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的晨光刚染亮雪山尖,试验田旁的牧民定居点就传来呼救声。“风沙来了!次仁爷爷的毡房要塌了!”才让大叔的吼声刚落,远处天际线已翻卷着土黄色浪涛——特强沙尘暴裹挟着碎石沙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扑向基地旁的定居点。
沈亦舟刚帮牧民把过冬的羊毛捆好,转身就被风沙迷了眼。“先救老人!再搬物资!”他朝着次仁爷爷的毡房冲去,粉丝志愿者们立刻分工:有人拽着毡房的固定绳,有人往里面转移老人的被褥和马头琴,陈国安和老杨则扶着腿脚不便的卓玛奶奶往暖棚跑,老花镜被风吹落,顺着土坡滚进沙堆。
风沙的威力远超预期:次仁爷爷毡房的顶毡被掀飞,木架“嘎吱”作响随时要塌。“用身体顶!”沈亦舟扑在倾斜的木柱上,后背瞬间被沙砾打得生疼,李伟、阿凯和年轻牧民们紧跟着排成人墙,用肩膀顶住摇摇欲坠的房梁。小琳抱着卓玛奶奶的药箱跑过来,却被狂风掀翻,膝盖擦出鲜血,周小雨急忙将她拉进旁边的暖棚避险。
关键时刻,次仁爷爷赶着驮着备用毡布的牦牛出现。“用牦牛固定毡布!”老人跳下车,将牧民们最珍贵的过冬毡布铺在破损的房顶上。几头牦牛灵性十足地站定,用身体压住毡布边缘。两个小时后风沙渐弱,定居点已是一片狼藉:三顶毡房的顶毡被撕烂,牧民储存的青稞被风沙埋了半截,连基地用来给老人取暖的煤炉都被碎石砸凹,烟囱歪在一边。
“煤炉不能坏!”沈亦舟蹲在炉子旁手都在抖。藏区夜晚温度能降到零下,二十多位老人全靠这几台煤炉取暖,而备用煤炉还在运输路上,本计划下周送到。赵工程师检查完煤炉,眉头拧成疙瘩:“炉胆被碎石砸裂了,漏烟,没法用——藏区没配件,修不好。”
更糟的是民生危机。卓玛奶奶的降压药被风沙打湿,药片黏成一团;牧民的储水罐进了沙,浑浊得没法喝;几个孩子在搬青稞时被碎石划伤,村卫生室的碘伏刚好用完。李伟尝试联系乡卫生院,却发现基站被风沙摧毁,信号全无。阿凯急得转圈:“预制菜厂的食材明天就到,现在连干净水都没有,老人孩子怎么吃饭?”
“卫星直播!”周小雨突然想起,“卫星网络还能用,粉丝里肯定有懂设备的!”暖棚里的直播架刚支起,镜头里的狼藉场景就引爆了弹幕——藏北春芽的危机,瞬间牵动了全国粉丝的心。
“家人们,藏区突发沙尘暴,二十多位老人断了取暖煤炉,孩子缺消炎药,老人的降压药也毁了!”周小雨将镜头对准裂了缝的煤炉和黏成团的药片,声音带着哭腔,“现在急需便携式煤炉、消毒水、降压药,还有净化饮用水的滤水器,藏区买不到,求大家帮忙!”
弹幕瞬间刷屏,比上次倒春寒时更急切。“户外用品王总”的回复最先弹出:“浙江仓库有30台高原防冻便携式煤炉,带防风罩,烧固体酒精和煤块都能用,马上用冷藏车运!车厢加保温层,怕零件冻坏,四天到——已联系格尔木物流枢纽,派越野车队接货走戈壁公路。”配图里,工人正给煤炉套上防撞泡沫。
“医药公司老刘”紧随其后:“山东仓库有50箱碘伏、30箱消毒水,还有200盒长效降压药,都是适合老人的剂型!带恒温箱的救护车送,三天到,青海路政已开绿色通道。”他特意附上药品说明书照片,标注“老人用药剂量”。
“老茶客”团长的消息带着捐款截图:“北京粉丝团追加30万,后天到账。已联系西宁的医疗队,明天飞藏区,帮老人孩子做体检、处理伤口。”作为沈爷爷当年的旧识,他特意私信沈亦舟:“你爷爷常说,守着人才能守住家,咱们先把人照顾好。”
“加班狗阿凯”的大弹幕自带喜感:“刚给展会组委会打电话,展品提交延期到下周三!上海空运的防潮包装盒两天到!赌十包辣条,小琳这次扶茶苗肯定不摔!”下面立刻接梗:“阿凯这是把‘春芽应急总指挥’焊身上了”“小琳:勿cue,护膝已戴,这次稳赢”。
李伟趁机抢过镜头,举着青稞面和压缩饼干:“家人们,教你们做抗风沙应急餐——青稞压缩能量饼!青稞面加温水揉成团,裹上酥油烤干,耐放又顶饱,老人孩子都能吃,暖棚里的炭火盆就能做!”他招呼沈亦舟,“把你包里的葡萄糖粉拿来,加一点更补体力。”
沈亦舟早已备好食材,顺手举起滤水片:“高原水杂质多,用这个滤水片泡20分钟就能喝,每片能处理1升水。顺便说,老人伤口别用酒精,用碘伏消毒,避免刺激。”他揉着青稞面团补充,“一斤面加5克葡萄糖,烤到表面微黄就行,太硬老人嚼不动。”
小琳自告奋勇穿肉串,刚下签就扎到手。“我的祖宗,你去统计捐赠名单吧!”李伟赶紧接手,“上次揉面粘手,这次穿串扎手,你的厨房天赋被风沙吹跑了?”弹幕笑疯:“小琳厨房事故更新到风沙篇”“建议颁‘最佳气氛奖’,远离厨具”。
直播收尾时,周小雨汇总出清晰的支援时间表:“王总煤炉今天发,四天到;老刘医药明天发,三天到;捐款后天到账;医疗队明天抵藏;阿凯联系的滤水器两天到。净水设备厂张总已捐20台便携式滤水器,三天到!”
沈亦舟对着镜头深深鞠躬:“所有爱心家人的名字,都会刻在定居点的‘守望墙’上。等牧民新房建好,第一顿团圆饭,一定邀请大家来吃。”他扶起旁边的小牧民,“这孩子的伤口已经处理好,有你们在,我们什么都不怕。”
直播刚结束,民政局的刘科长就打了进来,语气热情:“听说你们在帮牧民抗灾,我们协调了20顶救灾帐篷,明天就到!还申请了临时生活补助,每户牧民能领500元,先解决吃饭问题。”他补充道,“定居点的危房改造项目提前启动,下个月就能开工,让老人住上结实的砖房。”
好消息刚到,坏消息接踵而至——“户外用品王总”发来致歉信息:“运煤炉的车在柴达木盆地遇到路面塌陷,公路断了一截,估计晚一天到。”视频里,公路中间陷出大坑,护栏变形,司机正在服务区等候施工队填坑。
粉丝群立刻行动:“高原老杨”联系了柴达木施工队,带着碎石挖掘机驰援;“物流达人老陈”协调兵站安排司机食宿;“摄影爱好者阿哲”在塌陷现场实时播报进度。沈亦舟却当机立断:“不等设备,用古法手工制茶先做样品!”
紧急会议上,分工明确:李伟带医疗队搭临时诊疗点,给老人孩子换药;卓玛姐领妇女烧热水、煮青稞粥;沈亦舟和赵工程师用废弃油桶改造成简易煤炉;陈国安、老杨负责守着暖棚里的炭火,不让老人受冻。“你爷爷当年就是这么做的。”陈国安掏出沈爷爷的老笔记,“一九八六年风沙后,煤炉不够,他用油桶改了十个,让全村老人都烤上了火。”
暖棚瞬间变应急工坊。沈亦舟和赵工程师用钢锯切割油桶,在侧面开通风口,底部垫上碎石防漏:“油桶要留三道通风缝,不然会闷烟。”李伟在诊疗点给孩子包扎伤口,轻声哄着:“很快就不疼了,叔叔给你烤能量饼吃。”次仁爷爷抱着马头琴坐在一旁,给哭闹的孩子拉着《春芽谣》,琴声渐渐压过哭声。
陈国安添柴时,给众人讲起往事:“当年你爷爷改油桶煤炉,手被铁皮划得全是口子,缠上布继续干。他说老人孩子冻不得,再难也要让家暖起来。”老杨指着自己手背的疤:“这是帮老人搬被褥时,被冻硬的毡布刮的。现在有粉丝帮忙,比当年好多了。”
第二天一早,转机接连出现:医疗队带着急救药品抵达,“比预想的多带了50套儿童保暖衣”;阿凯的滤水器也到了,“接好就能用,过滤后的水直接喝”;民政局刘科长亲自送救灾帐篷来,还带来二十床厚棉被,“都是新弹的棉花,抗零下二十度没问题”。
下午,“医药公司老刘”的救护车车队驶进基地。医护人员立刻下车分发药品:“降压药要按时吃,每天早上一片,别多吃。”众人立刻分工,帐篷里,牧民铺新棉被,志愿者安装滤水器,小琳帮着给老人喂药,这次没出任何差错,得意地扬起脸:“谁说我只会添乱?”
第三天上午,柴达木盆地的塌陷公路终于修复。“高原老杨”发来视频,设备车队正沿着新填的路面行驶,司机挥着手喊:“明天一早准到!”粉丝群里一片欢呼,“老茶客”团长留言:“北京第三批志愿队已到格尔木,跟着设备车来装机器。”
第四天清晨,基地迎来最热闹的时刻——“净水设备张总”的滤水器车和“户外用品王总”的煤炉车同时抵达。“这是台式滤水器,能供十个人用,不用插电。”张总的送货师傅说,“以后你们有需要,随时联系,我们免费维护。”
煤炉刚卸车,北京志愿者和医疗队就围了上去。“这台煤炉能调火力,老人用着安全。”送货师傅调试着设备,“加一次煤能烧四个小时,晚上不用频繁起来添火。”打开包装时,粉丝们的鼓励卡片掉了出来:“护士小孙”画了笑脸和暖炉,“退休工人老吴”写着“我捐了十床棉被,让老人暖乎乎的”,“户外用品王总”的信里夹着名片:“煤炉有问题随时找我,技术员免费上门修”。
第五天下午,随着最后一顶救灾帐篷搭好,临时定居点终于像样了。新煤炉里的火苗舔着炉壁,暖烘烘的热气弥漫在帐篷里;滤水器流出清澈的水,孩子们捧着水杯追跑打闹;卓玛奶奶吃着降压药,拉着沈亦舟的手笑:“比我年轻时住的毡房还暖和。”陈国安坐在一旁,喝着热茶,眼泪掉了下来:“你爷爷要是在,肯定比谁都高兴。”
当晚的庆祝篝火格外热闹。李伟用新煤炉烤着牦牛肉串,油脂滋滋作响;卓玛妈妈煮了奶茶,给每个老人端上一碗;牧民们围着篝火跳锅庄,歌词改成了“风沙吹不倒,暖棚里欢笑”。次仁爷爷的马头琴拉起《春芽谣》,调子比以往更亮——四十年前老人冻得缩在毡房里,如今有暖炉有棉被,有跨越千里的爱心守护。
第六天,住建局的专家团队带着危房改造图纸赶来:“我们设计的砖房带保温层,窗户用双层玻璃,冬天温度能保持在十五度以上。”他们给牧民们看效果图,“每家都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下个月就开工,年底前肯定能住进去。”赵工程师跟着记录数据,笑着说:“以后老人再也不用怕风沙了。”
文旅局张局长则带来了更长远的计划:“定居点旁边要建‘爱心驿站’,既能给过往牧民提供帮助,又能展示大家捐赠的物资和故事。”他指着规划图,“里面设个小课堂,教牧民们做手工,以后能卖钱贴补家用——你们的爱心,要变成长久的生计。”
预制菜厂的验收,成了民生保障的新助力。张总拿着刚试产的方便粥:“这种即食粥不用煮,用热水泡三分钟就能吃,适合救灾和老人食用。”他和沈亦舟约定,“以后定居点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免费的方便食品,预制菜厂的岗位优先招牧民,让大家有稳定收入。”沈亦舟看着粥盒,突然想起爷爷笔记里“让牧民吃饱穿暖”的字样——先辈的心愿,正以新形式落地。
捐赠仪式上,才让大叔带着牧民们送来亲手绣的锦旗,上面绣着“风沙无情人有情”。“这是我们牧民的一点心意。”才让大叔把锦旗献给沈亦舟,“你们不仅救了我们的命,还帮我们建新房,这份恩情我们记一辈子。”沈亦舟赶紧推辞,老人却急得红了眼:“你不收,我们就天天来给你送奶茶。”
周小雨的收尾直播成了爱心总结会。她举着锦旗,镜头扫过温暖的帐篷和笑脸:“这些天,感谢每一位家人的帮助,是你们让藏区的风沙天变成了暖天。”弹幕里,“老茶客”团长的留言被顶到最前:“爱心不分地域,以后有需要,我们还在。”
陈国安接过直播手机,对着镜头红了眼:“四十年前,我和沈亦舟的爷爷在藏区帮牧民抗灾,那时只有铁锹和毡布;现在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忙,有这么好的设备,是国家强了,人心暖了。”他擦了擦眼睛,“谢谢党和政府,谢谢每一位爱心人,是你们让牧民的日子有了奔头。”
直播结束,民政局刘科长把危房改造的批复文件递过来:“资金已经到位,下个月准时开工。”他补充道,“省里要评‘爱心集体’,我们已经把你们的事迹报上去了,这是对你们最好的肯定。”沈亦舟抚摸着文件,突然想起爷爷笔记里夹的旧照片,上面是爷爷和牧民们在简易棚里的合影——如今,照片里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
深夜暖棚里,沈亦舟在老笔记上写下新页,旁边压着那面锦旗的照片:“二零二五年五月,风沙过后,牧民安居,危房改造启动。爷爷,您当年‘让牧民住暖屋’的梦,我们快实现了。”月光落在字迹上,与四十年前爷爷记录抗灾的笔迹重叠,像一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
第二天清晨,展品货车刚驶离基地,周小雨就开启了展会筹备的收尾直播,镜头正对着打包好的茶叶礼盒:“家人们,‘藏雪芽’展品已经出发去上海啦!每盒都印着咱们粉丝的名字,这是咱们一起的荣誉……”
话没说完,直播画面突然被一条置顶弹幕“撞”得晃动——湖南粉丝“苗家阿妹”发来了一段实时视频,画面里浑浊的洪水正漫过民房门槛,一个老人坐在屋顶上挥手呼救,声音带着哭腔:“沈老师、周姐,救救古丈龙鼻嘴村!连续三天暴雨,房子塌了,我爷爷困在屋顶,水还在涨!”
视频刚播放完,弹幕瞬间被“湖南灾情”刷屏。“我就是龙鼻嘴村的,全村二十多户老人被困,电力全断了,手机快没电了”“我家的牛棚被冲垮,粮食全泡了,现在只能躲在高地”“村医说有老人高血压犯了,没药,撑不了多久”。周小雨立刻把镜头对准滚动的弹幕,语速急促:“阿妹的定位我收到了,有没有湖南本地的家人能联系冲锋舟?我们马上对接应急管理局!”
就在周小雨联系湘西应急局的间隙,沈亦舟的手机响了,是“老茶客”团长——他的声音被暴雨声搅得忽大忽小:“亦舟,我刚和古丈民政局确认了,灾情比视频里还重!龙鼻嘴村是洼地,积水最深达两米,有三十多位老人被困,救援船不够,急需冲锋舟和救生衣!他们想起你爷爷一九七六年在湘西救过洪灾伤员,特意托我求你们帮忙!”
陈国安这时凑了过来,手里攥着沈爷爷的老笔记,直接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里记着当年的救灾细节——洪水救人要先找高处避险,给老人穿救生衣时要系紧腰部;被救后不能马上喝冷水,煮点姜茶暖身。你爷爷当年就是靠这些法子,从洪水里拉出了五个老人。”
沈亦舟指尖抚过爷爷苍劲的字迹,抬头时眼神坚定:“阿凯,你留藏区盯紧危房改造和预制菜厂,定居点的老人也需要人照顾;我和李伟、周小雨带老笔记去湘西,把爷爷的救人法子传下去。”他把笔记塞进背包,“藏区的风沙我们能扛,湘西的洪水也一样!”
周小雨立刻将镜头转回来,对准老笔记上的救灾文字:“家人们,藏北春芽的爱心接力要去湘西了!现在急需冲锋舟、救生衣、急救药品,还有能进山区的越野车,有资源的家人请直接私信我!”
弹幕瞬间被“湘西加油”和物资信息填满。“湖南户外装备老周”秒回:“长沙仓库有10艘冲锋舟、50件救生衣,配马达和救生绳,防滑链货车明天中午到古丈,已联系路政开绿色通道!”“急救设备张总”紧随其后:“10套便携式急救包从温州出发,后天到,里面有降压药、止血带,技术员跟着教使用!”“加班狗阿凯”的弹幕带着委屈又坚定的语气:“虽然留守,但我已经协调预制菜厂的方便粥和保暖衣,用冷藏车送过去,让被困老人有吃有穿!”
沈亦舟望着镜头里滚动的爱心留言,突然攥紧了手里的老笔记——原来“藏北春芽”从来不是一株植物,是直播镜头里跨越山海的牵挂,是老笔记里代代相传的救人法子,更是无论风沙还是洪水,都压不垮的守望。他转身往停机坪走,李伟已经扛着急救包在等他,周小雨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里的晨光正越过高山,照向湘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