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迷雾重重:监控下的猫鼠游戏
夜幕再次降临坊城,市公安局大楼的灯光在秋夜中格外醒目。专案组指挥室内,烟雾缭绕,各种电子设备发出的光芒映照在办案人员疲惫但专注的脸上。
林远站在巨大的监控显示屏前,双眼紧盯着画面中那辆白色金杯面包车的行驶轨迹。图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仿佛在玩一场猫鼠游戏。
“停!”林远突然举手,“倒回去三秒,左上角那个路口。”
技术人员迅速操作,画面回退。在城东区一个十字路口的监控中,那辆白色面包车在红灯前缓缓停下,驾驶员的身影在夜色和雨幕中显得模糊不清。
“能再清晰些吗?”林远身体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李斌摇摇头:“已经是最大增强倍数了。雨天夜间成像质量本来就差,再加上对方有意避开正面监控...”
画面中,驾驶员戴着鸭舌帽和口罩,只能隐约看到一副眼镜框架的轮廓。就在红灯转绿前的瞬间,他似乎抬手调整了一下眼镜,这个细微的动作被监控捕捉下来。
“眼镜!”林远敏锐地注意到这个细节,“与现场发现的眼镜碎片和保安描述的特征相符。图侦组立即分析这个动作,看看能不能获取更多信息。”
命令下达后,林远转向另一组技术人员:“车辆轨迹追踪得怎么样了?”
年轻警官小陈调出坊城市交通地图,上面已经标注出面包车的行驶路线:“从博物馆出来后,车辆沿健康街向东行驶,然后在文化路口右转,进入老城区。这里的监控覆盖相对薄弱,我们在三个路口之后失去了它的踪迹。”
林远眉头紧锁:“消失区域有多大?”
“大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主要是待拆迁的城中村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区域。那里道路错综复杂,监控摄像头数量有限,且很多已经损坏。”小陈指着地图上的红色标记区域,“我们正在调取该区域所有商户和单位的私人监控,但需要时间。”
就在这时,小王急匆匆走进指挥室:“林局,交警支队传来消息,他们在城东出口的卡点发现了一辆符合特征的金杯面包车,但车牌不同,是鲁G-cx328。”
“什么时候?”林远立即追问。
“大约半小时前。车辆已被拦截,正在进行检查。”
林远抓起外套:“通知技侦支队,立即派人前往现场取证。我亲自过去看看。”
...
城东出城卡点,警灯闪烁。一辆白色金杯面包车被引导到路边,两名交警正在对驾驶员进行询问。
林远的车很快到达现场。他快步走向被拦截的车辆,仔细观察:车型相符,右侧尾灯有破损,车顶有行李架——所有特征都与监控中的嫌疑车辆吻合。
“什么情况?”林远问现场交警负责人。
“车牌与协查通报不符,但车型和特征完全一致。驾驶员声称是做小商品批发的,刚从批发市场进货出来。”交警汇报说,“车内确实装有一些文具和小商品,没有发现文物类物品。”
林远走近驾驶员,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看起来紧张但不慌乱。
“警官,我真的就是做点小本生意,合法经营。”驾驶员主动出示行驶证、驾驶证和进货单,“这车是我三年前买的二手车,一直正常使用。”
林远仔细检查证件,看起来没有问题。他绕着车辆走了一圈,突然蹲下身观察轮胎。
“你这车最近换过轮胎?”林远发现四个轮胎品牌不一,且磨损程度不同。
驾驶员愣了一下:“啊,是...前阵子右前胎爆了,就换了一个。其他轮胎也用了挺久了。”
林远示意技侦人员上前仔细检查车辆。经过初步勘查,车内没有发现与博物馆盗窃案相关的痕迹,后备箱中的货物也确实是小商品批发。
“可能是巧合?”小王低声问林远。
林远没有立即回答,他再次审视这辆车和驾驶员。直觉告诉他,事情没那么简单。
“你这辆车最近有没有借给别人使用?”林远突然问。
驾驶员思考片刻:“没有啊...哦等等,大概十天前,我小舅子说要用车拉点东西,借用了半天。这应该没问题吧?”
林远眼神一凝:“你小舅子叫什么?做什么的?什么时候具体借的车?”
一连串问题让驾驶员有些慌乱:“他叫赵凯达,在物流公司上班。具体时间是...我想想,应该是上周二下午借的,晚上就还回来了。”
林远立即命令:“联系这个赵凯达,请他到局里协助调查。同时把这辆车彻底勘查一遍,不放过任何细节。”
...
回到市局指挥室,已是晚上十点多。对那辆金杯面包车的彻底勘查没有发现直接证据,但技侦人员在车厢角落发现了几根不同颜色的纤维,与博物馆现场发现的某种纤维相似,已送交化验。
另一方面,对城中村区域的排查有了重要发现。一组侦查员在一家小超市的私人监控中,发现了那辆白色面包车的踪迹。
“林局,快来看!”李兴奋地喊道,“我们在城中村一家小超市的监控中,捕捉到了嫌疑车辆的画面!”
林远立即走到监控屏幕前。画面中,那辆白色金杯面包车缓缓驶过超市门口,然后拐进了一条小巷。由于角度问题,只能看到车辆侧面,但能清晰辨认出右侧尾灯的破损特征。
“时间点是案发当天凌晨一点十七分,比在博物馆附近出现的时间晚了两小时。”李斌指着时间戳说,“这说明案发后,车辆没有立即离开城区,而是先藏匿在了这片区域。”
林远精神一振:“能追踪到它去了哪里吗?”
“正在排查相邻街区的其他监控。但那边很多是待拆迁区域,监控覆盖率很低。”
就在这时,技术部门又传来一个消息:通过对全市交通监控系统的深度分析,他们发现那辆面包车使用的套牌“鲁G-bx135”曾在一个月前出现在青岛地区。
“青岛?”林远若有所思,“立即联系青岛警方,请求协查这个车牌在当地的活动情况。”
命令下达后,林远再次审视城市地图,目光落在那个城中村区域:“假设他们是专业犯罪团伙,得手后不会立即冒险出城,而是会先找个地方藏匿,观察风声...”
他立即调整部署:“集中力量排查那片城中村区域,特别是闲置仓库、待拆迁房屋和短期租赁场所。走访所有居民和商户,寻找任何可疑迹象。”
...
深夜十一点,排查组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城中村边缘的一个汽车修理厂监控中,再次发现了那辆白色面包车!
“修理厂老板说,案发前一天,这辆车曾来换过轮胎。”侦查员通过无线电汇报,“据描述,驾驶员戴眼镜,说话文质彬彬,与我们的模拟画像相似。”
林远立即问:“换的是哪个轮胎?”
“右前胎。老板还说,那人支付的是现金,没有留下任何个人信息。”
这与之前被拦截的那辆面包车的情况吻合——右前胎是新换的。
“看来犯罪分子使用了李代桃僵的计策。”林远分析道,“他们先借用或租用一辆相同型号、特征相似的车,更换部分零件使之更加相似,然后使用套牌进行作案。得手后,再换回原车牌,或者使用其他套牌。”
高茂成赞同这个判断:“很专业的手法。这意味着我们追踪的那辆车可能根本不是作案车辆,或者至少不是一直使用同一个车牌。”
案件变得更加复杂了。林远感到一阵头痛,他揉了揉太阳穴,强迫自己保持清醒。
“通知各卡点,调整排查策略,不只关注车牌号,更要关注车辆特征和驾驶员特征。”林远下达指令,“特别是右侧尾灯破损和有行李架的白包金杯车,无论什么车牌,都要严格检查。”
此时,技术部门对监控视频的分析有了新进展:通过增强处理,他们从那个调整眼镜的动作中,捕捉到了一帧相对清晰的图像——驾驶员右手腕上似乎有一块特征鲜明的手表。
“放大处理!”林远命令道。
经过技术处理,手表的基本特征显现出来:金属表带,黑色表盘,有一个特殊的圆形复杂功能盘。
“这可能是欧米茄超霸系列专业月球表,或者是类似款式。”一位对手表有研究的警员辨认道,“这种表价值不菲,不是普通司机能够消费得起的。”
林远眼睛一亮:“好!这是一个重要特征。立即将这一特征加入排查条件中。”
就在此时,青岛警方回传了信息:套牌“鲁G-bx135”曾于一个月前在青岛多个地方出现,特别是在古玩市场和文化街区附近。当地警方已展开相关调查。
所有线索似乎都在指向一个方向:这是一个跨地区作案的职业犯罪团伙,主犯有文物相关知识,经济条件较好,注重生活品质。
林远站在监控大屏前,看着画面中那个模糊但特征逐渐清晰的身影,仿佛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进行隔空较量。
“你很聪明,很专业。”林远轻声自语,“但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完美犯罪都会留下破绽。我一定会找到你的破绽。”
夜已深,但坊城市公安局的灯光依然通明。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没有人敢有丝毫松懈。林远知道,每一分钟的流逝,都可能意味着文物被转移得更远,破案的难度更大。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技侦支队的号码:“dNA化验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
“最快明天早上八点。”
“好,结果一出来立即通知我。”林远挂断电话,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在这场监控与反监控的迷局中,他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真相,但前方的道路依然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