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4月的“烟火厨坊”月度会没选在写字楼的会议室,而是设在了藏区暖厨改造的活动室里。灶台上的铜壶正煮着酥油茶,奶香味混着青稞饼的焦香漫进屋里,贴满墙的孩子笑脸照在春日阳光里,连墙角堆放的酥油桶都透着暖意。李伟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前,手里攥着的不是精致的ppt遥控器,而是个磨得发亮的搪瓷缸——那是王师傅送他的老物件,杯身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和他今天要讲的主题格外契合。“咱们先看组数据。”他把平板往支架上一放,屏幕上跳动的柱状图旁边,特意配了张孩子们举着青稞饼的照片,“爱心厨房从15个增至18个,新增的3个,全是志愿者自发牵头建的——云南怒江的‘峡谷灶房’,是陈默带着监督组去验资;青海玉树的‘格桑厨坊’,老杨的车队送了第一车物资;四川大凉山的‘阳光小灶’,李静现在每周都去上手语课。”他顿了顿,指尖划过屏幕上“10%”的数字,声音沉了些,“更重要的是这个——我们四个主角团的工作占比,从100%降到10%。这不是说我们偷了懒,是台下这些人,把担子接了过去。”

话音刚落,坐在第一排的陈默就红了耳根。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怀里抱着厚厚的账本,封皮上“监督组第37次核查记录”的字迹格外工整。上个月怒江峡谷灶房刚成立时,他带着两个志愿者在盘山公路上堵了整整两天——为了核实当地捐赠的玉米库存,他们跟着阿婆爬了三公里山路,在漏雨的粮仓里蹲到半夜,用手电筒照着玉米粒一颗颗数。“最开始有人说我们‘较真过度’,”陈默推了推眼镜,从账本里抽出张照片,是粮仓墙角的霉斑特写,“但你看,这是我们发现的问题,及时换了通风设备,才保住了200斤玉米。现在省慈善总会把我们的核查报告当成范本,说‘公益的透明,就藏在每一颗玉米的计数里’。”他把账本翻开,里面除了数字,还有孩子们画的小太阳,“这是峡谷灶房的小卓玛画的,说我们是‘帮玉米找家的人’。”

运输组的老杨没坐在屋里,他刚从青藏线赶回来,此刻正蹲在暖厨门口检查货车轮胎,沾满泥点的工装外套搭在肩上,露出里面印着“爱心车队”的文化衫。听到屋里提到自己,他叼着根没点燃的烟走进来,手里举着个磨破边的笔记本:“50辆货车,不算多,但每辆都能啃硬骨头。”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是李伟写的“安全第一”,后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路线记录,“老张的冷链车刚从那曲回来,拉着300斤酥油,唐古拉山口下暴雪,他在车里守了12个小时,每隔一小时就下车检查保温层,说‘酥油冻坏了,藏区孩子的早餐就没着落’。”老杨的手指划过“独龙族乡”的字样,声音高了些,“小李跑川滇线,独龙族乡那段盘山路,他闭着眼都能避开暗冰。上次送菌菇,车胎爆了,他顶着雨换轮胎,浑身湿透了还笑,说‘比拉货挣两万块还踏实’。”他从口袋里掏出个二维码贴纸,边角磨得卷了边,“这是小陆给我们做的物资定位码,每辆车都贴,李队随时能看到酥油到哪了,家长也能查到捐的面粉送没送到,比啥都安心。”

周小雨坐在陈默旁边,手里的平板一直在震动,是“余缺对接”板块的新消息提醒。她举着平板给大家看,屏幕上“藏区厨房有余酥油300斤”的消息下面,已经有了独龙族厨房的认领回复,附带一句“孩子们等着做酥油茶呢”。“这个板块上线一个月,已经完成23次物资对接。”周小雨把头发别到耳后,露出手腕上的红绳——那是小琴编的,上面串着颗青稞粒,“最感动的是上周,贵州山涧米香坊的玉米不够了,消息发出去半小时,湖南凤凰的公益厨房就说有结余,老杨的车队刚好路过,当天就送过去了。现在不用我们催,厨房之间自己就会互相帮衬,这才是真的‘烟火聚山海’。”她点开一张照片,是两个厨房的孩子视频连线,一个举着玉米,一个举着青稞饼,笑得露出小虎牙。

“山涧米香坊”的“本地小厨神”小琴,此刻正在暖厨的灶台上忙活着。12岁的她穿着张大妈织的粉色毛衣,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沾着面粉的小臂,正手把手教新来的男孩阿杰揉面团。阿杰是上周刚到米香坊的留守儿童,爸妈在广州打工,他总低着头,说“我什么都不会做”。小琴拿起一团面,放在阿杰手里,用自己的手裹着他的手:“你看,像这样转圈揉,李老师说,面团要揉到不粘手,就像咱们的爱心,要攥得实实的。”她把面团举起来,对着阳光照了照,“我以前也揉不好,面团总散,张奶奶就说‘多揉一次,就离好吃近一步’,你看我现在,能做10种发糕了。”

阿杰的手指有些僵硬,面团在他手里歪歪扭扭的,他眼圈一红,就要把面团扔掉。小琴赶紧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颗水果糖——那是旦增寄来的藏区水果糖,她一直舍不得吃。“你尝尝这个,”小琴把糖塞进阿杰嘴里,“甜吧?等我们把发糕做好,比这个还甜。我爸妈以前一年才回来一次,现在他们每个月都打电话,说‘想尝尝小琴的新配方’。”她指着墙上贴的食谱,最上面那张“小琴改良版红糖发糕”的配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电话,“这是我写给爸妈的食谱,他们在深圳也能做,就像我们在一起一样。”阿杰含着糖,眼泪掉在面团上,却慢慢握紧了拳头,跟着小琴的节奏揉了起来。

小琴的发糕配方能被厨艺组收录,还有个小插曲。上个月王师傅来米香坊考察,尝了她做的红糖发糕,立刻拍着桌子说“这个配方要推广”。小琴却挠着头说“还能更好”,非要加藏区的酥油试试。旦增听说后,特意让老杨的车队寄来一小罐酥油,小琴试了七次,才定下“半勺酥油+两勺红糖”的比例,烤出来的发糕带着奶香,孩子们抢着吃。“王爷爷说,我的配方里有‘想念的味道’。”小琴把刚烤好的发糕切成小块,分给屋里的志愿者,“这个给陈叔叔,他上次帮我们查账,饿了一天;这个给杨叔叔,他的车轱辘跑坏了,要补补力气。”她举着最大的一块,跑向正在调试直播设备的李伟,“李老师,你尝尝,这是我和旦增的‘合璧发糕’。”

公益厨房互助网的运转,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物资流转,而是带着体温的心意传递。藏区那曲的牧民扎西,每次把酥油装罐时,都会让女儿卓玛在标签上画个小太阳——那是卓玛跟着李静学的手语符号,代表“温暖”。这个月他们晒了500斤酥油,除了留够自己厨房用的,剩下的300斤全贴上了太阳标签,托老张的冷链车送往独龙族乡。“卓玛说,独龙族的小朋友冬天也冷,喝了酥油茶就暖和了。”扎西在电话里对周小雨说,背景里传来卓玛和伙伴们的笑声,“我们以前缺面粉,是山涧米香坊寄来的,现在我们有酥油了,该帮他们。”

独龙族厨房的孩子收到酥油那天,特意穿了新做的民族服饰。10岁的独龙女孩木果,小心翼翼地打开酥油罐,用手指沾了一点放进嘴里,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这是她第一次吃藏区的酥油。厨房负责人马老师按照李静的手语教程,教孩子们做酥油茶,木果学得最认真,她把酥油和茶汤搅了100下,然后端给正在修灶台的志愿者:“叔叔,你喝,暖身子。”她还和卓玛视频连线,举着酥油茶说“谢谢你的太阳酥油”,卓玛在屏幕那头比划着手语,木果虽然看不懂,却跟着笑出了声。

渔村“望海贝坊”的孩子们,这个月晒了100斤虾干。为了让虾干更适合山区孩子吃,他们特意少放了盐,还让支教老师帮忙写“泡虾干技巧”:“用温水泡20分钟,煮面条时放进去,鲜掉眉毛”。11岁的渔村男孩阿福,是晒虾干的小带头人,他的爸爸是渔民,去年台风把渔船刮坏了,是“烟火厨坊”的志愿者帮着修好了船。“我没什么能帮的,就晒虾干。”阿福把虾干分成小包,每包上都写着自己的名字,“这样山区的小朋友就知道,是谁给他们寄的虾干了。”

山区厨房的孩子收到虾干时,正在学做“海鲜青稞面”。8岁的留守儿童朵朵,把泡好的虾干放进锅里,看着虾干在汤里慢慢舒展,突然对支教老师说:“我妈妈在海边打工,她也给我寄过虾干,和这个一样香。”她把煮好的面条盛进碗里,第一口先喂给旁边的奶奶:“奶奶,你尝尝,这是海边小朋友的心意。”奶奶咬着面条,眼泪掉在碗里,朵朵赶紧用袖子帮她擦:“奶奶不哭,等我学会了,做给你和妈妈吃。”

李伟收到教育部邀请函的那天,正在帮旦增修烤箱。快递员把烫金的邀请函递到他手里时,他的手上还沾着机油,差点把邀请函弄脏。“邀请‘烟火厨坊’编写《中小学厨房劳动教育手册》,把‘烟火厨艺’纳入劳动课。”李伟念着邀请函上的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赶紧把邀请函递给跑过来的周小雨,“你看,咱们做的事,被认可了。”

周小雨捧着邀请函,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她想起去年雨夜,自己顶着黑眼圈给李伟送账目的时候,那时候四个人撑着15个厨房,连喝口热汤的时间都没有。现在,不仅有了500多个志愿者,还能把公益厨艺带进课堂,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得好好编,”周小雨抹了抹眼泪,把邀请函贴在暖厨的墙上,“让更多孩子知道,做饭是本事,帮助别人是快乐。”

编写手册的消息一在平台上发布,志愿者们的响应比想象中更热烈。王师傅连夜把自己的红烧肉配方改成了儿童版,每一步都配着手绘插图,比如“切肉要切成小方块,像孩子的积木”;李静特意录制了手语教学视频,每个厨艺动作都分解得清清楚楚,还加了“听障孩子安全提示”;而让李伟格外动容的,是赵哥凌晨三点发来的一条语音消息,背景里伴着轻微的翻书声,他醇厚的西北口音带着些许忐忑:“李队,我想给视障孩子加个‘触觉食谱’板块,他们不是看不见就做不了饭,只是没人教他们怎么‘摸’懂食材。”

第二天一早,李伟就带着刚烤的青稞饼去了赵哥家。推开门时,赵哥正坐在餐桌前,面前铺着厚厚的盲文纸,指尖在上面快速划过,旁边摆着三个贴着不同盲文标签的碗,分别装着生土豆、熟土豆和发芽的土豆。“你摸这个生的,”赵哥拉过李伟的手按在第一个碗里,“表皮粗糙带点涩,像砂纸磨过;熟的就软了,按下去能弹回来,像按自己的耳垂;发芽的最关键,芽眼处有凸起,摸着扎手,这种绝对不能吃。”他拿起自己做的盲文笔记,纸页边缘被翻得发毛,“我教小琳的时候就发现,普通食谱里的‘色泽金黄’‘汤汁浓稠’对他们没用,得把视觉标准全转换成触觉、嗅觉和听觉信号。”

赵哥的“触觉食谱”编写,成了牵动多个公益厨房的互助行动。他需要不同地域食材的触感样本,消息刚在平台发布,藏区的扎西就立刻行动——他挑了块带着筋膜的牦牛肉,用棉线缠成小包裹,附上手写的藏汉双语说明:“牦牛肉比猪肉硬,筋膜处摸着手感像细麻绳,煮到软了会变滑”;渔村的阿福晒干了三种不同状态的虾干,用不同粗细的绳子捆扎区分:“刚晒好的硬邦邦,泡软后像软橡皮,煮到发涨会有点黏手”;贵州山涧米香坊的小琴更细心,她把青稞从生到熟的五个阶段分别装在小布袋里,每个袋子上都缝了对应的玉米粒数量——这是她和赵哥约定的暗号,一颗代表生青稞,五颗代表煮开花的青稞。

这些带着温度的包裹,通过老杨的爱心车队陆续送到赵哥手上。他把食材样本按“蔬菜类”“肉类”“干货类”分类摆放,每天花四个小时用指尖反复摩挲,再用盲文记录下细节。有一次为了区分“新鲜番茄”和“放软的番茄”,他特意让妻子买了十个不同成熟度的番茄,从硬邦邦的青番茄摸到软乎乎的熟番茄,指尖被番茄汁染得通红,却在笔记上精准标注:“新鲜番茄捏着有弹性,放软的一捏就塌,像捏烂的”。妻子心疼地帮他擦手,他却笑着说:“小琳第一次摸出坏土豆时,跟我说‘赵老师,我再也不会让奶奶吃坏东西了’,这点疼算啥。”

赵哥还特意和小琳视频连线,让她当“触觉食谱试读者”。11岁的小琳抱着刚收到的盲文食谱样本,用指尖一点点划过,然后按照上面的说明摸出厨房的土豆和南瓜。“赵老师,这个‘南瓜表皮有竖纹,比土豆软’说得太对了!”小琳举着南瓜对着镜头,“我昨天用这个方法,一下子就分清了土豆和南瓜,奶奶说我比她分得还准。”视频里,小琳的弟弟举着姐姐刚做好的南瓜粥凑过来,含糊地喊“姐姐做的香”,赵哥的眼角瞬间湿润,他摸着桌上的盲文纸,突然觉得这些凹凸不平的纹路,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沈亦舟得知赵哥的编写计划后,主动带着营养团队找上门。他们把赵哥的触觉描述和营养数据结合,优化出更适合视障孩子的食谱。比如针对赵哥提出的“牦牛肉难嚼”问题,沈亦舟建议“用青稞酒浸泡两小时,煮的时候加藏区黄萝卜”,既软化肉质又补充铁质;看到赵哥在“蔬菜沙拉”食谱里写着“生菜像羽毛”,沈亦舟特意补充了“生菜每100克含维生素c13毫克,比白菜多3毫克”的盲文注释。“你的触觉是孩子的眼睛,我的数据是孩子的健康保障,咱们得配合好。”沈亦舟把打印好的营养表递给赵哥,上面的文字都特意放大加粗,方便他用放大镜辅助阅读。

编写到“安全操作”板块时,赵哥遇到了难题——怎么用触觉判断电饭煲是否断电。他试着用手摸电饭煲的外壳,烫得差点缩回去,妻子赶紧递上防烫手套,他却突然想到了办法。第二天,他带着自己改装的电饭煲去找李伟,在电饭煲的按钮上贴了块凸起的橡皮:“按下时是平的,跳起来时会凸起,用手一摸就知道。”他还特意录了段语音教程:“电饭煲插电后,先摸外壳是凉的,按下按钮开始煮,等按钮凸起、外壳有点烫但不烫手时,饭就熟了,这时候拔插头最安全。”这段教程后来被放进手册,成了视障孩子厨房安全的“保命指南”。

除了赵哥的触觉食谱,厨房间的互助细节也成了手册里的“暖心彩蛋”。周小雨把“藏区酥油支援独龙族乡”“湖南玉米救助贵州米香坊”的故事,改编成“爱心食材旅行记”插在食谱之间,还配了孩子们画的运输路线图;张大妈带领银发公益团绣的“太阳围裙”图案,被印在手册的封底,旁边写着“每个做饭的孩子,都该有件发光的围裙”;小琴和旦增的“跨地域合璧发糕”配方,被放在手册的最后一页,备注着“这是青稞和红糖的约定,也是山海之间的温暖”。

小琴也主动报名参与,她用铅笔在纸上画了“红糖发糕制作流程图”,从揉面到烤好,每个步骤都画着笑脸小人。“我要让城里的孩子也知道,青稞能做很好吃的发糕。”小琴把画寄给周小雨时,附了张纸条,“旦增说,藏区的青稞和贵州的玉米,都是粮食宝宝,要一起发光。”

沈亦舟则牵头成立了“营养审核组”,把每个食谱都做了营养分析。针对藏区孩子缺铁的问题,他在牦牛肉红烧肉的配方里加了藏区黄萝卜;针对山区孩子缺钙的问题,他优化了牛奶馒头的配方,增加了奶酪的用量。“手册不仅要好吃,还要健康。”沈亦舟拿着优化后的配方给李伟看,“你看,这个配方里的钙含量,刚好满足孩子一天的需求。”

手册初稿完成那天,李伟特意开了场直播,主题是“每个人都是发光体”。他坐在暖厨的老木桌前,手里举着厚厚的手册,封面是小陆设计的,上面有18个公益厨房的缩影,还有孩子们手拉手的图案。“以前有人问,公益是什么?我说是给孩子一碗热饭。”李伟的目光扫过镜头,背景里,王师傅正在教孩子们切菜,李静用手语和孩子们交流,老杨在门口帮着搬物资,“现在我知道,公益是王师傅的锅铲,炒出了温暖;是林姐的洗手液,守护了健康;是小陆的小程序,连接了山海;是陈默的账本,守住了初心;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点点微光,聚成了火炬。”

他翻开手册,一页页展示给粉丝看:“这是小琴的发糕配方,旁边有她画的小太阳;这是李静的手语教程,每个动作都带着力量;”当翻到“触觉食谱”板块时,李伟特意把镜头凑近,“大家看这个板块,是赵哥花了两个月时间,用指尖摸出来的食谱。这里写着‘新鲜土豆像硬橡皮,发芽土豆有扎手的凸起’,还有他改装的电饭煲安全提示,这些细节,都是给视障孩子的‘眼睛’。”他顿了顿,对着镜头外的赵哥说:“赵哥,你来讲讲这个牦牛肉的触觉判断方法吧。”

镜头转向赵哥,他手里拿着块牦牛肉样本,指尖在上面轻轻摩挲:“藏区的朋友寄来这块肉时,特意标了筋膜的位置。大家听,生肉敲在案板上是‘咚咚’的硬声,煮到半熟会变成‘噗噗’的闷声,煮烂后用手一撕就开,像撕软布条。”他举起旁边的盲文食谱,“我把这些声音和触感都写进去了,小琳现在做牦牛肉,比我这个老厨师还精准。”屏幕里突然弹出小琳的连麦申请,她举着刚做好的牦牛肉萝卜汤,笑着说:“赵老师,我今天用您教的方法,一下子就煮烂了,弟弟喝了两大碗!”赵哥的嘴角瞬间扬起,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笑意。

李伟又翻到“爱心互助”板块,展示着藏区酥油罐上的太阳标签照片:“这是卓玛画的太阳,代表温暖。藏区厨房有余的酥油,通过老杨的车队送到独龙族乡,独龙族的孩子用这些酥油做茶,再把煮茶的技巧录成视频发回去,这就是咱们的厨房互助。”他点开一段视频,里面木果举着酥油茶,用独龙语和藏语交替说“谢谢”,卓玛在屏幕那头比划着手语,两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一碗酥油茶笑得格外灿烂。

“还有这个,”李伟指着一张虾干包装的照片,“渔村的阿福把自己晒的虾干寄给山区孩子,每个包装上都写着‘泡20分钟,煮面最香’。山区的朵朵收到后,学着做海鲜青稞面,第一口先喂给奶奶。这些不是简单的食材交换,是孩子们用手艺传递的爱心。”弹幕里,Id“渔村阿福爸爸”留言:“阿福现在每天都要数虾干,说要给朵朵寄最新鲜的,这公益做的,比我教他多少道理都管用”;Id“山区朵朵奶奶”发了张朵朵煮面的照片,配文“孩子现在天天盼着阿福的信,说要学做新菜,谢谢‘烟火厨坊’”。

直播评论区里,粉丝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公益瞬间”。Id“货车司机老张”发了张雪山下的货车照片,配文“刚把酥油送到独龙族乡,孩子们的笑脸比太阳暖”;Id“退休教师刘姨”晒了自己的教案,上面画满了蔬菜插图,“明天就用这个教孩子们认食材”;Id“听障李静”发了段手语视频,比划着“我们一起,让更多孩子发光”;Id“肢体障碍小宇”晒了他和乐乐一起做的青稞饼,饼上的两个小坑像一对笑脸,“这是我们的发光标记”。

直播到一半,李伟把镜头转向门口,旦增、小琴、小宇、乐乐正站在那里,手里都举着自己做的食物。旦增举着酥油饼,小琴举着红糖发糕,小宇举着牦牛肉包子,乐乐举着戳了小坑的青稞饼。“谢谢大家,我们一起发光!”四个孩子齐声喊着,乐乐的发音虽然含糊,却格外认真。弹幕瞬间被“破防了”“一起发光”刷满,有粉丝留言:“我明天就去报名志愿者,哪怕只是帮孩子们洗个碗”;还有家长留言:“我要带着孩子学做小琴的发糕,让他知道帮助别人有多快乐”。

直播快结束时,张大妈带着银发公益团的老姐妹们走进来,她们手里捧着刚缝好的小围裙,每个围裙上都绣着个发光的小太阳。“这是我们给手册配图绣的样品,”张大妈把围裙递给小琴,“以后每个学做美食的孩子,都能穿上这样的围裙,做‘发光小厨神’。”老姐妹们还合唱了改编的山歌:“青稞黄,虾干香,爱心聚成大太阳;你添柴,我烧火,人人都能发光芒。”歌声混着孩子们的笑声,从暖厨飘出去,落在金黄的青稞田里。

夕阳西下,18个公益厨房的炊烟同时升起,像一条条连接山海的金线。李伟站在暖厨门口,看着远处老杨的货车驶上盘山公路,车身上“爱心运输”的标语在夕阳下格外醒目;看着李静牵着乐乐的手,教他用手语说“谢谢”;看着小琴和旦增一起给酥油罐贴标签,标签上的小太阳被阳光照得发亮。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搪瓷缸,里面的酥油茶还温热着,就像“烟火厨坊”的温度,一直都在。

三个月后,《中小学厨房劳动教育手册》正式出版。首发式设在了凉山公益厨房,小琴、旦增、小宇、乐乐和小琳作为“小作者代表”上台发言,赵哥则被邀请坐在主席台中央,手里捧着烫金的手册,指尖轻轻划过自己编写的“触觉食谱”板块。

小琳发言时,特意走到赵哥身边,牵着他的手说:“以前我总怕切菜,怕煮糊饭,赵老师教我用手摸、用耳朵听,现在我能做五道菜了。这本手册里的每一个触觉提示,都是赵老师用指尖给我们写的‘光明’。”她说着,举起手里的盲文版手册,“我要把它带给更多视障小伙伴,告诉他们,我们也能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哥的妻子掏出纸巾,悄悄擦了擦眼角——她从没见过丈夫这么骄傲的样子。

首发式结束后,扎西带着卓玛找到赵哥,递给他一个用牦牛皮做的小袋子:“这是我们藏区的‘触觉教具’,里面装着酥油、青稞、黄萝卜的样本,比你之前摸的更新鲜。卓玛说,要跟你学做触觉食谱,教藏区的视障孩子做饭。”卓玛拉着赵哥的衣角,用生涩的汉语说:“赵老师,我当你的‘藏语翻译’,咱们一起教。”赵哥蹲下来,摸了摸卓玛的头,笑着说:“好啊,咱们让藏区的孩子也能摸到美食的味道。”

老杨也挤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叠新的物资定位码:“赵哥,我给你的食材运输车都贴了双码,一个是普通定位码,一个是盲文提示码,你用手一摸就知道物资到哪了。以后你要啥食材,一个电话,我的车队立马送到。”旁边的陈默补充道:“监督组已经把‘触觉食材采购标准’加进核查手册了,保证给孩子们的每一份食材,都符合你的触觉要求。”

李伟站在台下,看着这一切,突然想起去年那个雨夜。那时候他以为,撑起15个厨房的是他的肩膀,现在他才明白,撑起这一切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微光——是王师傅的锅铲,是老杨的方向盘,是李静的双手,是小琴的面团,是每个愿意伸出援手的人。他掏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消息:“全民公益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火炬,会越烧越旺。”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他收到了周小雨的回复,附带一张照片:18个公益厨房的孩子们,手里都举着《中小学厨房劳动教育手册》,站在各自的灶前,身后是升起的炊烟,脸上是灿烂的笑容。照片的背景,是连成一片的星空,每一颗星星,都像一个发光的灵魂,在山海间闪耀。

“山涧米香坊”的“本地小厨神”小琴成了明星。12岁的她不仅能独立用电饭煲做红糖发糕,还教新来的孩子揉面团:“李老师说,面团要揉到不粘手,就像咱们的爱心,要攥得实实的。”她的发糕配方被厨艺组收录,标注着“小琴改良版”,成了最受孩子欢迎的食谱之一。

公益厨房互助网也运转起来。藏区厨房的牧民们,把冬天多余的酥油装成小罐,贴上“爱心分享”的标签,通过运输组寄给缺油的独龙族厨房;渔村厨房的孩子晒了100斤虾干,分成小包送给山区厨房,附上手写的“泡虾干技巧”。周小雨在平台上建了“余缺对接”板块,每天都有厨房在上面分享物资,“一方有多余,八方来共享”成了常态。

这天,李伟收到了教育部的邀请函——邀请“烟火厨坊”编写《中小学厨房劳动教育手册》,把“邪修厨艺”纳入劳动课。他翻开粉丝自发整理的“操作手册”,里面有王师傅的红烧肉配方、小琴的发糕技巧、李静的手语教程,还有孩子们的笑脸照片。

直播时,李伟举着这本手册对粉丝说:“以前有人问,公益是什么?我说是给孩子一碗热饭。现在我知道,公益是王师傅的锅铲、林姐的洗手液、小陆的小程序,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点点微光。”他指着屏幕上滚动的志愿者名单,“从今天起,‘烟火厨坊’不再是我们四个人的,是所有人的。因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发光体。”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公益瞬间”:老杨的货车上贴着“爱心运输”的标语,刘姨的教案上画满了蔬菜插图,李静的手语视频被转发了上万次。旦增举着酥油饼出镜,用汉语喊:“谢谢大家,我们一起发光!”

夕阳下,18个公益厨房的炊烟同时升起,像一条条连接山海的线。李伟知道,全民公益的路才刚刚开始,而这些平凡人的微光,已经聚成了照亮困境孩子的火炬,越烧越旺。

UU文学推荐阅读:
UU文学搜藏榜:
UU文学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