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机场的跑道还凝着层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林姐刚踏出舱门,凛冽的寒风就灌进羽绒服领口,她缩了缩脖子,视线立刻被雪地里那个红扑扑的小身影勾住——旦增裹着件略显宽大的藏青棉袄,怀里紧紧揣着硬卡纸做的“欢迎林老师”纸牌,冻得鼻尖通红,睫毛上都沾了细碎的雪粒,却特意把纸牌护在羽绒服内袋的位置,生怕被风雪刮烂边角。这是她每月雷打不动的“藏区之行”,28寸的行李箱拉链被塞得快要崩开,分层收纳袋里码得整整齐齐:儿童专用洗手液按“每厨房10瓶”分装,独立包装的消毒棉片特意选了无刺激款,最上面那沓彩印的“洗手步骤图”格外醒目,藏汉双语的字迹工工整整,“内、外、夹、弓、大、立、腕”七个步骤旁,全是旦增喜欢的格桑花小图案——那是林姐特意找美术老师画的,就因为上次视频时,旦增说“格桑花像暖厨的火塘一样好看”。“林老师!”旦增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跑过来,雪沫子溅到磨白的裤脚,他却先绕到林姐身侧,踮着脚去够行李箱的拉杆,“李老师昨天就跟我说您今天到,让我天不亮就把暖厨的火塘烧旺,说您怕冷,还煮了酥油茶等着呢!”
“娃们先学会把小手洗干净,才能安心吃热饭——这比学做菜还重要。”林姐把暖厨的铜盆摆上长桌,从保温壶里兑着温水,指尖探进去试了三次温度,确定不烫才朝孩子们招手。她特意把旦增拉到身边当“小助教”,胸前别上李伟连夜用红布缝的“监督小标兵”红袖章,章面上还绣着个小小的锅铲图案。“今天咱们比赛搓泡泡,”林姐举起一块草莓味的香皂,“谁能按步骤搓够30秒,旦增老师就奖励一颗水果糖——糖是李老师托人从县城捎来的。”孩子们立刻欢呼着排起长队,唯独扎着小辫的卓嘎缩在酥油桶后面,冻得发紫的小手紧紧揣在藏袍袖筒里,怯生生地往人群外躲。林姐悄悄走过去,没敢碰她的手,只是蹲下来平视着女孩:“你的藏袍真好看,上面的花纹是谁绣的呀?”卓嘎抿着嘴小声说“妈妈”,林姐趁机摸了摸她的袖口,转身从暖厨的灶台上拎过一个竹盆——那是阿雅昨天刚编好的,竹纹里还带着灶火熏过的温气,边缘被磨得光滑圆润。她往盆里舀了半盆温水,递到卓嘎面前:“你看这竹盆,暖乎乎的像妈妈的手,水不凉,咱们和泡泡玩个游戏好不好?”卓嘎盯着竹盆里自己的倒影,迟疑着把小手伸进去,林姐立刻握住她的手指,沾着香皂沫轻轻揉搓,白色的泡沫堆在指缝里,蹭得女孩手心发痒,终于“咯咯”笑出了声,主动把另一只手也放进盆里。
北京来的程序员小陆,带着他裹着防震泡沫的“宝贝电脑”,一脚踏进渔村“望海贝坊”时,裤脚都沾了咸湿的海风。他刚把笔记本电脑搁在晒着金闪闪虾干的竹匾旁,渔民老张就攥着个皱巴巴的记账本凑上来,身后还跟着七八个扛着渔网的渔民,粗粝的手掌在围裙上擦了又擦:“小陆师傅,你上次在直播里说的‘扫码就知来路’,真有这么神?”小陆笑着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打印好的二维码贴纸,随手拿起一袋刚封装好的虾干,撕下一贴稳稳贴上——贴纸边角特意做了防水处理,是按李伟“渔村潮湿,得耐用”的嘱咐定制的。他接过老张的老年机,手把手教他扫码,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串清晰的信息:“2025年3月10日,渔村孩子张小雨(老张孙女)晒制,当日新鲜海虾5斤(渔民阿福捕捞),晒成虾干1斤,采购价每斤15元,运输司机老杨,预计送达藏区那曲厨房时间3月15日,负责人李伟。”老张眯着眼睛,用指腹逐字点着屏幕读,皱纹里都渗着笑意,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力道轻得像摸自家孙女的头:“这下可好了!上次李队来考察,问我这虾干是谁晒的、用了多少海虾,我翻着账本念得结结巴巴,现在扫一下全明白,比我这老记性靠谱十倍!”旁边的渔民阿福凑过来看热闹,拍着大腿喊:“下次我家娃晒的虾干,也得贴这个码,让藏区的娃知道是谁做的!”
厨艺组的“跨地域云教学”,成了粉丝群里每天最热闹的固定节目。退休的王师傅刚在直播里教贵州“山涧米香坊”的孩子炒红烧肉,铁锅铲敲得灶台叮当响,锅里的肉汁咕嘟冒泡,香味仿佛要透过屏幕溢出来,镜头角落里突然冒出个毛茸茸的脑袋——旦增举着一块切好的牦牛肉,小脸贴在手机镜头上,汉语还带着点藏腔的生涩:“王爷爷!我们藏区没有五花肉,这个牦牛肉能做红烧肉吗?”正在旁边审核厨艺教程的李伟赶紧凑过来,顺手接过旦增手里的牦牛肉,对着镜头转了转:“王师傅您看,这肉纤维粗但紧实,香味特别足,就是炖起来费点功夫,您给支支招。”王师傅眼睛一亮,抄起锅铲敲了敲灶台,声音洪亮得像在国营饭店喊堂:“这有啥难的!牦牛肉得先用咱们藏区的酥油煸香,把肉里的油脂逼出来,炖的时候加一勺青稞酒,去腥又提鲜,炖好后比五花肉还香!”李伟立刻拿笔在教程上记下来,补充了句“酥油用量别超过半勺,不然太腻”。一周后的直播,旦增系着李伟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围裙出镜,围裙带子在背后打了个大大的蝴蝶结,锅里的牦牛肉红烧肉炖得油光锃亮,酱汁浓稠地挂在肉块上。他舀起一勺肉汁浇在青稞饭上,米粒瞬间吸饱香味,举着碗朝镜头晃了晃:“李老师说,这个味道是‘藏区加北京’的味道。”镜头外传来李伟的笑声:“我刚才尝了,比王师傅做的还多一分酥油的奶香。”弹幕立刻被“流口水”“求配方”刷满,有藏区粉丝留言:“明天就用家里的牦牛肉试试,让娃也尝尝‘两地合璧’的红烧肉!”
周小雨发现,主角团的“重担”不知何时悄悄卸了下来,日子过得越来越“轻松”,却比以前更踏实。以前天天泡在厨房颠勺的李伟,现在只需要坐在暖厨的老木桌前审核厨艺组的教程,手边的粗瓷茶杯总冒着酥油茶的热气,教程上的批注全是“藏区孩子力气小,步骤要简化”“这个调料藏区没有,换青稞酱替代”之类的细节;沈亦舟的营养配方不再是他孤军奋战,营养师粉丝自发组成了“配方优化小组”,连旦增的缺铁性贫血都给出了三套改良方案——用牦牛肉搭配藏区黄萝卜熬汤,每周三次,比沈亦舟之前的方案更贴合藏区食材;她自己也从“熬夜核账人”变成了“协调员”,每天的工作是把运输组老杨的调度需求同步到平台,把教育组刘姨的直播排期发给支教老师,再也不用揉断笔芯对着Excel表格发愁到天亮。“你看这个数据,”周小雨把平板递到李伟面前,屏幕上“今日活跃志愿者”的数字跳个不停,绿色的头像密密麻麻排了一屏,“现在每天有200多个志愿者在平台上干活,他们的头像亮着,比咱们四个人硬撑着的时候,心里踏实多了。”李伟笑着点头,手里的笔在教程上圈下“牦牛肉炖黄萝卜”的配方,目光落在窗外——旦增正带着几个孩子给刚到的酥油罐贴标签,标签上的二维码印着小小的格桑花图案,是小陆特意设计的,孩子们的笑声混着暖厨的烟火气飘进来,那些贴好标签的酥油罐,正等着老杨的车队送往各个公益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