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启明星还悬在黛色的天幕上,沈亦舟裹紧军大衣钻出帐篷。远处雪山与夜空浑然一体,唯有山尖被月光染成银白,像极了藏族阿妈们编织的哈达边缘。他踩着冻得梆硬的碎石路走向工地,靴底碾碎薄冰的脆响惊飞了树梢的寒鸦,帆布包里的急救箱硌着腰侧 —— 昨晚特意补充的碘伏、纱布和止痛药,此刻倒像是有了预感般沉甸甸的。
六点零七分,第一缕阳光终于刺破厚重云层。金色的光束掠过岗什卡雪峰,将终年不化的积雪染成蜜糖色。藏区厨房工地早已热闹起来,叮叮当当 的敲击声混着藏语吆喝在山谷间此起彼伏。老冯戴着印着 援建先锋 字样的红色安全帽,正用绑着红绸的水平仪校准钢筋立柱,他徒弟小李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卷尺反复测量:师父,间距差两公分,得再挪挪! 粗粝的川音惊得崖壁上的岩羊竖起耳朵,蹄子在碎石上蹭出细碎的声响。
沈亦舟蹲在临时搭建的灶台旁,铝锅里的酥油茶正咕嘟咕嘟吐着泡泡。滚烫的酥油在砖缝间凝成油珠,混合着青稞面的焦香在冷空气中弥漫。他用树枝拨弄着灶膛里的牛粪火,火星子蹿上半空,与远处雪山上的金光遥相呼应。三天,再有三天这座倾注着三百多个日夜心血的厨房就能落成。到那时,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就能捧着热气腾腾的糌粑,再也不用啃冰冷的青稞饼了 —— 他想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锅沿,那里还留着上次烙饼时烫出的浅痕。
沈老师!紧急电话! 卓玛的登山靴在泥地里打滑,攥着卫星电话的手指节泛白,雨水顺着她被树枝划破的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小水珠。卫星电话的天线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屏幕上满是泥泞的指印,信号条忽明忽暗,仿佛预示着即将传来的噩耗。
她踉跄着扑到沈亦舟面前,藏袍下摆沾着的泥块簌簌掉落,苍白的脸色在晨光里近乎透明:清溪小学那边出事了! 话音未落,远处又传来沉闷的山体轰鸣,震得脚下土地微微发颤,连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三条进山的路全被冲毁,无人机昨天试了三次,都被乱流打回来了!孩子们已经断粮两天,护校的张爷爷被滚石砸伤了腿,现在发着高烧说胡话,王老师急得快哭了!
电话里突然传来剧烈的电流杂音,随后是王老师带着哭腔的声音,像被水泡过的棉线般断断续续:沈老师... 我们只剩半袋受潮的玉米... 还有三块硬得咬不动的腊肉... 张爷爷的伤口在流脓... 我用白酒擦过了,可他还是喊冷... 背景里隐约传来孩子们压抑的抽泣声,混着呼啸的雨声,像针一样扎进沈亦舟的耳朵。
沈亦舟的心猛地一沉。清溪小学位于隔壁更为偏远的山区,平日里只能靠一条宽不足半米的羊肠小道通行,如今滑坡肆虐,连善于翻山越岭的牦牛都可能陷进碎石堆。他立刻拨通李伟的电话,刚说清情况,就听见周小雨焦急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李老师!我查了清溪小学的地形,滑坡沟最窄处也有五米,最宽的地方快八米了!而且未来三天还有暴雨,土壤饱和度已经超过临界值,随时可能二次滑坡!
沈亦舟利落地将剩余酥油、糌粑塞进背包,指节在包带扣上勒出青白印子。他转头看向老冯,喉结滚动着说:营地就交给你了,钢筋固定记得多打两个锚点,别让暴雨冲松了。 老冯刚要开口,卓玛已牵着两匹牦牛疾步而来,牛背上的保温桶裹着三层厚毛毡,急救包用浸过蜡的牛皮绳捆得扎实 —— 那是她母亲生前用的急救包,里面还垫着晒干的艾草。我和你一起, 她抚着牦牛油亮的鬃毛,目光笃定,这些牦牛走惯了山壁,去年雪灾时,就是它们把药品驮进了封山的牧场。 说话间,她从怀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铜哨:这是我阿爸教的,吹三声是避险,吹两声是加快速度,山里信号不好,靠这个联系。
上午九点,铅云低垂,潮湿的空气里裹挟着腐土的腥气。沈亦舟和卓玛刚踏入山区,靴底便陷入半尺深的泥浆,鞋尖的钢板撞在碎石上,发出令人牙酸的
声。曾经蜿蜒的小路已被滑坡撕扯成深不见底的沟壑,断裂的路基像巨兽撕开的伤口,沟底浑浊的积水泛着泡沫,里面漂浮着半截腐烂的玉米秸秆和碎木片。远处几间土坯房摇摇欲坠,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走,墙体裂缝中渗出暗褐色的水渍,像一道道凝固的血痕。
先停一下! 卓玛突然拽住牦牛缰绳,铜哨含在唇边。她指着前方十米处的路面,那里的泥土泛着不正常的深黑色,表面还裂着细密的纹路,那是虚土,下面是空的,踩上去会陷进去。 她从背包里掏出折叠铲,在路面上轻轻戳了戳,铲尖立刻陷了进去,得绕路走山壁内侧,那里有岩石支撑,安全些。
两人牵着牦牛贴着山壁缓慢前行,沈亦舟的登山杖每探一步,都要等确认地面稳固后才敢迈步。走到滑坡沟边缘时,正好遇见赶来的老林救援队 —— 五个人都穿着橙色救援服,头戴安全帽,腰间系着双股登山绳,手里还扛着卷加厚防滑帆布。沈老师!可算等着你们了! 老林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了指沟对岸,我们刚才测了,沟宽五米二,风速三级,适合搭临时绳桥,但得先固定锚点。
小李(老冯的徒弟)立刻掏出地质锤,在沟两侧的岩石上凿出深约十厘米的凹槽:得用膨胀螺丝固定主绳,不然绳子会滑动。 他蹲在岩石旁,将螺丝塞进凹槽,用扳手一点点拧紧,每颗螺丝至少拧五圈,保证能承重三百公斤以上 —— 这是我们在汶川救灾时学的,多一道固定,就多一分安全。 另外两名队员则展开防滑帆布,用卡扣固定在两根主绳之间,做成简易桥面,帆布边缘还缝着反光条,方便识别。
绳桥搭好后,老林第一个试走。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扶着主绳,每走一步都要等帆布稳定后再迈下一步,走的时候身体别晃,重心要低,不然绳子容易摆。 走到桥中间时,帆布突然晃了一下,他立刻蹲下身子,双手死死攥着主绳,直到晃动停止,看见了吧?遇到晃动别慌,蹲下能降低重心。
这时,沟对岸传来张爷爷的咳嗽声。老人仍坐在垮塌的房屋前,怀里紧紧抱着那个破旧木盒,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浸透了泥水,灰白的头发黏在布满皱纹的额头上。沈亦舟刚要迈步上桥,老林突然拉住他:等等!得系安全带! 他从背包里掏出安全带,帮沈亦舟系在腰间,卡扣扣紧后还拉了拉,安全锁扣要扣在主绳上,这样就算脚滑,也不会掉下去。
沈亦舟走到张爷爷身边时,老人的嘴唇已经发紫。他蹲下身,摸了摸老人的额头,烫得吓人:爷爷,我们先把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处理伤口,好不好? 张爷爷却摇了摇头,枯瘦的手指死死扣住木盒边缘:这是老婆子的照片... 房子塌了,就剩这个了... 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我不走,我要守着她... 不然她回来,找不到家了...
爷爷, 沈亦舟轻声说,从急救包里掏出块干净的布,小心翼翼地擦着木盒上的泥,我们把木盒带过去,您跟我们一起走。您守着奶奶的照片,可奶奶也希望您好好的,对不对? 他指了指沟对岸的临时安置点,那里已经搭起了两顶帐篷,那边有热粥,还有干净的被子,您去了,就能暖暖和和的,奶奶也会放心的。
张爷爷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老林和另一名队员小心地将老人扶起来,用简易担架固定好 —— 担架是用两根木棍和帆布做的,边缘还垫了软布,避免硌到老人。抬的时候要保持水平,别晃! 老林喊着号子,一、二、起! 两人慢慢走上绳桥,沈亦舟则在后面扶着担架,确保老人不会滑落。走到桥中间时,老人突然咳嗽起来,木盒从怀里滑了出来,沈亦舟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木盒,手指被盒角硌得生疼,却死死攥着不敢松手 —— 那是老人唯一的念想。
清溪小学的状况比预想中更糟。晨雾还未散尽,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腐泥的腥气,将原本平整的土操场泡成了一片泛着黑水的泥潭。昨夜暴雨冲垮的泥墙碎屑,混着碎玻璃碴散落在斑驳的水泥地上,教室里破碎的窗棂在穿堂风里吱呀作响,如同垂危者的喘息。
周小雨带着两名志愿者已经先一步赶到,正在操场角落整理物资。她用石块垒了个简易平台,上面铺着两层防水布,分成三个区域:左侧是食品区,放着赵哥捐的玉米粉和腊肉,每袋都用除湿袋裹着,袋口还系着标签,写着 2025.10.26 开封,保质期 7 天;中间是医疗区,急救箱、骨折固定架和碘伏整齐排列,旁边还放着个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 12c,湿度 85%;右侧是生活用品区,雨衣、棉被和防滑链堆放在一起,上面盖着防雨布。
沈老师!你可来了! 周小雨看到沈亦舟,立刻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刚才清点了一下,赵哥捐的 500 斤玉米粉里,有 20 斤受潮了,我已经把它们单独放在通风处,用刘姐捐的除湿袋吸潮,每袋玉米粉里放了两包,应该明天就能用。 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急救箱有 15 个,里面的纱布和碘伏够处理 20 个伤员;骨折固定架 10 个,已经给王老师用了一个,她的腿肿得厉害,小张护士正在给她换药。
小张护士(粉丝捐赠物资时随队赶来的医护志愿者)正蹲在教室门口,给王老师处理伤口。她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动作轻柔却利落:王老师,您的伤口有点感染,得每天换两次药,别碰水。 她从急救箱里掏出无菌纱布,层层叠叠地裹在王老师的腿上,还特意留了点空间,别裹太紧,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恢复。 王老师咬着牙,额头上渗着冷汗,却还是点了点头:谢谢你,小张护士... 孩子们还等着吃饭,我没事。
周小雨走到食品区,拿起一袋玉米粉:沈老师,受潮的玉米粉我已经筛过了,把结块的都碾碎了,等下烙饼时可以和干的混在一起用,不浪费。 她指了指旁边的石板,我还让志愿者把石板洗干净了,烘玉米粉的时候用,比直接在地上烘干净多了。 石板旁边放着个小风扇,是粉丝捐的便携式充电风扇,正对着玉米粉吹,加速水分蒸发。
中午十二点,烟火厨坊 直播间的连麦提示音准时响起。镜头左侧,李伟倚着藏区半砌的土灶台,膝头摊开周小雨整理的《山区救援物资清单》,泛黄的纸张被高原烈日照得微微发亮;画面切换至另一端,沈亦舟沾满泥浆的藏袍下摆还在往下滴水,身后小张护士正在给张爷爷量体温,小李则在加固教室的窗棂。
家人们,你们看这跨越深沟的绳桥,每一颗螺丝都是小李师傅亲手拧的,每一寸帆布都是老林救援队铺的 —— 这不是简单的搭建,是专业的守护! 李伟的声音带着激动,镜头扫过临时安置点的物资区,周小雨把物资分了类,受潮的玉米粉用除湿袋处理,医疗物资专人管理,每一步都透着专业,这样才能保证救援有序进行。
沈亦舟蹲在石板旁,小张护士正好给张爷爷量完体温:38.5c,比早上降了点,但还得继续观察。 她从医疗箱里掏出退烧药,递给张爷爷:爷爷,这个药饭后吃,一次一片,能退烧。 沈亦舟接过药,用温水给张爷爷送服,老人吃完药后,靠在帐篷里的被褥上,慢慢闭上了眼睛,木盒放在手边,再也没有松开。
小李加固完窗棂,走过来帮忙烘玉米粉:沈老师,这石板得再烧热点,不然烘不干玉米粉。 他从背包里掏出个测温仪,对着石板测了一下:现在才 50c,至少要到 80c才行。 他往灶膛里加了些干树枝,火苗立刻蹿了起来,我在工地上烘水泥的时候,就靠温度计量,差一点都不行 —— 烘玉米粉和烘水泥一个道理,温度够了,才能达到效果。
直播间里,老林的连麦申请弹了出来。他身后是正在加固绳桥的队员,手里拿着扳手:李老师!我们正在给绳桥加副绳,这样就算主绳出问题,副绳也能承重!另外,我们还在沟边挖了排水渠,避免雨水积在沟里,导致二次滑坡。 他举起手里的铁锹,这是经验之谈,上次在云南救灾,就是因为没挖排水渠,刚搭好的桥就被雨水冲垮了 —— 这次我们吸取教训,多做几道防护。
赵哥也连麦进来,手里拿着袋玉米粉:沈老师!受潮的玉米粉别扔!我问了我们家的老厨师,说可以和干的按 1:3 的比例混合,烙饼的时候加点腊肉油,口感一样好!另外,我又捐了 100 个真空包装的玉米饼,已经在路上了,拆开就能吃,省得你们再烙饼,能多些时间救援。
下午两点,暴雨再次袭来。沈亦舟和卓玛在教室里烙玉米腊肉野菜饼,石板上的饼泛着金黄的油光,香气弥漫在整个教室。孩子们围在旁边,却没有一个人伸手要 —— 最年长的男孩小宇把妹妹护在身后,小声说:沈叔叔,先给张爷爷和王老师吃吧,我们不饿。 他的肚子却不争气地叫了一声,脸瞬间红了,赶紧低下头,用破布盖住肚子。
沈亦舟摸了摸小宇的头,拿起一块刚烙好的饼,递给他:吃吧,孩子。张爷爷和王老师都有,这饼够大家吃的。 小宇犹豫了一下,接过饼,却没有自己吃,而是掰成两半,一半递给妹妹,一半递给旁边的小芸 —— 那个三天没吃东西的小女孩。小芸接过饼,小口小口地吃着,眼泪却掉了下来,砸在饼上:谢谢沈叔叔... 我妈妈说,遇到好心人,要记一辈子。
王老师坐在教室的角落,看着孩子们吃饼,眼眶泛红。小张护士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水:王老师,您也吃块饼吧,不然身体扛不住。 王老师接过水杯,却摇了摇头:我没事... 都怪我,没看好孩子们,让他们受了这么多苦。 她的声音带着哽咽,昨天暴雨的时候,我抱着孩子们躲在桌子底下,看着泥墙一点点塌下来,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要是你们没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老师,别自责。 沈亦舟走过来,递给她一块饼,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守着孩子们,还想着给后山阿婆留饼 —— 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现在我们来了,还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王老师接过饼,咬了一口,泪水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 这是她两天来吃的第一口热饭,腊肉的香和野菜的鲜在嘴里散开,温暖了整个胸腔。
张爷爷醒了过来,看到手边的木盒,赶紧拿起来,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损坏后,才松了口气。他看到沈亦舟,招了招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小伙子,谢谢你... 我刚才梦到老婆子了,她问我怎么不回家,我说,我在等好心人,等把孩子们安顿好,就回家找她。 他摸了摸木盒,这照片是我们结婚那年拍的,她穿的藏袍,还是我用半年的工资买的... 现在她不在了,我就守着这照片,守着这所学校 —— 这是她生前最爱的地方,她说,孩子们是山里的希望,不能让学校塌了。
沈亦舟握着张爷爷的手,那双手布满了老茧,却很温暖:爷爷,您放心,学校不会塌的。老冯师傅已经说了,等路通了,就来帮我们重建学校,比以前更结实。到时候,我们还在学校里建个厨房,每天给孩子们做热乎饭,就像您和奶奶希望的那样。
沈亦舟重新站在石板旁,小李已经把石板温度升到了 80c,小张护士则在旁边帮忙清洗野菜。家人们,现在我们继续教大家做玉米腊肉野菜饼。 沈亦舟拿起一袋处理好的玉米粉,刚才赵哥说了,受潮的玉米粉和干的按 1:3 混合,这样既不浪费,口感也不受影响。另外,小李师傅提醒我们,石板温度要控制在 80-90c,这样烘出来的玉米粉才干燥,烙饼的时候不会结块。
【邪修菜实操细节(修订版)】
食材预处理
玉米粉处理:沈亦舟将受潮的玉米粉与干玉米粉按 1:3 的比例混合,倒入筛子中,小李帮忙扶住筛子,两人配合着筛粉:筛一遍能去除结块,让粉更细腻,烙饼的时候更容易成型。 筛好的玉米粉铺在石板上,小李用测温仪实时监测温度:保持在 85c左右,烘 15 分钟,每隔 5 分钟翻一次,避免局部过热。 15 分钟后,沈亦舟抓起一把粉,用手指搓了搓:现在粉很松散,没有潮气了,这样就可以用了。
腊肉与野菜处理:小张护士将野菜放在清水里,加入少许盐,浸泡 10 分钟:盐能去除野菜的苦味,还能杀菌。 她边洗边说:马齿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和钙,适合孩子们吃,但一定要洗干净,山里的野菜可能附着虫卵。 腊肉则切成 1 毫米厚的薄片:切得薄一点,烙饼的时候更容易出油,香气也更浓 —— 这是我外婆教我的,她说腊肉出油了,饼才好吃。
面团调制:沈亦舟将筛好的玉米粉、腊肉片、野菜末倒入木盆,加入温水。加水要分次加,每次加 50 毫升,边加边搅拌,直到形成絮状。 他用手揉面团,力道均匀:揉到面团表面光滑,不粘手,就算好了。现在温度低,醒面时间要延长到 20 分钟,而且要盖好布,避免面团变干。
石板烙饼操作
石板预热:小李用测温仪测了石板温度,显示 88c:这个温度正好,不会太烫,也不会太冷。 沈亦舟在石板上刷了一层薄薄的腊肉油:刷油能防止饼粘在石板上,还能增加香味。 他提醒道:刷油要薄,太多油会让饼变腻,而且烙的时候容易溅油,烫伤手 —— 大家在家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饼坯制作与烙制:沈亦舟将醒好的面团分成 100 克左右的小剂子,用手掌压成 1 厘米厚的圆饼,压的时候要均匀,边缘和中间一样厚,这样烙的时候才会同时熟。 饼坯放在石板上,小张护士用计时器计时:每面烙 3 分钟,时间到了就翻面 —— 用计时器能准确控制时间,避免烙糊。 翻面时,沈亦舟用竹铲轻轻铲起饼的边缘,确认底部金黄后再翻:大家看,这样翻面不会把饼弄碎,还能保证两面的颜色一致。
保温与分食:卓玛将烙好的饼放入保温桶,桶里垫了一层羊毛:羊毛的保温效果比布好,能让饼保持温度 4 小时以上。 她还在保温桶上贴了标签,写着 2025.10.26 15:00 烙制,建议 4 小时内食用这样大家能知道饼的新鲜程度,避免吃坏肚子。
傍晚时分,暴雨停歇。夕阳的余晖洒在临时安置点,张爷爷靠在帐篷里,手里捧着木盒,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王老师坐在一旁,腿上的纱布换了新的,正和小张护士聊着孩子们的学习;小李和老林的队员们还在加固绳桥,确保晚上不会出问题。
沈亦舟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暖暖的。直播间里,李伟的声音传来:家人们,今天我们不仅教了大家做玉米腊肉野菜饼,更看到了专业救援的力量 —— 老林的绳桥、小李的加固、小张的医护、周小雨的物资管理,还有赵哥的玉米粉、刘姐的除湿袋...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无数人的携手同行。 他举起一块刚烙好的饼,这饼里,有专业的守护,有爱心的温暖,更有希望的味道 —— 相信用不了多久,清溪小学就能重建,孩子们就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吃着热乎的饼,好好学习。
夜色渐深,山区的风带着丝丝凉意,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却暖意融融。志愿者们还在忙碌,孩子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因为专业的守护和温暖的情感,变得更加坚实 —— 那些曾因灾难而黯淡的眼神,正被专业与爱心共同点亮,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