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暴雨如万马奔腾般,毫无征兆地砸向山区。沈亦舟被帐篷顶密集的 “咚咚” 声惊醒,伸手摸索到枕边的手电筒,光束扫过帐篷角落时,只见地面已经积了半指深的水。昨夜刚加固的防雨布,被狂风无情地撕开一道两尺长的口子,雨水如同决堤的洪流,顺着裂口汹涌灌进来。
“沈老师!索道的固定桩松了!” 老林的吼声裹挟着暴雨声传来。沈亦舟迅速抓起雨衣冲了出去。索道旁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小李正用麻绳奋力捆绑固定桩,可雨水浸透的泥土变得松软不堪,刚绑好的绳子又缓缓下滑了半尺。远处的滑坡沟里,几块松动的岩石被雨水冲刷着滚落,砸在钢索上发出 “铛” 的巨响,守在旁边的小芸踉跄后退。她怀里的防水袋被攥得变形,里面是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照片,边角磨得发白,此刻正贴着心口,跟着心跳一下下撞着肋骨。
“快把防雨布盖在钢索上!” 沈亦舟扯过一卷新的防水布 —— 那是周小雨昨天刚让马帮送来的。他和老林顶着风雨,艰难地往钢索上铺,“雨水会让钢索生锈,还会打滑,转运的时候会更加危险。” 小李则蹲在卷扬机旁,小心翼翼地用抹布擦拭齿轮上的雨水:“这机子本来就老旧,再进水就彻底报废了。昨天老吴捐的钢丝绳还在中转站,要是能运过来,就能换根新的。”
清晨六点,雨势终于稍稍减弱。周小雨的帐篷里,物资清单被雨水浸得发皱,她正用粉丝捐赠的便携式吹风机,对着受潮的面包仔细吹拂:“这些面包是昨天到的,真空包装破了两袋,已经发霉了,剩下的得赶紧烘干,不然不够孩子们吃。” 她身边整齐地堆着三摞捐款明细,最上面的一张写着 “上班族小陈,捐 200 元,附言‘买防水布’”“学生社团,捐 1500 元,附言‘给索道加防护’” 。“目前到账的捐款有 35 万,还有 20 万在走流程,老吴的钢丝绳和新的卷扬机,得等捐款到齐了才能付款。”
上午八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始。镜头左侧,李伟站在藏区厨房的灶台旁,身后堆着烘干的面包和新到的糯米粉;右侧画面里,沈亦舟正和老林认真检查索道的钢索,周小雨则在给孩子们分发烘干的面包。小芸她正捏着半块面包,小心掰下一半递给昨夜转运来的采药人:“叔叔,吃点热的。”
“家人们,你们看这被雨水泡坏的面包,” 李伟举起一块布满绿霉的面包,镜头清晰地捕捉到上面的霉斑,“山区的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恶劣,刚到的物资就受潮,索道的固定桩也松了。但我们没有退路,今天得把剩下的 5 个重伤员转运下山,孩子们也得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他话锋一转,指向身后的糯米粉,“今天教大家做‘野菜腊肉饭团’。饭团方便携带,能有效抗饥,还能长时间保温,特别适合转运时食用。野菜可以补充维生素,腊肉提香,糯米能快速补充能量,就算在雨里奔波,也能吃上热乎的。”
直播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5 亿,弹幕里的建议与暖心留言如潮水般涌来。Id “上班族小陈” 率先弹出,头像里的年轻人身着西装,背景是办公室:“李老师!我捐的 200 元要是到账了,先买防水布!我查了天气预报,明天还有暴雨,得把索道好好遮起来!” 他还附上一张自己熬夜绘制的索道防护图,“这是我画的,用两根钢管架在钢索上方,再盖防雨布,就能挡雨了!”
“小陈你太专业了!”Id “户外用品店老板老郑” 紧跟其后,头像里堆满成箱的冲锋衣,“我捐 50 件冲锋衣和 30 个保温袋!冲锋衣能防雨,保温袋能装饭团,比卓玛的羊毛还保暖。沈老师,你们转运的时候,把饭团放进保温袋,走两小时还是热的!” 他刷了个嘉年华,还发了段保温袋测试的视频,“你们看,我装了碗热粥进去,两小时后还 60c,够热乎!”
沈亦舟刚检查完钢索,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对着镜头微笑道:“小陈的防护图很实用,老郑的保温袋来得太及时。不过这饭团的做法得讲究‘抗饥又易消化’,糯米和大米要按 1:2 的比例混合,糯米太多会不消化,太少又不抗饥。这是沈亦舟教的,他以前在淮扬菜餐厅做过饭团,比我懂行。” 他指了指旁边的野菜,“野菜选蒲公英,比马齿苋更耐旱,昨天暴雨后还能挖到,含有的蒲公英醇能消炎,对伤员的伤口恢复有好处。”
周小雨拿着烘干的面包走过来,补充道:“受潮的面包已经烘干了 80%,装在老郑捐的保温袋里,能保存两天。另外,我联系了山下的救援队,他们有专业的转运担架,不过需要付押金,我用之前到账的 20 万先付了 5 万,保证今天能把担架运进来。” 她还展示了新的捐款明细,“刚又有位‘退休工人老张’捐了 1000 元,附言‘给孩子们买热饭团’,现在捐款总额快到 40 万了!”
【野菜腊肉饭团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米类混合:沈亦舟将糯米和大米按 1:2 的比例倒入铜锅,加入足量的水,“大米要提前泡 30 分钟,糯米泡 15 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饭既软糯又不粘牙。山区的柴火慢,煮的时候要盖紧锅盖,避免蒸汽跑掉,饭煮不熟。” 周小雨在一旁帮忙烧火,“火候要保持‘中火煮 20 分钟,再焖 10 分钟’,这样饭粒才会分明,做饭团的时候不容易散。”
腊肉处理:厨房临时搭建在祠堂廊檐下,小张护士执刀的手腕起落如风。“切成小骰子块儿,既能让每个饭团都挂着肉香,还能多匀出几份。” 铁锅里腾起油花,她用木铲快速翻炒着琥珀色的腊肉丁,“中火煸两分钟,逼出油脂更耐放,孩子们吃着也不腻。”
野菜清洗:溪边传来稚嫩的欢笑声。几个孩子蹲在青石上,小芸举着沾满水珠的蒲公英,用柳树枝条仔细挑拣着杂草:“沈叔叔说过,蒲公英(可食用)得用溪水漂洗四遍,根部沾着的红泥最藏沙砾。” 当嫩绿的野菜碎铺满竹筛时,小张护士已经将炒得焦香的腊肉倒入木盆,撒上半勺粗盐和现磨的白胡椒粉,混合时发出沙沙的声响。
饭团制作准备:沈亦舟在石板上铺了层干净的玉米叶 —— 那是孩子们昨天摘的,“用玉米叶包饭团,既能防粘,又能保温,还带着玉米的清香,比用保鲜膜环保,山区也没有保鲜膜。” 他还准备了从腊肉里熬出来的猪油,“饭团做好后,在表面抹一层猪油,能防止变干,还能增加香味,冷了也好吃。”
饭团制作操作
煮饭技巧:待水沸腾后,沈亦舟用筷子在饭上扎了几个孔,“这样能让热气循环,饭不会夹生。” 煮到 20 分钟时,他打开锅盖,用勺子翻了翻饭:“现在饭已经熟了,再焖 10 分钟,让饭粒吸收更多水分,更软糯。” 小李在旁边帮忙看火,“柴火要保持‘小火焖’,不然锅底的饭会糊。”
捏饭团:饭焖好后,沈亦舟取适量饭放在手心,搓成圆形,中间挖个小洞,放入腊肉野菜馅,再用饭把馅包起来,搓成椭圆形,“饭团要捏紧,不然转运的时候会散。每个饭团约 150 克,孩子吃一个够,成年人吃两个也能抗饥。” 小芸学着捏饭团,虽然捏得歪歪扭扭,却十分认真:“这样转运的时候,我就能给妈妈的照片带个饭团了,她肯定喜欢吃。”
保温与包装:卓玛将做好的饭团放在玉米叶上,再放进老郑捐的保温袋里,“每个保温袋放 10 个饭团,能保温 3 小时,转运的时候带在身上,随时都能吃。” 她还在保温袋上贴了标签,写着 “野菜腊肉饭团,常温保存 6 小时”,“这样大家能知道饭团的保质期,避免吃坏肚子。”
直播间里的互动愈发热闹。Id “上班族小陈” 连麦进来,手里拿着修改后的索道防护图:“沈老师!我又改了下防护图,在钢管上加了两个固定钩,能把防雨布勾住,不会被风吹掉!” 他还详细教大家怎么安装,“先把钢管固定在固定桩上,再把防雨布铺上去,用钩子弹力固定,简单又实用。”
Id “户外用品店老板老郑” 则展示了新捐的冲锋衣:“沈老师!这冲锋衣是防水的,就算下暴雨也不会湿。孩子们转运的时候穿,不会冻着!我还捐了 10 个急救包,里面有创可贴和消毒液,万一转运的时候受伤了,能及时处理。” 他还开玩笑:“要是沈老师的饭团不够吃,我再捐 100 个面包,保证大家饿不着!”
沈亦舟笑着回应:“小陈的防护图我们已经在弄了,老郑的冲锋衣正好给孩子们穿。不过饭团肯定够吃,现在做了 50 个,够转运的伤员和孩子们吃一天了。” 他指了指正在帮忙捏饭团的孩子们:“你们看,小芸捏的饭团虽然不好看,却很结实,她说明天转运的时候,要给每个伤员带一个,让他们路上有吃的。”
下午一点,马帮终于将老吴捐的钢丝绳和新的卷扬机运来了。老林和小李立刻开始更换钢索,沈亦舟则在旁边帮忙递工具:“这新的钢丝绳能承重 400 公斤,比旧的安全多了,转运重伤员更放心。” 周小雨则在给伤员分发饭团和冲锋衣,“张爷爷,您穿这件蓝色的,尺码正好,明天转运的时候穿上,不会冷。” 张爷爷接过冲锋衣,摸了摸口袋,突然掏出个布包:“这里面有 500 块钱,是我攒的养老金,捐给孩子们买作业本,刘阿姨捐的作业本可能不够。” 周小雨眼眶一热,接过布包:“爷爷,您的心意我们收下,但这钱您留着,孩子们的作业本,粉丝们会帮忙的。”
下午三点,索道终于加固完成。第一个转运的是受伤的采药人,他躺在新的专业担架上,小张护士在旁边陪着:“您别担心,索道很安全,到了山下就能去医院了。” 采药人点点头,目光却落在远处的小芸身上:“我家丫头和你差不多大,要是她知道我能去医院,肯定很高兴。” 小芸跑过来,把一个饭团递给采药人:“叔叔,路上吃,热乎的。” 采药人接过饭团,泪水夺眶而出 —— 这是他三天来吃到的第一个热乎的饭团。
傍晚时分,又转运了两个重伤员。沈亦舟蹲在索道旁,看着钢索平稳地滑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周小雨则在帐篷里整理新到的物资,老郑捐的冲锋衣和保温袋堆了半帐篷,“这些物资够我们转运完所有伤员和孩子了,明天再转运三个,就能全部转移到山下的安全区。” 她还收到了银行的短信,“剩下的 20 万捐款也到账了,老吴的钢丝绳和新的卷扬机已经付款,明天就能送过来,以后索道就更安全了。”
播间的镜头缓缓拉近,李伟掌心托着还带着余温的饭团。玉米叶的纹路里渗出点点晶莹的猪油,在灯光下折射出琥珀般的光泽,山野特有的清香顺着网线悄然漫溢。家人们看! 他指尖轻轻摩挲饭团表面,这糯米里裹着小陈捐的防水布护住的钢索韧劲,藏着老郑保温袋封存的人间烟火,更揉进了屏幕那头千万份滚烫的牵挂。
齿尖咬开焦香的米壳瞬间,腊肉的醇厚油脂裹着蒲公英的清苦在舌尖化开。他望着镜头,喉结微微滚动:这不过是山坳里最寻常的野菜腊肉,但有了你们的心意,竟比山珍海味还要珍贵。
夜色渐深,山区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可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内却暖意融融。孩子们躺在新的冲锋衣里,手里拿着饭团,听沈亦舟讲山下的故事;老林和小李在仔细检查索道的最后一遍安全;周小雨则在认真整理明天的转运计划,“明天早上六点开始转运,先送孩子们,再送伤员,保证大家都能安全下山。”
张爷爷坐在帐篷里,手里拿着用新相框装裱好的修好的照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明天就能把老婆子的照片送到山下的亲戚家了,她肯定很高兴。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的好心人,让我们在这么难的时候,还能看到希望。” 小芸靠在张爷爷身边,手里紧紧握着母亲的照片,“张爷爷,明天我就能见到妈妈了吗?” 张爷爷慈爱地摸了摸小芸的头:“会的,肯定会的,山下有很多好心人在等你们。”
凌晨一点,周小雨收到了老吴的短信,说新的钢丝绳和卷扬机已经在路上了,明天早上就能到。她放下手机,望着帐篷外的星空,虽然还有些乌云,但已经能看到几颗星星。就像这场救援,虽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有无数人的爱心,总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小陈正对着电脑反复修改索道防护图,他想再完善一点,让索道更安全;老郑则在认真打包新的保温袋,想明天再送一批到山区;刘阿姨则在仔细整理新买的作业本,她想让孩子们到了山下,就能用上新的作业本。
这一夜,山区的星星虽然不多,却格外明亮。因为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份爱心,照亮着救援的道路,也照亮着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明天,又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所有的伤员和孩子,都能安全下山,吃上热乎的饭,用上新的作业本,开启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