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数字迷宫
坊城市立医院的特殊病房外,林远透过玻璃窗看着沉睡中的陈璐。医生说她除了脱水和轻微脑震荡外无大碍,但坚持要观察24小时。走廊的荧光灯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冷色调的光影,让她看起来像一尊易碎的瓷器。
林远的手机再次震动,又是那个未知号码:第二课:系统会反抗观察者。停止调查,她就能活。
他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这不是普通的威胁,而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经纬会确实如张素成所说,擅长人类行为控制。
林队。刘明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个证物袋,技术科分析了绑陈法医的绳子,上面有微量海藻酸盐和磷酸钙成分。
医用固定材料?
更特殊。刘明压低声音,是牙科用的印模材料。我们查了张凯莉的背景,她大学时辅修过牙科技术。
线索开始吻合。林远立刻下令全面监控张凯莉的住所、车辆和社交圈,同时派人去司法局调取她的工作记录。
还有一件事。刘明犹豫了一下,陈法医被绑架期间,她的电脑被远程登录过。对方似乎拷贝了一些法医档案。
林远眼神一凛:哪些档案?
主要是...苏梅婷和张学安案的详细尸检报告。
这绝非巧合。林远回到警局,重新审视所有案件材料。经纬会不惜暴露张凯莉也要获取这些报告,说明尸检中一定有他们不想被发现的秘密。
凌晨三点,当警局只剩下值班人员时,林远仍在办公室梳理线索。桌上摊着三起案件的尸检照片——苏梅婷、张学安、李为民。他反复对比那些被刻在皮肤上的数字:39.9042。
突然,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三具尸体上,数字的刻痕角度和深度几乎完全一致,像是同一个人所为。但案件时间跨度长达数月,凶手怎么可能保持完全一致的手法?
除非...
林远猛地站起来,冲向法医办公室。夜间值班的助理法医被他吓了一跳。
我需要重新检查这三具尸体的刻痕样本。林远出示手续,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比对。
电子显微镜下,真相浮出水面——那些看似手工刻划的数字,实际上是某种精密仪器的产物。每个笔画的边缘都有微小的锯齿状痕迹,像是激光或高精度机械雕刻。
这不是手工刻的。助理法医惊讶地说,是专业设备,可能医疗或工业用的。
林远立刻想到了张凯莉的牙科背景——牙科诊所里有各种精密切割和雕刻设备。
第二天一早,他带队突袭了张凯莉登记住址的公寓,但早已人去楼空。邻居说她已经两周没回来了。然而在卧室衣柜后,警方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工作间,里面摆着一台小型激光雕刻机和几瓶医用麻醉剂。
找到这个。技术员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黑皮笔记本。
林远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十个名字和日期,每个名字旁都标注着数字组合。苏梅婷、张学安、李为民的名字赫然在列,数字正是39.9042。而最新的一页上,写着,后面跟着的数字却是35.6769。
这是什么意思?刘明凑过来看。
等级标记。林远声音发紧,在经纬会内部,数字代表成员地位。39是高层,35可能是...
下一个目标级别。陈璐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穿着病号服,脸色仍然苍白,但眼神坚定。
你应该在医院休息!林远快步走过去。
没时间了。陈璐打开手机,展示一条刚刚收到的短信:第三课:变量已失控。35.6769进入清除程序。发送时间是二十分钟前。
他们把你列入了清除名单。林远感到一阵寒意,从现在起,你24小时由特警保护。
陈璐摇头:没用。经纬会的渗透比我们想象的深。看这个——她调出另一张照片,是司法局内部通讯录的截图,马义远副局长分管法医鉴定中心,他有权限接触所有尸检报告。
所以他发现你们在调查数字刻痕?
不仅如此。陈璐指向照片角落的一个名字,看这个法务联络人——张凯莉。她负责司法局和警方的档案对接,我们查什么,她一清二楚。
案件突然明朗起来。张凯莉作为内部眼线,监视调查进度;马义远则提供高层保护。而那个所谓的经纬会,很可能是一个盘踞在司法系统的犯罪集团,用数字密码和心理学手段控制成员,清除威胁。
需要逮捕马义远。林远拿起电话。
证据呢?陈璐按住他的手,我们只有推测和一张模糊的旧照片。他是副局长,没有确凿证据根本动不了他。
林远沉默片刻,突然想起什么:张素成说苏梅婷在反向研究经纬会。如果她留下了什么证据...
她的个人物品!陈璐眼睛一亮,案发后应该都作为证物封存了。
证物室里,苏梅婷的私人物品整齐地装在纸箱中:衣服、首饰、几本书和一个加密的U盘。技术科破解后,里面是一份名为数字控制的文档。
文档详细记录了苏梅婷的发现——经纬会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小组,后来演变为秘密社团。他们相信通过特定数字组合和心理学技巧,可以编程人类潜意识,使其在特定条件下执行预设行为。
39.9042是核心触发代码。陈璐读着屏幕,通过刻印、视觉重复或听觉暗示植入对象潜意识,配合其他条件刺激,可以诱发预设反应——包括自杀。
林远想起那些死者:苏梅婷被儿子杀害,但儿子随后自杀;张学安被自杀前刻上了数字;李为民跳楼前写下同样的代码...
这是一种高级心理操控。陈璐声音颤抖,他们训练成员成为执行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清除任务,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为组织工作。
陆英明...林远突然明白了,他不是单纯为母亲报仇,而是被编程的执行者!张素成可能也是,所以他能在监狱里依然传递信息。
正说着,林远的手机响起。是看守所打来的——张素成在放风时突然袭击狱警,现在被单独监禁,但一直重复念叨着35.6769清除。
代码被激活了。陈璐脸色煞白,他们在用张素成对付我们!
林远立刻下令将张素成转移到高度隔离监区,同时申请对马义远的监控令。但手续需要时间,而时间可能正是他们最缺的东西。
回到办公室,林远发现桌上多了一个信封,没有邮戳,显然是有人直接送来的。里面是一张照片——马义远和张凯莉在某个餐厅交谈,日期是昨天。照片背面写着:真相在39.9042,119.5960。
这是...陈璐拿起照片,他们不怕我们找到?
或者是故意引导。林远调出地图,输入这组坐标,指向渤海湾的一个具体位置...离岸约3海里的海面?
不,等等。陈璐放大图像,这里有个废弃的海洋观测站,九十年代建的,叫39号站
情报显示,这座观测站建于1992年,2005年废弃,曾是海洋气象数据收集点。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资金来自一个名为数字海洋的私人基金会——创始人正是当年经纬会的发起人之一。
这是他们的老巢。林远站起身,准备突击队,海警支援。
出发前,陈璐坚持同行:我是35.6769,他们想要的是我。只有我能结束这一切。
海警快艇划破夜色,向黑暗中的观测站驶去。那是一座三层钢结构建筑,矗立在孤零零的海上平台上,部分结构已经锈蚀。但顶层的窗户里,隐约透出灯光。
有人。林远通过夜视望远镜观察,至少两个热源信号。
突击队悄无声息地登上平台。入口处的锁是新换的,内部走廊有近期打扫的痕迹。林远带队逐层搜索,在顶层控制室门前停住了——里面传来对话声。
...变量必须清除。一个男声说,听起来像马义远,35.6769已经知道太多了。
程序已经启动。女声回应,无疑是张凯莉,通过张素成反向植入的信息足够引导他了。
林远踹开门,突击队一拥而入。马义远和张凯莉站在控制台前,竟毫无惊慌之色,仿佛早预料到这一刻。
林队长,陈法医。马义远微笑,欢迎来到真正的39.9042。
控制室里摆满了电子设备,墙上贴满了照片和图表——全是警方调查过程的详细记录,包括林远和陈璐的日常活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个大屏幕上分格显示着多个实时监控画面:警局办公室、陈璐的公寓、甚至林远的家。
你们一直在监视我们?林远举枪对准两人。
观察是控制的前提。张凯莉平静地说,就像观察量子会改变量子状态一样,观察人类行为也会改变其选择。
陈璐注意到控制台上一个闪烁的设备:那是EEG脑电图仪?你们在远程监控谁的脑电波?
马义远笑了:张素成的。通过监狱医务室的,我们在他脑中植入了微型传感器。他的每一次攻击行为,都是我们编程的结果。
疯子!林远上前一步,你们为了什么?就为了一个扭曲的实验?
为了进化。马义远眼神狂热,想象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在预设程序中完美运转,没有犯罪,没有冲突...我们只是加速这个过程。
通过谋杀?
通过必要牺牲。张凯莉纠正道,苏梅婷发现了我们的植入技术,张学安破译了数字密码,李为民发现了药物控制...他们都是变量污染,必须清除。
林远示意突击队逮捕两人,但马义远突然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整个观测站响起刺耳的警报声,红色警示灯开始闪烁。
自毁程序启动。马义远露出疯狂的笑容,真正的39.9042永远不会被破解。
张凯莉则冲向控制台另一侧,从抽屉里掏出手枪。林远果断开枪,击中她的肩膀。马义远趁机扑向陈璐,却被赶来的特警制服。
撤!全体撤离!林远拉着陈璐向外跑。
众人刚登上快艇,观测站就传来一连串爆炸声。烈焰吞没了这座海上堡垒,将经纬会的秘密暂时埋葬在波涛之下。
回程的船上,陈璐望着燃烧的火光,轻声问:就这样结束了吗?
林远摇头,递给她从控制室抢出的一个硬盘:只要这个还在,我们就能还原他们的全部实验数据。经纬会的网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海风吹拂中,硬盘标签上的数字隐约可见:39.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