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上线那天是春分,暖厨的火塘烧得正旺,李伟摩挲着桌边磨得光滑的木纹,看着卓玛刚摆上窗台的格桑花,朝周小雨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常年颠勺磨出的薄茧——这是他第一次以“公益发起人”之外的身份面对镜头,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沉稳。周小雨迅速调试好设备,镜头里,李伟身后的白板上,“厨艺、监督、运输、教育”四大志愿组的职责说明用彩色马克笔写得清清楚楚,正是昨晚他和团队熬到凌晨敲定的框架。“今天咱们换个规矩,”李伟先开了口,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得格外有力,“我不是来教大家做菜的,是来搭个台子——让有本事的人发光,让想帮忙的人落脚。”周小雨立刻配合地把直播标题改成“你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刚完成设置,屏幕右下角的“申请入组”按钮就开始不停跳动。在线人数从一千涨到五千只用了十分钟,弹幕里“怎么报名”“我会开车能去运输组吗”的提问刷成了瀑布。第一个弹出的报名提醒被周小雨同步到主屏,李伟扫了眼申请人信息,笑了:“陈默?三天前追着我要菌菇采购账的那位财务专家?”他念出对方的申请理由:“前几天质疑是怕公益变味,现在看到透明的入口,我来当第一道把关人——监督组陈默,十年财务审计经验,自带查账软件。”话音刚落,直播间瞬间飘起“respect”的弹幕,有粉丝留言:“连最较真的人都被李队打动了,这平台我信了。”
厨艺组的招募由李伟亲自“站台”,他刚在直播里提了句“缺个会教娃做饭的老师傅”,退休厨师王师傅的连麦申请就弹了进来。72岁的老人特意让孙子把手机架在厨房的老木桌上,背景里挂着泛黄的“厨神”奖状——那是他在国营饭店工作时得的荣誉,也是李伟小时候跟着蹭饭时见过的“宝贝”。“李小子,还记得我做的红烧肉不?”王师傅一开口就带着熟稔的亲切,直播开始时还略显局促地拽了拽蓝布衫,可一拿起锅铲就瞬间舒展,“今天教娃们做‘家常红烧肉’,别嫌普通,这菜香得能把隔壁娃引来。”李伟在镜头旁补充:“王师傅的手艺,我小时候抢着吃,肉炖得脱骨,汤汁泡饭能吃两大碗。”王师傅举着五花肉怼近镜头:“要选这种三层肥三层瘦的‘五花三层’,太瘦柴,太肥腻。”焯水时把姜片切成细丝,“娃们力气小,细丝更容易出味。”调料碗里的酱油、料酒都用小瓷勺标着量,“不说克数,就说‘半勺’‘一小撮’,娃记着方便。”直播到一半,有宝妈粉丝发弹幕:“王爷爷,我家娃不吃肥肉咋办?”老人立刻从冰箱里拿出提前备好的瘦肉:“咱换瘦肉做,炖的时候加颗山楂,软嫩还不柴,我这就给你演示。”李伟趁机插话:“这招我试过,上次用牦牛肉做,旦增吃了满满一碗。”半小时后,琥珀色的红烧肉出锅,王师傅刚说“谁想来学”,二十多个厨师粉丝的入组申请就挤爆了后台,附言全是“想跟着王师傅学手艺,跟着李队做公益”。
运输组的组建,是李伟在直播里抛的“急茬”:“藏区的酥油运到独龙族乡要五天,再耽误就坏了,谁跑过西南线?”话音刚落,“货车司机老杨”的语音就炸了出来:“李队,我跑这条线五年,成都到独龙族乡的路闭着眼都能开,义务运!”他拍了张方向盘上的“西南线运输图”发进粉丝群,配文“李队发话,必须顶上”。不到一小时,他的微信就被20个跑不同线路的同行加爆——跑青藏线的老张,常年拉物资进藏,说“跟着李队送酥油,比拉货踏实”;跑川滇线的小李,熟悉独龙族乡的盘山公路,连“哪段有暗冰”都记在小本本上;还有跑沿海线的王哥,主动说能对接渔村的海鲜干货。老杨干脆建了个“爱心车队”群,连夜制定出“分段运输”方案,第一时间发给李伟审核。“这个方案可行,”李伟在直播里对着粉丝展示方案图,“藏区酥油先由老张的冷链车从那曲运到成都,小李接力转送到独龙族乡,每段交接拍视频,物资定位同步到平台。”他把镜头交给连线的老杨,老杨点着屏幕上的红点:“你看,咱们的酥油车刚过唐古拉山口,稳着呢!”有粉丝留言:“我捐的酥油跟着李队的车队走,比自己寄快递还放心。”上线第三天,车队就完成了第一单——200斤藏区酥油,比原来的运输时间缩短两天,送到时还带着新鲜的奶香味。
教育组的启动,源于李伟在藏区看到旦增他们缺饮食知识——有孩子把没洗的青稞直接煮着吃,闹了肚子。他在直播里提了句“想找位老师教娃们认食材”,退休教师刘姨的报名信息就发了过来,附了张自家阳台种满蔬菜的照片。她的“饮食健康课”刚上线就圈粉无数,阳台被改成“微型课堂”,窗台上的菠菜、胡萝卜都挂着藏汉双语小牌子,是特意按李伟给的“藏区常见食材清单”准备的。“这是‘补铁小能手’菠菜,”刘姨举着菜晃了晃,“藏区的娃们跑山路,吃它力气大;”又拿起胡萝卜,“这是‘眼睛保护神’,看书写字不费眼。”李伟刚要补充藏区特有的食材,弹幕里就冒出个红扑扑的小脸——旦增举着一根黄萝卜挤到镜头前,汉语还带着生涩:“李老师,这个,能和酥油煮吗?”李伟笑着接过萝卜:“这是藏区的黄萝卜,甜丝丝的,刘姨您看怎么做好?”刘姨立刻点头:“当然能!明天我专门开一课,教旦增做黄萝卜酥油汤,咱们藏汉食材结合着来。”旁边的卓嘎举着青稞苗凑过来:“李老师,这个能吃吗?”李伟蹲下身,把青稞苗递给她:“这是青稞宝宝,等它长熟了,咱们磨成粉做饼吃,就像卓玛妈妈做的那样。”一节课下来,在线人数翻了三倍,有支教老师留言:“求课件,李队和刘姨讲得太接地气了,娃们肯定爱听。”刘姨当晚就把藏汉双语课件发给李伟审核,附言“按你说的‘贴近藏区生活’改的,你看看行不行”。
监督组的第一次行动,是李伟亲自点的将:“贵州‘山涧米香坊’的菌菇价争议最大,陈默,你带着人去查,查得越细越好。”一周后,陈默就带着三个志愿者冒雨出现在米香坊,背包里的账本、卷尺、相机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全是按李伟“透明化、留证据”的要求准备的。一进门,陈默没顾上喝阿婆递的热茶,径直蹲到竹编粮囤前,先核对采购发票上的“干香菇80元\/斤”,再调出手机里李伟提前发的“野生菌与大棚菌市场价对比表”,转头问阿婆:“阿婆,您这香菇是山上采的吗?”阿婆掀开粮囤底层的干草,露出沾着泥土的干香菇:“都是娃们上山采的,晒三天才干,比大棚的香多啦。”志愿者立刻按李伟教的方法,拍下香菇纹理、称重记录,小王在账本上标注“野生菌菇,品质上乘,价格合理”。调查结果第一时间发给李伟,他看完直接让周小雨同步到公益平台,公示报告里除了明细、签名和实景图,还附上了阿婆带孩子们采菌的照片——那是陈默特意拍的,按李伟的话说,“让大家看看这些食材是怎么来的”。之前带头质疑的Id“小吴”在报告下留了长评:“我之前查的是大棚菌菇价,没考虑到是野生的,陈默查得细,李队把话说透,我服了。申请加入监督组,一起把账算清楚。”这条留言下面,三十多条“我也报名”的跟帖排起长队,监督组一下扩充到五十人,陈默特意给李伟发消息:“没给你丢脸,这第一道关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