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像融化的黄油,顺着出租屋蒙着水雾的窗台缓缓流淌,在褪色的窗帘上晕开一片暖黄。李伟将昨天剩下的红薯泥仔细装进密封盒,又反复检查了两遍袋口是否拧紧 —— 自从上次直播时打翻调料罐引发弹幕狂欢,他便养成了这个谨慎的习惯。出门前,他对着镜子理了理略显凌乱的刘海,把手机支架往背包侧袋里塞了塞,指尖不经意间触到袋底几包新拆封的泡打粉。
深秋的风裹着菜市场特有的喧闹扑面而来,李伟刚拐进巷口,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王大叔戴着洗得发白的袖套,正踮脚往电子秤上摞青菜,见他走近,立刻把沾着泥土的手在围裙上蹭了蹭:小李,面粉我给你留好了! 说着从菜摊后拖出一袋扎着红绳的面粉,塑料袋在晨光下泛着微微的珠光,五块钱一斤,给你算四块五,昨天的红薯泥我还没尝够呢!
工具箱被老周重重搁在水泥地上,金属碰撞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箱盖上斑驳的红薯泥印子,混着几道新鲜刮痕,倒像是小孩子随手画的抽象画。老周摸出半包烟,抖出两根分给旁边的摊贩,眼角笑出细密的皱纹:你王叔今早五点就去粮库排队了,说要给你留最细的低筋粉。
话音刚落,李伟胸前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弹幕如潮水般涌进直播间。戴着墨镜的菜刀表情包在屏幕上横冲直撞,红色加粗的文字格外醒目: 菜市场砍价没输过!别信他!隔壁粮油店四块一斤还送酵母!快说
大叔你这面粉要是不便宜,我就把红薯泥全给老周吃
更有调皮的观众刷起满屏的红薯泥蛋糕特效,金黄的奶油在虚拟烤箱里不断膨胀。
李伟忍住笑,故意板起脸打量面粉袋:大叔,您这价格...... 还没等他说完,王大叔已经急得直摆手:得得得!四块二!再少我可就赔本赚吆喝了! 围观的摊贩们爆发出一阵哄笑,晨光里飘着新鲜蔬菜的清香,混着若有若无的红薯甜香,把菜市场的烟火气酿得愈发浓稠。
李伟强忍着笑意念出弹幕,喉结随着憋笑上下滚动。老周抄起车间里淘汰的塑料喇叭筒当话筒,扯着嗓子在一旁跟着起哄:对!我还能帮你修面粉袋!上次张师傅那破了洞的化肥袋,就是我用铆钉枪给焊上的! 金属喇叭筒在他手里晃得叮当响,惊得晾衣绳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王大叔被逗得直拍大腿,工装裤膝盖处经年累月的油渍随着动作忽明忽暗。他赶忙掀开电子秤上盖着的旧报纸,不锈钢秤盘还沾着今早磨豆浆的豆渣。服了你们俩
邪修搭档
大叔把面粉袋兜底一倒,哗啦啦的白浪里混进几粒黑麦,四块就四块,下次蛋糕必须分我一大块! 装面粉时,他特意用搪瓷缸多舀了一勺,粗粝的手指在袋口抹出月牙形的粉痕,算我给
蛋糕赞助
回到出租屋,老周熟练地蹲到微波炉前,工具箱在水泥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他从夹层里掏出一张印着英文的硬纸板 —— 那是上次维修进口设备时偷藏的包装箱。昨天垫的纸板有点薄,今天换张厚的,保证转盘转得比你当年拧螺丝还稳! 说着抄起生锈的铁皮剪刀,锋利的刀刃在纸板上划出锯齿状的毛边,细碎的纸屑簌簌落在灶台缝隙里,和上次炸油条溅的油渍黏成一团。李伟赶紧拿起洗得发白的抹布擦拭,破洞的棉布在瓷面上蹭出沙沙的声响。两人一修一擦,配合默契十足,仿佛又回到了工厂里拧螺丝的岁月,连窗外飘进的炒辣椒味,都像极了车间里电焊时迸发的火星子。
直播刚开启,在线人数便飙升至 1500,满屏都是 “等蛋糕”“求步骤” 的弹幕。李伟将红薯泥倒进豁口的搪瓷盆,指尖残留的红薯泥在盆沿划出一道圆润弧线:“家人们,无烤箱蛋糕超简单!红薯泥加面粉、鸡蛋、白糖,搅成糊状,微波炉高火叮五分钟,成本才三块钱,比买蛋糕划算多了!”
刚打入第一个鸡蛋,“校园宿管马大叔” 的连麦申请就跳了出来。画面中,马大叔站在学生宿舍楼道里,手里举着迷你微波炉,周围围满了好奇张望的学生,还有人举着手机拍摄。“小李!我跟你学做蛋糕,给学生当夜宵!” 马大叔的大嗓门震得手机微微晃动,“就是这微波炉太小,一次只能烤一个,学生们都抢着要!”
话还没说完,镜头外突然传来学生的喊声:“马叔!我的蛋糕好了没?我饿了!” 马大叔急忙转身去开微波炉,慌乱间碰倒了面粉袋,白花花的面粉如雪花般簌簌落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哎哟!” 马大叔手忙脚乱地擦拭,学生们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马叔你这是‘面粉下雪’啊!”
弹幕里瞬间刷满 “宿管萌叔”“面粉版雪景”,李伟笑着支招:“马叔下次把面粉放高点!学生要是急,就先给块烤红薯垫垫,咱邪修做菜主打一个灵活!” 马大叔连连点头,还不忘对着镜头喊:“学生们别闹!等蛋糕做好了,每人都有份!”
直播界面刚亮起暖黄色的打光,右下角的在线人数便像被点燃的窜天猴,“噌噌” 往上蹦,转眼突破 1500 大关。密密麻麻的弹幕如涨潮的海水漫过屏幕,“等蛋糕!”“求详细步骤!” 的字样在虚拟空间里翻涌,甚至有几个心急的网友刷起了小火箭特效。
李伟站在略显逼仄的出租屋厨房,案板上横七竖八摆着几个表皮焦黑的烤红薯。这些红薯是他今早特意去早市挑的沙地蜜薯,表皮粗糙布满沟壑,烤炉里翻滚的焦香至今还萦绕在鼻尖。他戴着卡通印花隔热手套,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 一声掰开红薯,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焦糖香气扑面而来,恍惚间竟让这间不足五平米的厨房有了星级餐厅的氛围感。
剥下焦黑的外皮时,李伟特意把动作放慢,橙红软糯的薯肉在日光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连凹陷处凝结的蜜渍都清晰可见。他将红薯泥倒进豁口的搪瓷盆,指尖残留的红薯泥在盆沿划出一道圆润弧线,这道弧线恰好与盆边经年累月磕碰出的缺口形成呼应。李伟对着镜头露出标志性的酒窝,眼睛弯成月牙状:家人们看好了!今天教你们做无烤箱版红薯泥蛋糕,手残党也能闭眼入!
他举起装着低筋面粉的密封袋抖了抖,特意把镜头拉近到袋口,白色粉末像细雪般簌簌落入盆中,在红薯泥表面堆起小小的粉丘。红薯泥打底,加两勺面粉增加蓬松感,再来两个笨鸡蛋提鲜 —— 说着敲开鸡蛋,金黄的蛋液顺着裂缝滑进面糊时,他突然把手机镜头凑近,让观众能听见蛋液坠入面糊的
声,白糖按个人口味放,减肥的姐妹也能用代糖,搅成顺滑的糊状就大功告成!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两秒,用刮刀挑起面糊拉出长长的丝,在镜头前晃了晃,看这个状态,比初恋还丝滑!
他双手稳稳端起泛着岁月痕迹的搪瓷盆,手腕轻轻晃动,琥珀色的面糊如丝绸般在盆内流转,折射出柔和的光泽。随后,他将盛满希望的搪瓷盆缓缓送进贴着 “二手 9 成新” 标签的微波炉,指尖在按键上快速跳跃,设定好高火模式与五分钟的倒计时。“家人们!重点来了!” 他声音里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三块钱的成本,五分钟的等待,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可比蛋糕店动辄几十块的甜品还香,贫民窟女孩们,别犹豫,冲就完事!”
镜头扫过摊后的小微波炉,炉门半开着,里面横七竖八躺着个黑乎乎的物体,表面龟裂出熔岩状的纹路,焦糊味混着红薯甜香在空气中打转。几个戴着鸭舌帽的老顾客踮脚张望,其中穿花衬衫的大叔掏出手机录像:“张大爷,这焦壳能当锅巴卖不?”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着家长衣角直跳:“我要吃会冒烟的蛋糕!”
张大爷举着硅胶刮刀手忙脚乱,围裙上沾着深一块浅一块的红薯泥,老花镜滑到鼻尖:“使不得使不得!” 他转头瞪向蹲在折叠桌旁的李伟,却见年轻人正冲镜头比划 “三二一” 的手势,手机支架上的直播画面里,弹幕如雪花般炸开 ——“张大爷烤出了上古黑魔法蛋糕!”“建议申遗邪修烘焙技术!”
随着搅拌碗里的红薯泥逐渐变得丝滑如绸缎,张大爷扯着嗓子跟围观群众讨价还价:“都别抢!每人限购两个,原价 15,看在街坊份上...” 话没说完,后排穿工装裤的小伙子已经掏出零钱:“我加五块,先给我做!”
直播间里,李伟举着半块烤焦的蛋糕切片当道具,奶油夹心从焦脆外壳里缓缓溢出:“家人们看好了,这就是翻车现场教学!” 他忽然指向微波炉:“瞧见没?没垫油纸的后果!记住三个关键 —— 搅到能画 8 字,叮的时间分三次,最后...” 话音未落,张大爷新调好的面糊已经倒进铺着金黄油纸的模具,在众人屏息注视下,微波炉蓝光再次亮起。
刚指导完张大爷,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退休李老师” 的连麦申请跳了出来。我点下接通键,镜头缓缓展开 —— 李老师端坐在老式书桌前,钨丝灯泡投下暖黄光晕,将她鬓角的银丝染成琥珀色。深褐色的木纹桌上,一本边角卷起的教案平铺着,烫金的 “2018 届高三(2)班” 字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那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教案上,一碗红薯泥面糊微微晃动,细腻的泥糊表面还冒着丝丝热气,几缕甜香似乎都要透过屏幕飘出来。“小李,我用教案当垫子,怕蛋糕汁漏到桌子上。” 李老师说话慢悠悠的,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轻轻抚过教案封面,像是在抚摸心爱的学生。她动作轻柔地翻开教案,泛黄的纸页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一张边角卷起的旧照片滑落出来。
“你看,这是我以前教的学生,现在都当老师了。” 李老师小心翼翼地捏起照片,指尖微微发颤。照片里,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少女们站在紫藤花架下,阳光透过藤蔓洒在他们笑靥如花的脸上,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手里还捧着张奖状。李老师的目光温柔地落在照片上,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回忆,“那时候他们总说我太严厉,现在倒好,一个个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好老师。” 她轻轻叹了口气,又将照片夹回教案,仿佛要把那段珍贵的时光永远珍藏。
李老师小心翼翼地将搅拌好的面糊倒入碗中,刚把碗放进微波炉,只听 “滴答” 一声轻响,金黄的蛋糕汁顺着碗沿的缝隙蜿蜒而下,不偏不倚地滴落在摊开的教案上。那浓郁的色泽在 “三角函数公式” 旁晕染开来,宛如一幅意外的抽象画。“哎哟!” 李老师惊呼一声,慌忙抽来纸巾擦拭,可越擦越糟,原本工整的 “sin” 被晕染的糖浆糊成了 “s 甜”,倒像是给严谨的数学符号添上了一抹俏皮的甜意。
弹幕区像刚出炉的蛋糕般蓬松着暖意:“连教案都蹭到甜蜜暴击!”“这可比三角函数更让人上头!” 李伟指尖绕着搅拌器,眼角笑出褶子:“这叫‘美食批注法’,等下次翻开教案,字里行间都是焦糖香!” 李老师抖了抖沾着红薯碎屑的教案,打趣道:“以后开厨艺课,这教案就是现成的‘防滑垫’!”
终于,李伟将搅拌得绵密顺滑的红薯泥蛋糕胚小心翼翼地推进微波炉,转动旋钮设定时间。老周佝偻着背凑在旁边,鼻尖几乎要贴上微波炉的玻璃门,眼神里满是期待,像个等着吃糖的孩子,布满老茧的手里还捏着一块昨天剩下的红薯:“小李,这次蛋糕能比红薯甜不?” 他吞咽口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宿舍里格外清晰。
李伟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沾着面粉的手指在老周深蓝色的工装肩头留下浅浅的印记:“保准甜!等会儿你先尝第一口!” 说话间,他不忘对着手机镜头眨眨眼,示意观众耐心等待。
“叮 ——” 清脆的提示音划破空气。微波炉门刚打开一条缝,浓郁的红薯甜香便裹挟着温热的水汽汹涌而出,混着黄油与鸡蛋的香气,在狭小的宿舍里氤氲开来。李伟戴着隔热手套将蛋糕取出,金黄的蛋糕体蓬松得像朵云朵,边缘泛着诱人的焦糖色,表面还微微裂开细密的纹路,像是在诉说着内里的绵软。
“家人们看!” 李伟用不锈钢勺子轻轻一挖,蛋糕立刻回弹出漂亮的弧度,“这蛋糕没烤箱也能做,不塌不糊,比蛋糕店的还软!” 他特意把沾着蛋糕的勺子凑近镜头,细腻的组织里还能看见星星点点的红薯颗粒,“关键是零失败,宿舍党、租房党都能轻松复刻!”
弹幕瞬间被红色的 “馋哭了” 刷屏,夹杂着 “已下单面粉” 的兴奋留言,还有人连发三个流泪猫猫头表情包,甚至有人开玩笑发 “求寄试吃,地址私你”。老周踮着脚扒在李伟肩头,喉结不住地上下滚动,俨然忘记了自己手里攥着的那块冷红薯。
这时,李伟忽然想起打赏的事,有些腼腆地挠了挠头。镜头缓缓扫过桌上沾满面粉的旧袋子、老周随手搁着的工具箱,还有粉丝们发来的 “作业” 照片 —— 马叔的蛋糕被学生们团团围住抢着吃,张大爷的早点摊前排起了蜿蜒的长队,最逗的是李老师晒出的教案,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星星点点的甜蜜印记。
“家人们,这段时间承蒙大家支持!咱邪修做菜,主打的就是用最接地气的材料,做出最勾魂的味道。手头宽裕的朋友,顺手捎点平价调料就是捧场;不方便的,动动手指点个爱心、留条评论,这份心意我都牢牢记着!以后保证天天解锁新吃法,绝不藏私!”
话音未落,打赏提示音便如鞭炮般炸响:
“菜市场砍价没输过” 豪气打赏 25 元:“阿姨今天怒囤 10 斤面粉!下次砍价还叫上我!蛋糕出炉记得 @我!”
“校园宿管马大叔” 打赏 20 元:“孩子们把蛋糕抢疯了!快教教红薯泥丸子,给他们当课间小零食!”
“早点摊张大爷” 打赏 15 元:“今天靠蛋糕卖了 50 个!兄弟快支个新品招,明儿接着卖!”
“退休李老师” 打赏 10 元:“教案沾了甜,日子也跟着喜气!小李老师,谢谢你!”
弹幕里 “已点赞”“已收藏” 的消息刷屏滚动,学生党小吴还特意发来私信:“虽然没钱打赏,但我一口气点了 100 个赞!用饭盒烤的蛋糕有点塌腰,不过香迷糊了!” 看着满屏的温暖,李伟眼眶微微发烫:“谢谢大家!‘邪修厨房’能这么热闹,全是你们撑起来的!下次教红薯泥丸子,包教包会!”
直播尾声,老周大大咧咧抓起一块蛋糕,狼吞虎咽起来,蛋糕屑沾在灰白的胡茬上也浑然不觉。他含糊不清地竖起大拇指:“比我老伴蒸的馒头还甜!以后你教做菜,我这修家电的手艺随叫随到!” 李伟笑着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琢磨新菜谱 —— 红薯泥搓成丸子,裹上面包糠,往微波炉里一叮,保准外酥里糯。
深夜刷手机时,# 邪修红薯泥蛋糕 #的话题已经冲上热搜。粉丝们的创意 “作业” 让人忍俊不禁:有人把蛋糕夹进馒头做成 “邪修汉堡”,有人用蛋糕胚搭出精致的 “迷你甜品杯”,还有全家总动员的温馨合影。他逐条认真回复 “下次教丸子”,指尖划过屏幕,忽然觉得这台老掉牙的微波炉、这袋普通的面粉,还有这群可爱的粉丝,就是失业后最珍贵的宝藏。
月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微波炉外壳上。李伟伸手轻抚还带着余温的机器,掏出手机敲下明天的直播标题:“明日教‘微波炉红薯泥丸子’!裹面包糠一叮就脆,材料家家都有!家人们点赞蹲守,每条评论都是支持!”
私信瞬间热闹起来:
“校园宿管马大叔”:“明天带学生做丸子!当课间惊喜!”
“早点摊张大爷”:“这丸子能当早点卖不?教程先给我留一份!”
“退休李老师”:“我要做给老邻居尝尝,让他们也见识见识邪修美食!”
看着满屏的期待,李伟嘴角不自觉上扬。原来失业后的日子,也能像这红薯泥蛋糕般甜蜜 —— 无需昂贵食材,不必繁琐工序,只要怀揣热爱,有人分享,就能在平凡日子里烹出最温暖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