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爱心厨房的落地窗,就被窗棂切割成细碎的金片,落在锃亮的白色瓷砖上。瓷砖缝里还沾着新水泥的潮气,每块砖面上都印着个小小的枣形涂鸦 —— 是上周粉丝捐赠瓷砖时,302 宿舍的男生们特意定制的,边角用荧光漆写着 “阿枣姐姐的厨房”,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李伟蹲在操作台前,正调试粉丝捐的 “邪修三件套”:左边是 302 宿舍改装的太阳能暖炉,炉壁贴满孩子们画的电饭煲贴纸;中间是张桂芬大妈众筹的恒温烤箱,门把手上挂着串晒干的枣枝;右边是新粉丝寄来的 “分层保温饭盒”,饭盒盖内侧印着行娟秀的字:“愿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饭 —— 烘焙师林晓”。
“李老师!烤箱预热好了!” 小琴举着个卡通温度计跑过来,粉色的袖套是周小雨昨天刚送的,上面绣着只抱着红枣的小熊。女孩踮起脚,把温度计塞进烤箱门缝,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180 度,跟你说的一样!”
沈亦舟正站在食材架前整理物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张泛黄的纸 —— 是阿枣日记里的一页,上面画着个简易的枣泥馒头配方。他指尖拂过纸面的铅笔印,突然回头:“面粉要按‘三白两黄’的比例混,白面占三成,玉米面占两成,这样既有嚼劲又不剌嗓子,符合山区孩子的口感。”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刚扫过厨房全景,在线人数就冲破 1200 万。弹幕里一半是 “终于等到第一堂课”,一半是 “看哭了!厨房太暖了”。李伟举着个装满红枣的搪瓷碗,碗沿还带着磕碰的缺口 —— 是张叔昨天找出来的,说这是阿枣当年用过的餐具。
“家人们,今天教的这道‘邪修版枣香烤馒头’,不用酵母,不用揉面,连烤箱都能换成保温杯。” 李伟把红枣倒进不锈钢盆,指尖捏碎颗饱满的枣子,琥珀色的果肉里裹着细小的枣核,“先教大家处理红枣 —— 没有去核器就用钢笔帽,把枣核从一头顶出去,安全又省事。”
他拿起支旧钢笔,拧掉笔帽对准枣子的蒂部:“看,像这样轻轻一推,枣核就出来了。当年张叔教阿枣姐姐的时候,用的是山里的竹管,原理一模一样。” 盆里的红枣渐渐堆成小山,小琴蹲在旁边帮忙,把去核的枣肉切成小丁,偶尔偷偷往嘴里塞一颗,嘴角沾着枣泥也没察觉。
弹幕里突然弹出个新 Id “烘焙师林晓” 的连麦申请,接通后,画面里出现个摆满蛋糕模具的工作室。穿围裙的女生举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细腻的枣泥:“李老师!我是做烘焙的,看了你们的直播特别感动,寄了 50 罐枣泥馅料,还有 20 套儿童烘焙工具,刚才物流说已经到村口了!”
她边说边展示手里的模具,是卡通枣形的,“这种模具不用刷油,烤出来的馒头不会粘,孩子们肯定喜欢。我还录了枣泥熬制教程,加了柠檬汁能防止氧化,山区没有冰箱也能放三天。” 镜头扫过工作室的墙,贴满了爱心厨房的照片,最显眼的是张叔和陈默埋时光胶囊的画面。
“太谢谢林老师了!” 李伟刚说完,直播间的打赏弹幕就炸了。林晓刷了个 “火箭雨”,留言写着 “我发起了‘枣香计划’,每个购买我家枣泥蛋糕的顾客,都能捐 1 元给山区孩子”;Id “留守儿童家长王姐” 连麦时泣不成声:“我家孩子在外地打工,看了你们的直播,说要回来学做烤馒头,给村里的孩子当老师”;还有个匿名粉丝刷了 10 个 “嘉年华”,备注写着 “给阿枣姐姐的厨房添柴”。
沈亦舟接过小琴递来的枣肉丁,往面粉里倒了两勺:“枣肉要留一部分切成丁,一部分捣成泥,这样烤出来的馒头既有颗粒感又有甜味。当年山区孩子缺糖,张叔就把枣泥熬成膏,抹在玉米饼上给孩子们当零食,比糖还健康。” 他举起手机对着落地窗,窗外的老枣树枝叶繁茂,阳光透过叶片落在操作台上,“看那棵树,今年结的枣子特别多,张叔说要晒干了分给周边村子的孩子。”
张叔突然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捧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鲜枣。他把枣子放在操作台上,拿起颗最大的递给陈默:“当年阿枣姐姐总说,鲜枣烤着吃最香,就是怕烤糊。” 陈默接过枣子,指尖突然触到个硬物 —— 是枣核,形状和阿枣日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张叔,” 陈默哽咽着说,“我给厨房装了温度感应灯,温度太高会自动提醒,再也不怕烤糊了。” 他指着烤箱上方的小灯,是蓝色的枣形,“这是按阿枣姐姐日记里的设计做的,她说想要个‘会说话的灯’,保护大家不被烫到。”
直播进行到一半,物流车到了。周小雨带着几个村民搬物资,林晓寄的枣泥罐堆成了小山,每套烘焙工具上都贴着张手写便签,有的写着 “小心烫哦”,有的画着笑脸。小琴拿起套粉色工具,举着跑向镜头:“李老师!这个勺子上有枣子图案!”
突然,厨房外传来一阵欢呼。陈默跑出去看,只见十几个留守儿童举着自制的 “感谢牌” 站在门口,牌子上用彩笔写着 “谢谢叔叔阿姨”,还有的画着爱心厨房和老枣树。带头的男孩叫小宇,父母在外地打工,之前总躲在教室角落吃冷饭,现在每天都来帮着整理厨房。
“李老师,” 小宇怯生生地递过来张画,上面是个男孩和女孩一起烤馒头,背景是爱心厨房,“我想跟阿枣姐姐一样,以后教更多孩子做热饭。” 李伟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那今天这堂课,你就当小老师,帮我教其他小朋友好不好?” 小宇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
催泪的场面在午后悄然降临。张叔坐在窗边的小板凳上,看着孩子们围着烤箱忙碌,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二十年前阿枣用过的围裙,洗得发白的布面上,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枣子。“当年阿枣就是穿着这个,帮我给孩子们做饭。” 他把围裙递给小琴,“现在传给你,要好好保护它。”
小琴接过围裙,小心翼翼地套在身上,围裙太长拖到地上,她却挺直了腰,像个真正的小厨师。烤箱 “叮” 的一声响,第一炉枣香烤馒头出炉了。金黄的馒头表面印着枣形花纹,香气混着热气漫满整个厨房,孩子们围过来,每人拿着一个,小口小口地吃着,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张叔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天。阿枣姐姐捧着烤得焦香的玉米饼,也是这样递给他,说 “张老师,热乎的”。眼泪不知不觉掉在馒头上,他却笑着说:“比当年的玉米饼还香,阿枣姐姐肯定闻到了。”
陈默掏出手机,打开阿枣的日记,翻到最后一页,对着镜头念:“我希望有一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坐在温暖的厨房里,吃着热乎的饭,不用再怕冬天的冷。” 念到最后,他的声音哽咽了,直播间的弹幕刷满 “阿枣姐姐的愿望实现了”“我们会继续帮你传递温暖”。
下午四点,直播接近尾声。周小雨公布了最新的捐款数据:林晓的 “枣香计划” 筹了 12 万,匿名粉丝捐了 5 万,留守儿童家长们凑了 3 万,加上之前的结余,总共 25 万。“这些钱会用来开设‘山区厨艺班’,教 16-22 岁的青年做简单的小吃,帮助他们创业。” 她指着屏幕上的报名链接,“已经有 80 个青年报名了,下周就开课。”
李伟举起手里的烤馒头,对着镜头说:“这堂烟火课,不仅教大家做馒头,更教大家传递温暖。从阿枣姐姐的玉米饼,到现在的枣香烤馒头,变的是厨具,不变的是想让孩子们吃热饭的心。” 沈亦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把‘枣香烤馒头’的配方整理成手册,寄给全国的山区学校,让更多孩子能吃到热乎的点心。”
夕阳西下时,爱心厨房的灯还亮着。孩子们帮着收拾操作台,小琴把没吃完的烤馒头装进保温饭盒,要带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张叔坐在老枣树下,给陈默讲阿枣姐姐当年的趣事;李伟和沈亦舟在整理厨艺班的教材,林晓寄来的枣泥配方被钉在最前面。
直播间的最后一幕,是所有人心手相牵站在厨房前,身后的落地窗映着老枣树的影子,镜头慢慢拉远,爱心厨房的招牌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弹幕里最后一条留言来自 “烘焙师林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我们会把枣香带到更多山区,让阿枣姐姐的温暖永远传递下去。”
深夜的山区格外安静,爱心厨房的窗户还透着微光。张叔把阿枣的围裙挂在厨房的挂钩上,旁边是小琴的粉色袖套,还有林晓寄来的烘焙工具。月光透过落地窗,落在操作台上的烤馒头碎屑上,仿佛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悄悄走进来,闻着满室的枣香,笑着说:“张老师,厨房真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