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厨的铁皮烟囱刚冒出第一缕青烟,李伟就被院外的狗叫声惊醒。他裹着加了羊毛的藏袍跑出屋,晨霜沾白了睫毛——合作社门口停着辆喷着“邮政助农”字样的货车,车斗里堆着鼓鼓的帆布包,山东老王的标志性粗嗓门正从驾驶室里传出来:“李老弟!你要的保温杯我拉来了,还有粉丝凑钱买的两台铡草机,可把我冻坏了!”
沈亦舟抱着账本追出来时,眼镜上结了层薄冰。他哈气擦镜的功夫,周小雨已经举着手机开始直播,镜头先扫过货车门贴的“运输清单”:山东老王捐赠保温杯200个(含10个超大号),东北赵姐冻梨15箱,广东小陈茶苗补苗300株,粉丝集体捐款购置铡草机2台(附农机补贴申请材料),备注栏里写着“运输耗时4天,经3次中转,已做防冻处理”。
“家人们看这里!”周小雨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鼻音,却格外有劲儿,“上次直播说牧民缺铡草的家伙,粉丝们凑了一万二,加上政府农机补贴八千,刚好买了两台全自动的——以后扎西大叔再也不用手铡草到半夜了!”她镜头一转,对准正搬保温杯的老王,“王哥从山东开了三天三夜,说怕物流冻坏,亲自押车来的!”
老王搓着冻红的手抢过镜头,满脸自豪:“我这保温杯是厂里定制的,内胆镀铜,装滚烫的酥油茶,在雪地里放六小时都能保持70度!上次看直播,洛桑用普通保温杯给牛喂热汤,走半路就凉了,我这心里不是滋味——咱帮人就得帮到点子上!”弹幕瞬间刷起“王哥威武”,有人打趣“王总这是把生意做成公益了”,老王咧嘴笑:“啥总啊,我就是个开保温杯厂的,以前给工地供杯子,现在给牧民供,都是为了让辛苦人喝口热的!”
李伟没凑镜头热闹,正蹲在铡草机旁看说明书,沈亦舟拿着卷尺量尺寸:“这机器宽80厘米,刚好能放进合作社的杂物间,功率2.2千瓦,太阳能发电机满电够连续用4小时——我昨天算了,20户牧民的牛羊饲料,两台机器半天就能铡完,比人工快十倍。”他指了指说明书上的“防冻装置”,“藏区零下二十度也能用,就是得定期给齿轮上黄油,我已经记在培训课表里了。”
“先别研究机器了!”扎西领着几个牧民匆匆赶来,藏袍下摆沾着雪,“才让大叔家的羊圈被夜风刮塌了一角,三只小羊羔冻得直哆嗦,得赶紧用粉丝捐的帆布补一补!”李伟立刻招手:“老王,把超大号保温杯装上热汤!亦舟,拿上钉子锤子!小雨,直播暂停半小时,帮卓玛妈妈把冻梨分了——咱们先去救羊!”
才让大叔的羊圈在山坳里,积雪没到脚踝。塌掉的是东侧的围栏,帆布被狂风撕出个大口子,三只刚出生的羊羔缩在羊妈妈肚子底下,鼻子冻得发紫。李伟二话不说脱下藏袍裹住羊羔,沈亦舟已经用卷尺量好破口尺寸:“帆布要裁1.5米宽,用木方固定,再钉上防风钉——扎西,你去合作社拿粉丝捐的防冻水泥,混着碎羊毛抹在缝隙里,能抗住十级风。”
老王抱着保温杯赶来时,卓玛妈妈已经煮好了酥油茶,滚烫的茶汤倒进超大号保温杯,水汽顺着杯口往上冒。才让大叔接过杯子,手都在抖:“昨天半夜听见响声,以为羊都要冻没了,没想到今天你们就来了……”他抹了把眼睛,指了指远处的帐篷,“我孙女说,昨天看直播,有个上海的阿姨捐了件羽绒服,上面绣着格桑花,是不是真的?”
周小雨刚好赶过来,立刻拿出手机翻订单:“是陈阿姨捐的,她女儿在国外读书,说看到您孙女冻得红脸蛋的样子哭了,特意订做了带防风帽的羽绒服,明天就能到!”才让大叔的小孙子从帐篷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个啃了一半的冻梨——是赵姐寄来的,周小雨路上分给他的,孩子冻得通红的脸上沾着梨汁,笑得露出缺牙:“甜!比雪甜!”
羊圈补好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众人踩着积雪往回走,周小雨重启直播,镜头里李伟正跟沈亦舟讨论中午的培训课内容:“就教青稞牦牛肉锅巴,不用电,铁锅加羊粪火就行,牧民赶马帮时揣两块,又顶饿又抗冻。”沈亦舟点头:“我刚查了营养成分,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比大米高5倍,加牦牛肉碎后蛋白质达标,刚好符合健身粉丝要的‘低脂高纤’需求——咱们一边教牧民做,一边在直播间卖,一举两得。”
“邪修厨艺开课啦!”周小雨举着手机冲进暖厨,镜头扫过已经摆好的食材:半袋青稞面,一盆牦牛肉碎,一碗酥油,还有几个洗干净的粗瓷碗。李伟系上磨破边的围裙,沈亦舟则掏出个便携显微镜——这是粉丝捐的教学工具,专门用来给牧民看食材的营养结构。
“大家看这青稞面,”李伟抓起一把面粉凑到镜头前,“藏区的青稞比内地的粗,颗粒感强,所以做锅巴得加温水,比例是1斤面加6两水,揉到不沾手就行。”他一边揉面一边说,“以前我在城里饭店,做锅巴要用烤箱烤,现在在这儿,就用牧民的铁锅,烧羊粪火慢慢烙,味道更香。”
沈亦舟适时把显微镜对准面团:“家人们看屏幕左侧,青稞里的膳食纤维像网状结构,这就是它耐饿的原因。我们加5%的牦牛肉碎,不仅能提升蛋白质,还能让锅巴更有嚼劲——上次有粉丝说吃普通锅巴容易噎,加了肉碎就不会了。”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计算过,每块锅巴成本1.5元,卖3元,利润1.5元全给牧民,比卖普通点心赚得多。”
弹幕里立刻有人互动:“李老师这揉面手法好朴实,比我妈做馒头还简单”“显微镜好评!沈老师这是把营养课搬进厨房了”“我买十块!给我家健身的老公当代餐”。有个Id“厨房杀手小琳”的粉丝留言:“我连煮泡面都能糊,这个锅巴我能做吗?”李伟笑了:“你比牧民条件好,他们用羊粪火,你用电饼铛,按我的方法,保证不糊。”
正说着,暖厨门被推开,文旅局的李科长领着两个人走进来,一个穿农业局制服,一个戴工程师安全帽。“李老师,沈老师,给你们送帮手来了!”李科长搓着手取暖,“这位是农业局的张技术员,专门来教牧民种茶苗;这位是电力公司的王工,来给合作社装市电接口,以后阴雪天也不用担心没电用。”
张技术员刚放下工具箱,就被沈亦舟拉到茶苗旁:“张姐,你看这300株补苗,根须有点干,是不是要先泡生根水?”张技术员蹲下身,捏起一株茶苗查看:“藏北的沙土保水性差,得用羊粪混合腐叶土改良,生根水我带来了,按1:100的比例稀释,泡20分钟再种,成活率能提到90%。”她从包里掏出土壤检测仪,“我先测测你们这儿的土壤ph值,普洱适合偏碱性的土,要是不够,得加点石灰粉。”
王工则跟着李伟去看太阳能设备:“你这太阳能板角度不对,冬天太阳高度低,得调倾斜30度,我带了专业支架来。另外给你们装个双向电表,晴天用太阳能发电,余电还能卖给电网,赚点零花钱;阴雨天用市电,比单独买发电机省钱。”他拿出设计图,“线路都用防冻的,埋在地下50厘米,不怕冻裂。”
周小雨赶紧把镜头对准两位技术员,弹幕瞬间沸腾:“政府出手就是专业!”“茶苗有救了,以后能喝上藏区普洱了”“双向电表好啊,牧民又多一笔收入”。李科长对着镜头说:“咱们文旅局已经申请了‘藏区特色产业’专项资金,以后合作社的茶苗、点心都能进景区商店,不用愁销路!”
中午的培训课来了十几个牧民,暖厨里挤得满满当当。李伟在灶台上支起三口铁锅,沈亦舟给每个牧民发了份图文并茂的教材,上面用藏汉双语写着步骤,关键处画着示意图。分发教材时,他挽起的袖口滑下,露出腕间系着的一枚银质勋章——边缘被摩挲得发亮,正面刻着“国宴佳厨”四个鎏金小字。分发教材时,他挽起的袖口滑下,露出腕间系着的一枚铜质勋章——边缘磨得发亮,正面刻着“援藏先锋”四个字。“第一步,揉面要顺时针,力气大的多揉几下,面越筋道,锅巴越香。”李伟边说边示范,扎西跟着揉面,动作有点笨拙,沈亦舟走过去按住他的手,勋章在火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勋章在火光下闪了闪:“手腕用力,像你赶牛时挥鞭子那样,稳着来。”
“沈老师以前是星级酒店的大厨,现在给我们当师傅,真是委屈了。”扎西笑着说,目光落在那枚勋章上,手指不自觉指了指。沈亦舟下意识捏住勋章,语气里多了份郑重:“这是我爷爷的。他是七十年代的国宴厨师,给外国元首做过菜,这勋章是国家颁的,临终前他把这个给我,说‘做菜不分殿堂和草屋,用心做好每一口,就是本事’。”他推了推眼镜,自嘲地笑了笑,“以前在酒店,我觉得爷爷的话过时了,一门心思研究分子料理、摆盘艺术,一道菜要折腾大半天;现在教你们用铁锅烙锅巴,看着你们把面揉匀、把火守好,才懂他说的‘用心’,比任何技巧都金贵——这比我拿过的所有厨师奖项都踏实。”他拿起一块揉好的面,“大家看,面揉到表面光滑,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就可以了。”李伟刚好抬头,瞥见勋章上的鎏金刻字,眼底多了份共鸣——都是握锅铲的人,懂这份“用心”的重量。
周小雨的镜头扫过正在学做锅巴的牧民,有个叫卓嘎的姑娘学得最快,她把面团擀成薄饼,用刀切成菱形,动作麻利。“卓嘎以前在城里餐馆打工,会做汉族菜。”卓玛妈妈介绍说。卓嘎有点不好意思:“我以前做的锅巴是油炸的,李老师教的烙锅巴更健康,我要多做些,寄给城里的工友尝尝。”
直播弹幕里,“厨房杀手小琳”发来段视频,她用电饼铛做的锅巴已经成型,虽然边缘有点焦,但看起来很酥脆。“李老师!我成功了!”她的声音很激动,“我妈说比超市买的好吃,让我多做些给邻居尝尝!”李伟对着镜头竖大拇指:“比我第一次做的强多了,下次教你做酥油奶茶,配锅巴绝了。”
锅巴烙好时,整个暖厨都飘着香气。牧民们拿着自己做的锅巴,有的直接塞进嘴里嚼,有的用锡纸包起来,说要带回家给孩子吃。才让大叔的小孙子跑进来,抓起一块锅巴就往嘴里塞,烫得直跺脚,卓嘎赶紧给他倒了杯奶茶:“慢点吃,还有很多。”
下午,张技术员带着牧民去种茶苗。合作社后面的空地上,已经挖好了整齐的坑,每个坑里都混着羊粪和腐叶土。“茶苗要斜着种,根须展开,埋土不能太深,刚好盖住根颈就行。”张技术员边说边示范,小陈的妈妈也赶来帮忙,她手里拿着个小锄头:“我在云南种了三十年茶,藏区的茶只要种活了,味道比云南的更醇厚。”
沈亦舟跟着记录数据:“行距1.5米,株距1米,每亩种440株,咱们这300株补苗,刚好能种半亩地。”他掏出手机,“我已经联系了茶叶收购商,明年春茶采摘,他们会上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10%,因为咱们的茶是有机的,不用化肥。”
周小雨的直播镜头里,牧民们排着队种茶苗,孩子们则在旁边帮忙浇水,用的是粉丝捐的塑料桶。“家人们看,这就是‘茶苗合作社’的开端,”周小雨的声音有点哽咽,“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有了茶苗,有了暖厨,有了铡草机——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弹幕里有人发“泪目了”,有人说“下个月去藏区,一定要去合作社看看”。
傍晚时分,突然刮起了大风,天空飘起了雪花。李科长接到气象站的通知:“今晚有强降温,最低温度零下二十五度,可能伴有暴风雪,要做好防冻准备!”李伟立刻召集众人:“扎西,你带牧民去检查羊圈,把粉丝捐的帆布都用上;亦舟,你去给太阳能板盖好防冻罩;王工,麻烦你检查一下刚装的线路,别冻坏了;小雨,直播通知粉丝们不用担心,我们有准备。”
风雪来得很快,不到半小时,天地间就一片白茫茫。暖厨的烟囱里冒出的烟被风吹得歪歪扭扭,李伟和沈亦舟正给铡草机盖防水布,周小雨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雪花纷飞,却透着安心:“家人们看,我们的太阳能板已经盖好了防冻罩,铡草机也做了保暖处理,牧民的羊圈都用帆布加固过了——有大家捐的物资,再大的风雪我们都不怕!”
突然,扎西气喘吁吁地跑来:“李哥,才让大叔家的小羊羔又冻得不行了,保温棚的温度上不去!”李伟立刻拿起两个超大号保温杯,灌满滚烫的酥油茶:“亦舟,拿上粉丝捐的电热毯,咱们去看看!”沈亦舟抓起车钥匙时,指尖划过勋章的纹路——爷爷当年在国宴后厨,哪怕给冷盘保温都要精确到摄氏度,这份细致现在全用在了救小羊上。风雪里他快步跟上,忽然说:“我爷爷做国宴时,为了让外宾吃到热乎的,会把餐具提前用温水烫三遍。咱们现在有保温杯、电热毯,肯定能保住这些小家伙。”他拉开车门,勋章在雪光下闪着暖光,系着的红绳是奶奶当年亲手编的,磨得有些起毛却格外结实。
才让大叔的保温棚里,三只小羊羔缩在一起,瑟瑟发抖。李伟把保温杯放在羊羔旁边,热气透过杯壁散开来,沈亦舟则蹲下身铺电热毯,系勋章的红绳滑到掌心。他忽然想起爷爷说过,国宴上最要紧的不是山珍海味,是让每个人都吃得暖心——现在他给小羊铺电热毯,和爷爷当年烫餐具的心思,本质上是一样的。插好电源,电热毯慢慢升温,他摸了摸勋章,对才让大叔说:“您放心,我爷爷教我的,不管是给人做菜还是帮畜生取暖,‘保热’这事儿,我门儿清。”才让大叔盯着那枚勋章,突然一拍大腿:“我侄子在拉萨饭店当服务员,说以前见过老照片,有位做国宴的汉族厨师,菜做得香,人更和善,是不是就是你爷爷?”沈亦舟一怔,随即笑了——原来爷爷的“用心”,早就在藏区传开了。
才让大叔握着李伟的手,老泪纵横:“以前遇到这种风雪,羊都活不成,现在有你们,有城里的好心人,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他指着墙上贴的粉丝照片,“这些人的名字,我都记在本子上,等茶苗长大了,我要给他们寄最好的茶叶。”
回到暖厨时,已经是深夜。风雪还在刮,但暖厨里却很热闹:张技术员和王工在整理茶苗种植数据,小陈妈妈在教卓玛妈妈做云南腌菜,周小雨在回复粉丝留言,老王则在给保温杯做最后的检查。李伟和沈亦舟坐在灶膛边,喝着酥油茶,看着眼前的一切,相视一笑。
“亦舟,你说咱们这茶苗合作社,明年能成吗?”李伟问。沈亦舟摩挲着勋章上的刻字,点头:“肯定能成。我爷爷做国宴,说‘食材要选当季的,心思要贴人的’,咱们现在种茶、做锅巴,都是跟着这个理走。”他掏出计算器,“明年春茶能收50斤,按每斤200元算,就是一万块,能给20户牧民每户分500元,加上点心的收入,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李伟看着他腕间的勋章,忽然说:“你爷爷要是知道,他的勋章现在跟着你给牧民做事,肯定比当年拿奖还高兴——他在殿堂里暖人,你在草屋里暖人,都是真本事。”沈亦舟抬头,刚好与李伟对视,两人都笑了——那枚勋章的光,和灶膛的火混在一起,暖得人心安。
周小雨凑过来说:“李老师,沈老师,粉丝们听说小羊羔没事,都很开心,有个深圳的老板,说要包下我们明年所有的茶苗,还要订一万份锅巴,给员工当福利!”她举着手机,“你看,订单都发过来了,定金五千块,已经到账了!”
李伟接过手机,看着订单上的备注“支持藏区公益,包装用牧民手工粗布”,心里暖暖的。灶膛里的羊粪火“噼啪”作响,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窗外的风雪还在继续,但暖厨里的灯光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雪山,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希望。
“明天,我们把培训课改成‘茶苗种植实操’,”李伟放下手机,语气坚定,“让每个牧民都学会种茶,学会做锅巴,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这才是最实在的公益。”沈亦舟点头:“我已经把种植手册整理好了,加了藏语配音,牧民一看就懂。”
老王打了个哈欠:“我明天就回山东,厂里还有一批保温杯要赶工,下次来,我给你们带点新研发的保温饭盒,能装下整份锅巴和奶茶,牧民赶马帮时带着更方便。”张技术员说:“我下周再过来,给茶苗做个全面检查,顺便教你们怎么防治病虫害。”
夜深了,风雪渐渐小了。周小雨关掉直播前,镜头最后扫过暖厨墙上的“爱心清单”,上面记满了粉丝的名字和捐赠的物资,旁边是牧民们学做锅巴、种茶苗的照片。她对着镜头说:“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了,风雪会停,春天会来,我们的茶苗会发芽,锅巴会更香——感谢每一个伸出援手的你,我们一起等春天。”
李伟和沈亦舟站在窗前,看着雪地里茶苗的身影,虽然被积雪覆盖,但隐约能看到嫩绿的芽尖。“亦舟,”李伟说,“明年春天,这里一定会开满格桑花,茶苗也会茁壮成长。”沈亦舟推了推眼镜,笑着说:“不仅如此,牧民的日子也会像格桑花一样,越来越红火。”
远处,次仁爷爷的马头琴声又响起来了,调子温柔而坚定,混着牧民们熟睡的呼吸声,飘向雪后的夜空。暖厨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出去,在雪地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就像无数颗爱心汇聚在一起,照亮了藏北的夜空,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希望之路。而这一切,不过是“邪修厨艺”的烟火气,是平民公益的接力暖,是最朴素也最动人的人间温情。
第二天清晨,风雪停了,阳光洒在雪地上,格外耀眼。李伟和沈亦舟早早起来,去查看茶苗的情况——积雪下的茶苗,芽尖依然嫩绿,没有受到丝毫冻害。扎西领着牧民们赶来,手里拿着工具,准备开始新一天的种植。周小雨举着手机,对着初升的太阳,笑着说:“家人们,藏区的春天,来了。”
直播镜头里,阳光、雪山、茶苗、笑容,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等你们的春茶”“锅巴我还要订”,山东老王发来消息:“我已经在厂里安排生产保温饭盒了,下个月就寄过来!”东北赵姐说:“冻梨吃完了,我再寄点酸菜过去,给你们炖牦牛肉吃!”
李伟拿起锄头,递给沈亦舟一把:“走,我们去种茶苗。”沈亦舟接过锄头,腕间的勋章随着动作轻晃。两人走进茶园,弯腰种下一株茶苗,动作默契而坚定。沈亦舟把勋章解下来,轻轻放在新种的茶苗旁,用薄雪埋住边缘——不是丢弃,是想让爷爷“用心做事”的念想,跟着茶苗一起在藏区扎根。“等这株茶苗发芽,我再把它戴回去,”他对李伟说,“到时候用这株茶做碗奶茶,也算给爷爷报个信。”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近处的茶苗在雪地里扎根生长,暖厨的烟囱里又冒出了袅袅炊烟,飘向蔚蓝的天空——这是霜天里的接力暖,是爷爷那辈的匠心,是他们这辈的传承,是春天的序曲,是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