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草原,沙尘像黄色的巨浪吞没了晨光。临时搭建的蔬菜大棚在狂风中摇晃,新换的钢架被吹得 “咯吱” 作响,蒙着的塑料膜上积了厚厚的沙尘,连棚内的豌豆苗都看不清轮廓。李伟趴在大棚边缘,用袖子擦着塑料膜上的沙尘,手指被粗糙的膜面磨得发红,却只看到一片灰蒙蒙的绿 —— 昨天刚冒芽的豌豆苗,已经被沙尘埋了半截。
“李老师!棚里的滴灌管堵了!” 方静抱着一卷新的滴灌带跑过来,头发上沾着沙尘,一甩头就落下细土。她身后的阿古拉捧着个破水桶,桶里的水混着沙尘,浑浊得像黄泥汤:“我们想浇苗,可水一倒就变成泥,苗都快被埋死了。” 最小的蒙根蹲在棚角,用冻得发紫的小手扒开沙尘,想救出被埋的豌豆苗,指甲缝里全是泥,指尖还划了道血口子,却没敢吭声。
远处的公路上,老周的货车在沙尘中艰难前行,车灯只能照出两米远。对讲机里传来他嘶哑的声音:“李老师!沙尘太大,货车陷进沙坑了!车上的滴灌带和种子都卸在路边,我得等沙尘小了再送过来!” 话音刚落,一阵更强的风沙袭来,对讲机里只剩下 “沙沙” 的杂音。
李伟摸出卫星电话,信号断断续续。他望着大棚里蔫蔫的豌豆苗,又看了看孩子们扒沙尘的小手,突然红了眼 —— 这是粉丝捐的第一批种子,也是草原上第一次种出的蔬菜,要是死了,孩子们又得回到只能吃牛羊肉、没蔬菜的日子。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沙尘中的大棚。李伟的脸上沾着沙尘,举着相机扫过被埋的豌豆苗:“家人们,草原的沙尘比倒春寒更狠 —— 新苗被埋,滴灌管堵塞,连浇苗的水都混着沙尘。孩子们蹲在棚里扒沙尘,指甲磨破了也不喊疼,就想保住这几棵苗。” 镜头转向蒙根,孩子正把扒出来的豌豆苗小心翼翼地放进破水桶,眼里含着泪:“苗要是死了,就再也吃不到青菜了。”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8000 万,弹幕里的调侃与心疼像潮水般涌来。Id “农机站老郑” 率先弹出,头像里的男人站在拖拉机旁,背景是绿油油的农田:“李老师!堵管找我啊!我这疏通器能通十厘米的管子!再捐 500 米抗堵滴灌带,里面加了滤网,别说沙尘,就是小石子也能挡住!” 他附上一张疏通器的照片,“我在新疆种棉花时,对付这种沙尘堵管,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管用 —— 银勺能试味,我这疏通器能救命!”
“老郑你这话我可不服!”Id “面粉商张哥” 紧跟其后,头像里堆着小山似的青稞粉,“救命得靠饭!我捐 3000 斤青稞粉!做面片汤又暖又顶饿,比老王的酒瓶擀饼还实在!” 他刷了个嘉年华,“再捐 500 袋酵母粉!发面快,孩子们早上吃热面片,晚上还能吃发糕!”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镜头,无奈笑道:“老郑的疏通器确实急需,但银勺也能‘救命’—— 试味时能精准把控盐度,避免孩子吃太咸,加重沙尘天气的口干。” 他举起一把刚挖的沙葱,“今天的邪修菜选沙葱羊肉青稞面片汤,就是因为沙葱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果胶,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沙尘天气孩子容易便秘的问题;羊肉选腿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孩子消化吸收;青稞面片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对抗风沙中的体力消耗。”
李伟蹲下来,把青稞粉倒进粉丝捐的搪瓷盆:“今天教‘沙葱羊肉青稞面片汤’—— 没有擀面杖用酒瓶,没有面板用石板,没有漏勺用纱布,连和面的水都是过滤后的沙尘水,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热乎又润肠的汤。” 他边说边往面粉里加温水,“张哥的青稞粉吸水性强,水要分三次加,每次加完都要揉到面团光滑,这样面片才筋道。”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面团制作:李伟把青稞粉和小麦粉按 7:3 比例混合(“小麦粉是粉丝捐的,加一点能让面片更软,孩子嚼着不费劲”),加半勺盐增加筋度,温水分三次加入,手指呈 “抓揉状” 反复揉搓(“没有和面机,就用手掌根部压揉,每次压 20 下,重复 6 次,直到面团能拉出薄而不断的膜”)。他用酒瓶把面团擀成 1 毫米厚的圆饼,“老王的酒瓶裹层保鲜膜,擀的时候转着圈压,比擀面杖还均匀,边缘不会厚中间薄”,再用菜刀切成 2 厘米宽的面片(“用老郑捐的疏通器当‘尺子’,比着切,大小一致,煮的时候不会有的熟有的生”)。
羊肉处理:沈亦舟把盐冻羊肉切成薄片(“羊肉要逆纹切,这样嚼着不塞牙 —— 这是淮扬菜‘切肉护纤维’的原则,就算是邪修菜,也要保证口感”),加少许生抽、花椒粉腌渍 10 分钟(“花椒粉是牧民送的,能去羊肉腥味,比料酒方便,不用额外找容器装”)。他提醒:“孩子消化弱,肉片别超过 3 毫米厚,煮 3 分钟就能熟,避免煮太久营养流失。”
沙葱处理:李伟把新鲜沙葱切成 1 厘米长的段(“沙葱根部较硬,要切掉 1 厘米,不然影响口感”),用过滤后的沙尘水淘洗两次(“用纱布当漏勺,把沙尘滤掉,沙葱更干净”),“沙葱不用焯水,煮面片时最后放,能保留清香和营养”。
煮汤操作:
炒肉增香:李伟把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放少许羊油(“从羊肉上剔下来的肥油,熬化后炒菜香,比植物油更适合草原的寒冷天气”),油热后放入羊肉片,快速翻炒至肉片变色(“用铁锹当锅铲,铲面宽,能一次性翻匀所有肉片,避免粘锅”),加半碗过滤后的沙尘水(“水要没过肉片 1 厘米,煮出的肉汤更鲜,还能稀释羊油的油腻”)。
煮面片:待肉汤沸腾,把切好的面片逐片放入锅中,用铁锹轻轻推动(“面片下锅后要搅一下,避免粘在一起 —— 这是淮扬菜‘煮面防粘法’,就算用铁锅,也要保证每片面片都散开”),煮 3 分钟后加入沙葱段,再煮 1 分钟(“沙葱煮太久会发黄,1 分钟刚好,又鲜又脆”)。
调味出锅:沈亦舟用银勺舀起少许汤,尝了尝后说:“盐度刚好,再加半勺香油提香 —— 香油是粉丝捐的,几滴就能让汤的香味翻倍。” 他提醒:“孩子喝的汤要清淡,香油别超过 5 滴,避免太腻影响食欲。” 李伟把汤盛进新捐的保温碗里,“这碗汤能保温 2 小时,就算在沙尘里送过去,孩子们喝着还是热的”。
适配环境的小技巧:
沙尘水处理:李伟用纱布叠三层,把浑浊的沙尘水过滤两次,“过滤后的水虽然还有点黄,但没有沙尘,和面、煮汤都能用 —— 草原缺水,每滴水都不能浪费”。
面片保存:没煮的面片撒上青稞粉,叠放在石板上,“石板导热慢,能保持面片干燥,不会粘在一起,就算放 2 小时再煮,口感也不变”。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越来越热闹。Id “农机站老郑” 刷了 15 个火箭:“李老师!我已经派徒弟送疏通器和滴灌带了!再捐 200 个沙尘过滤器!装在大棚进水口,以后再也不怕堵管了!” 他附上一张徒弟出发的照片,“我徒弟在内蒙古跑农机,对付沙尘路,比老魏的铲车还熟练!”
Id “面粉商张哥” 连麦进来,举着一袋青稞粉:“小李你和面的水太多了!青稞粉吸水性强,面软了煮出来会烂!我家面粉我知道,每斤粉加 2 两水刚好!” 沈亦舟笑着回应:“张哥放心,我们已经调整了水量,现在面团的硬度刚好,煮出来的面片筋道不烂。”
Id “卖酒瓶的老王” 也来凑热闹:“张哥你别得意!我的酒瓶不仅能擀饼,还能当‘碗’!洗干净装面片汤,孩子捧着喝,比搪瓷碗还保温!” 他捐了 300 个洗干净的酒瓶,“每个酒瓶都贴了‘小心烫’的标签,比沈大厨的银勺还贴心”。
突然,镜头里传来蒙根的哭声。孩子蹲在大棚边,手里捧着棵被沙尘压断的豌豆苗,眼泪滴在断苗上,混着沙尘变成了泥点:“苗死了…… 再也长不出青菜了……” 阿古拉走过来,把自己的面片汤递过去:“别难过,吃了汤就有力气,我们再种新的苗。” 方静蹲下来,把蒙根搂进怀里,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会有新苗的,叔叔阿姨会帮我们的。”
直播间的催泪弹幕瞬间盖过诙谐。Id “节水设备商李姐” 弹出:“我捐 1000 米智能滴灌带!能自动调节水量,还能过滤沙尘,再也不怕堵管!” 她附上滴灌带的测试视频,“这滴灌带在沙漠里都能用,草原的沙尘根本不算事!”
Id “种子商王哥” 捐了 500 包蔬菜种子:“有番茄、黄瓜、生菜,都是耐沙尘的品种,就算被埋了也能发芽!”
Id “农业技术员小宋” 连麦:“我明天就去草原!教牧民和孩子们种‘沙尘蔬菜’,比如把种子种在 5 厘米深的沟里,上面盖层细沙,能防沙尘埋压!” 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新增捐款突破 400 万了!足够买智能滴灌设备和更多种子,让大棚里种满蔬菜!”
中午十二点,老郑的徒弟终于顶着沙尘赶到。他开着辆改装的越野车,车斗里装着疏通器、滴灌带和沙尘过滤器,身上的工装沾满了沙尘,却笑着说:“李老师!这些设备都是老郑特意挑的抗沙尘款,保准能用!” 技术员小宋也跟着来了,他蹲在大棚边,用小铲子挖了条 5 厘米深的沟,“这样种种子,沙尘只会落在沟外,不会埋住芽”,边说边教孩子们播种,“种子要间距 10 厘米,浇透水,三天就能发芽”。
牧民们也赶过来帮忙。巴图扛着新的钢架,走在最前面:“我们有力气,帮着搭大棚、装滴灌带,让孩子们早点吃到青菜。” 他的妻子抱着刚煮好的奶茶,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喝碗奶茶暖暖身子,沙尘大,别渴着。” 孩子们端着奶茶,蹲在旁边,看着大人们装滴灌带,眼睛里满是期待。
下午两点,第一锅沙葱羊肉青稞面片汤终于煮好了。李伟把汤盛进保温碗,递给蒙根:“快尝尝,沙葱能让肚子舒服,喝了汤我们一起种新苗。” 孩子喝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嘴角沾着沙葱段也顾不上擦:“汤好鲜!肚子暖暖的!” 阿古拉捧着汤,跑向大棚里的技术员:“叔叔,你也喝,谢谢你帮我们种新苗。”
沈亦舟拿着汤碗,补充营养知识:“这碗汤每 100 克含蛋白质 8 克、膳食纤维 2.5 克、维生素 c 15 毫克,既能补充能量,又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沙尘天气的便秘问题。孩子们每天喝一碗,不仅能暖身子,还能减少沙尘对身体的影响。” 他指着刚装好的滴灌带,“有了智能滴灌,以后大棚里的蔬菜能天天喝到干净水,再也不怕沙尘堵管了。”
傍晚时分,沙尘渐渐小了。夕阳透过变薄的沙尘,洒在大棚上,镀上了一层金色。孩子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把新的蔬菜种子种进沟里,蒙根小心翼翼地浇着水,生怕把种子冲跑。阿古拉则帮着装沙尘过滤器,虽然力气小,却做得格外认真。
老周的货车也终于赶到了,他跳下来,身上的沙尘厚得像层铠甲,却举着个大箱子喊:“李老师!王哥捐的种子到了!还有李姐的智能滴灌控制器,能自动开关,不用天天盯着!” 技术员小宋立刻调试控制器,屏幕上显示着 “滴灌时间:每天早 6 点、晚 6 点,每次 30 分钟”,“这样既节约用水,又能保证蔬菜喝饱水”。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定格在 8500 万,留言像暖流般涌来。Id “海外华人社团”:“我们在国外组织了‘大棚募捐’活动,筹了 10 万美元,换成人民币捐给你们,买更多智能设备!”
Id “烘焙师 Lisa”:“我研发了沙葱青稞饼干的配方,已经寄过去了,以后孩子们在大棚里摘完蔬菜,还能吃饼干!”
Id “农业局张科长” 连麦:“我们会给草原的大棚提供长期技术支持,派技术员定期来指导,还会申请农业补贴,让每个牧民都能种上蔬菜!”
李伟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片汤端到镜头前,目光诚挚而坚定:家人们,沙葱的清香、羊肉的醇厚,都在这碗汤里交融。邪修菜坚持用草原原生态食材,只为给孩子们烹制营养健康的餐食。公益事业同样如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哪怕只是你捐出一根滴灌带,我献出一包种子,点滴汇聚,也能在草原上浇灌出一片新绿。
夜色渐深,草原上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大棚里的滴灌带正在缓缓滴水,新种的种子在湿润的土壤里酝酿着生机。孩子们坐在大棚边,喝着热面片汤,讨论着明天能看到多少新芽。方静掏出卫星电话,给教育局打了个电话:“局长,我们的大棚有智能滴灌了,还种了新的蔬菜种子,孩子们很快就能吃到自己种的青菜了。” 电话那头传来局长的笑声,她却笑着哭了:“这里的人都很好,有太多好心人,帮我们把沙漠变成了菜园,帮孩子们实现了吃青菜的愿望。”
阿古拉抱着一碗面片汤,坐在大棚边,对着镜头小声说:“谢谢老郑叔叔的滴灌带,谢谢张哥叔叔的青稞粉,谢谢所有帮我们的人。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种菜,长大了也建大棚,给更多孩子种青菜、做热汤。” 镜头拉近,汤里的沙葱段闪着绿光,在灯光下像撒了把希望的种子。
月光洒在草原上,大棚的影子拉得很长,里面的滴灌带还在滴水,滋润着新种的种子。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已经从解决温饱变成了守护草原的 “绿色希望”—— 有大棚,有蔬菜,有热汤,草原上的孩子,终于能在沙尘过后的晨光里,摘到自己种的青菜,喝上暖乎乎的面片汤,奔向属于他们的、充满绿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