爷的笔记上写下:“二零二五年五月十六日,老茶籽缺水遇困,粉丝众筹修堤坝资金四十万,水利专家献图,爆破工程师驰援,农校生林晓茶携专业知识加入。山泉将引,希望将至。爷爷,您当年教我俩‘茶要扎深根,人要结真心’,如今我们做到了——身边有过命兄弟,有热血后辈,这片茶脉,断不了。”
窗外的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进来,落在笔记上,和四十年前爷爷在淮安修水渠引山泉时的月光一样,温暖而充满力量。远处的茶园里,插在土垄上的矿泉水瓶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像一颗颗镶嵌在土地上的星星,无声地诉说着:山泉就要来了,春芽就要发芽了,希望,就在眼前。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伟和沈亦舟就带着工具来到了老茶树旁。晓茶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手里拿着水文监测仪,认真地测量着土壤的湿度。“沈老师,李老师,土壤湿度已经升到52%了,再浇上山泉水,就能达到老茶籽发芽的要求了。”
远处传来了汽车的鸣笛声——吉首建材刘总的水泥车到了!车斗刚掀开,带着温度的水泥灰就扬了起来,秦大山的儿子抢先跳上车,铁锨翻飞间,指缝很快被水泥渍染得泛白。“水泥砂石按1:3的比例拌!”老郑举着卷尺划线,“石缝留两厘米填足砂浆!”李伟扛着钢筋往山上走,沈亦舟在后面托了一把钢筋尾:“悠着点,你肩膀昨天刚勒出红印。”话音刚落,李伟脚下一滑,沈亦舟眼疾手快拽住他的腰带,两人踉跄着站稳,钢筋“哐当”砸在地上。“谢了。”李伟抹了把汗,露出虎口的旧疤——那是当年帮沈亦舟抢收茶籽时被树枝划的,“当年你帮我挡落石,今天我还你个稳当。”王大叔端来两瓢山泉水,手掌被水泥烧得开裂:“你俩这兄弟情,跟咱的茶根一样,缠得紧!”
“家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周小雨对着镜头说,“水泥车已经到了,大家正在按1:3的比例搅拌水泥砂石,老郑师傅在指导浆砌石的工艺,晓茶同学在记录堤坝的结构数据。堤坝修补工作马上开始,印楝油和农科院的专家也在路上了。”她突然把镜头转向茶园方向,春芽正扶着沈亦舟的手,一步一晃地踩着麦秸走到老茶树下,小手掌轻轻贴在老茶树的树干上,像是在和老茶树打招呼。“你们看,春芽宝宝也在为老茶籽加油呢。今天,我们要把山泉引到茶园里,让老茶籽喝上第一瓢救命水,也看着春芽和茶芽一起,稳稳地迈出第一步。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老茶籽一定会发芽,龙鼻嘴村的茶园一定会迎来丰收的那一天!”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加油!我们永远支持你们!”“老茶籽一定要发芽啊!”“春芽团队最棒!”这些留言像一束束光,透过屏幕,照亮了龙鼻嘴村的茶园,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
晨雾渐渐散去,太阳升了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茶园里,把两人并肩的影子拉得很长。李伟看着沈亦舟沾着水泥灰的侧脸,忽然想起八年前那个雪夜,两人挤在漏风的棚屋里,分吃最后一个冻馒头。如今身边有了晓茶这样的后辈,有了全村人的支持,有了无数粉丝的牵挂,他忽然懂了秦大山说的“茶脉”——不是单棵茶树的存活,是种茶人的接力,是兄弟间的扶持,是爱心的传递。春芽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故事里最动人的篇章,从来都是“有人并肩,有梦可追”。山泉即将流淌,茶芽即将萌发,龙鼻嘴村的明天,定会像这朝阳一样,暖得人心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