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爱心饺子日的感动
周日清晨,文化馆后院比往常更加热闹。几张长桌拼成一个临时工作台,上面堆满了面粉、蔬菜和肉馅。十几位系着围裙的妇女正忙碌地包着饺子,有说有笑,场面温馨而有序。
秀芹来啦!快洗手来帮忙。董老师热情地招呼着,她今天穿了件红色针织衫,显得格外精神。周围几个妇女也都友好地向秀芹点头微笑,那种融洽的氛围让她瞬间感受到了归属感。
王秀芹挽起袖子加入其中,今天是什么特别日子吗?
每月一次的爱心饺子日董老师边熟练地捏着饺子边说,包好了给社区的孤寡老人送去。刘老师说,孝亲敬老是最基本的善行。
秀芹心里暖融融的。她注意到现场还有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志愿者,正认真地跟着学习包饺子。其中一个女孩手法生疏但态度认真,秀芹忍不住上前指导了她几下。
那是我女儿小雯,旁边一位大姐自豪地说,以前周末就知道玩手机,自从跟着刘老师参加了几次活动,变得懂事多了,还主动要来帮忙。
是啊,我儿子也是。另一位妇女接话,参加了善德社的课后辅导班后,成绩提高了不说,还懂得帮我做家务了。刘老师说这是重德启慧的效果。
秀芹想起自己儿子的变化,不禁点头赞同。小军最近确实变得乖巧许多,不再沉迷手机游戏,甚至主动帮忙做家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老王站在院子角落,略显拘谨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本来不愿意来,但秀芹硬是把他拉来了。董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 newer,端着一盘刚煮好的饺子走过来。
王大哥吧?秀芹姐常提起您。董老师热情地说,尝尝我们包的饺子,白菜猪肉馅的,都是新鲜食材。
老王不好意思推辞,接过饺子尝了一个,不禁点头:味道真好。
这都是大家的心意,董老师笑着说,待会我们要分组给孤寡老人送去,王大哥要是没事,能不能帮帮忙?有些老人家需要修修水电什么的,我们女同志搞不定。
老王犹豫了一下,看到秀芹期待的眼神,终于点头:行,我懂点电工活。
中午时分,饺子煮熟分装完毕。刘文秀将志愿者分成几个小组,分配送饺子的路线。秀芹和老王分在一组,负责送城西的五户人家。
第一家是独居的赵大娘。开门时,她激动得眼眶湿润:又是善德社的好心人啊!每月都惦记着我这老婆子。大娘拉着秀芹的手说了好多话,说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善德社的志愿者比亲人还亲。
第二家的孙大爷腿脚不便,老王还主动帮他修理了漏水的厨房水龙头。老人拉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放:现在像你们这样的好心人不多了...上次刘老师还亲自来看我,带了好多东西,说我这样的老革命应该受到尊重。
一连走了五家,每家都有不同的困难,但都对善德社充满感激。老王默默观察着,发现这些老人家里几乎都挂着那个红色的护身符,有的还供着无生老母的小像,但当时他并没有多想。
送完最后一家已是下午三点。走在回家的路上,老王忽然说:今天感觉...挺实在的。
秀芹惊喜地看向丈夫:你现在理解了?
老王沉吟道:至少他们真是在做好事,不只是嘴上说说。但他心里仍有疑虑,那些老人对刘文秀的崇拜似乎超出了对一般志愿者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与此同时,在文化馆内,刘文秀正在听取各组的汇报。当董老师说到老王会电工时,刘文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很好,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需要的。下次活动可以请他来讲讲家庭用电安全,进一步加深参与感。
后院角落里,两个年轻志愿者正在清洗厨具。其中一个低声说:你觉得刘老师真的能通灵吗?上次他说我母亲在那边很好,说的那些细节太准了...
另一个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刘老师说不让讨论这些。心诚则灵,记得吗?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陆续离开。秀芹和老王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人各怀心事。秀芹想着下次要多捐些钱,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老王则决定暗中观察这个组织,他总觉得那份过度的热情背后藏着什么。
那天晚上,老王无意中听到儿子小军在房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念什么口诀。他推门进去,小军慌忙藏起什么东西,说是善德社教的静心咒,能帮助学习。
爸,刘老师说好孩子都要念这个,能长智慧。小军天真地说。
老王心中警铃大作,但看着儿子最近确实进步的成绩,又压下了疑虑。也许真的是自己多心了,他这样告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