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启将监察的责任甩给皇帝,是为了给这个没有安全感怕被架空的皇帝拥有掌舵的权力。
姒权肯定很乐意对粮食局拥有监督权,而且将此权利交由皇帝也让百官无话可说。
户部尚书海正上前朝着姒启拱手道:“王爷此策虽妙,但是在一开始执行的时候势必会遭遇极大的阻碍。”
“农业职业化让农民拥有了稳定的保障,透明的税收也保证了农业生产成果,倘若部分地区遭遇天灾,农民也不过是降低收入,没有收入意味着没有税收。土地也不像以前那般遇见天灾还要卖地凑公粮以至于成流民。”
“如此农民就有更多生存的空间,此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对抗土地兼并。
“不过正因为此,势必会动豪族的蛋糕,地方衙门和士族阶级他们不傻,肯定会联合起来对付中央朝廷的政策,他们一旦不配合政令,后续政策如何实施?”
户部尚书海正的一番言论国策惊醒了大多数人,确实自古以来地方稳定靠的是地方衙门和豪族,士族拥有权力和豪族拥有财富,他们联合起来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封建社会,他们支持你当皇帝,你才能当皇帝,倘若他们不支持你,联合起来造反也足够你喝一壶。
就算不造反,面对中央朝廷不利于他们的政令,他们也可以选择阳奉阴违。如此政令不通,强龙难斗地头蛇,根本无法实施。
姒启朝着清瘦的海正微微颔首肯定了他的问题,随即朝其拱手释道:“如今白虎入侵,天下大乱,匪盗四起。朝廷力挺工业,强兵富民,收复失地,帝国在混沌中重新分配土地,朝廷之影响力民心所归!”
“不能因为豪族反对而止步不前?当然不排除大部分的地方的豪族士绅从中作梗,但是……我们会给他们机会吗?”
姒启顿了顿身子继续说:“士绅阶级有权,豪族阶级有钱。”
“两者互为利齿犬牙,倘若我们制约士绅阶级的权,那豪族的钱在国家面前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海正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继续追问:“如何制约地方衙门的权?”
姒启继续说:“现在咱们一个县衙的运作模式是什么?是朝廷给县令一人发饷,然后县令自行招募幕僚和衙役。”
“如此县令一人便在基层独掌军政大权,而且县令的饷银一般难以维持衙门的运转,因此他们会讨好当地的豪族门阀以此大开方便之门获利。”
“县衙中的衙役和幕僚都是由县令任命发响的,他们的权利来源于县令,因此他们的工作只需要向县令一人负责。”
“倘若是个好县令,那百姓有福,倘若是个孬货贪官,那百姓遭殃。如此模式体制下,中央集权只能集于士大夫和门阀豪族,就算中央朝廷出再多的好政策也难以福泽平民百姓手中。”
六部尚书皆连连点头,他们大多都是这样过来的,基本上能到六部工作的人,大多数也当过一城之主,自然明白做好一城之主的核心在于讨好门阀士族,否则他们的衙门连发工资都够呛。
谭思国拱手道:“那王爷有何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士绅阶级的影响力呢?使他们不会联合抗令?”
姒启接着说:“那就是要全面开展方才我所说的公务员体制了。”
“之前我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公务员制度才是促成以上所有策略的最核心。”
一听到姒启说到公务员制度,谭思国想起前者的取消科举,他隐隐感觉不安,但是依旧硬着头皮询问:“敢问殿下,这公务员制度和取消科举有什么关联?难不成取消科举就能削减士绅阶级的影响力?这不太可能,难不成退回举孝廉?这岂不是江水倒流,开历史倒车吗?”
说到此处,众臣皆面面相觑,眉头紧锁。
他们不认同取消科举,毕竟这是普通寒门子弟唯一上升的通道,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入士,得以蒙荫。
因此他们是极力推崇科举的,倘若姒启取消科举,那朝廷以后还怎么怎么选拔任命官员?
姒启摇摇头说:“取消科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打破上升渠道的垄断,如今的科举并不纯粹,能读得起书的人还是少数,能够参考科举的人大部分还是士绅阶级。”
“倘若整个国家都让士绅阶级统治,朝廷的政策会更倾向于剥削底层百姓,无论国家出再好的政策,也能以福及底层百姓。”
“二是我建议让如今所有的知识分子效仿商君,先到基层历练上山下乡,了解民间疾苦,再回来谈治国,如此方可成大器也。”
“而且也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工业学院的扩招和乡村扫盲运动的发展,让更多的底层百姓拥有入士的机会。”
“如此五年或十年后再开办公务员国考,那么底层百姓便真正拥有和士绅子弟一较高下的平等机会……”
众人听闻姒启的策略,也纷纷交头接耳。
特别是提到取消高考后立刻普及扫盲教育,让普通人也能读得起书,让士绅子弟上山下乡体验底层百姓的生活这种言论,在士绅子弟耳中犹如惊雷。
他们自视高人一等,怎么可能上山下乡。
说到此处,一直没时间爆发的礼部孔宗愿果然爆发了。
他走上前冷哼一声,言辞犀利的讥讽道:“哼哼!老朽认为青州王此言差矣,先皇曾说与士大夫和修仙者共治天下,读书人上山下乡深入基层不过是浪费年华岁月!”
“如此思量不过是白费功夫,我等读书人怎能与此凡夫俗子一同共事,这是对吾等读圣贤书之人的亵渎。”
“岂不闻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只要深耕经史子集,就算愚钝之人也能半部论语治天下,尔等悖论不值一驳!”
此言一出,大殿上孔宗愿的徒子徒孙借机神色愤慨,他们都是士绅子弟,肯定愿意与孔宗愿同仇敌忾。
他们自诩读书人,可不愿意上山下乡与百姓同苦。
更不愿意给那些平民子弟成长的时间,与他们争夺仕途,姒启此举是动了他们的蛋糕,所以他们立刻当面引经据典进行极力反对的。
姒启见捅了士绅子弟的马蜂窝,也不恼怒,反而思虑当初教员的思路的伟大正确……
想当初新华夏刚刚成立,倘若马上恢复高考,那么如文盲的底层百姓肯定没有机会入仕。
那么未来官场上必定依旧还是士绅子弟的天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想肯定名存实亡。
所以教员才停止了高考,让这些走在前面的知青去上山下乡,然后进行扫盲教育,给普通百姓在未来能有和这些士绅子弟共同对弈的机会。
所以姒启认为引导青龙国走上那条红色的道路,那么取消科举也是必须的。
而且如今的青龙国在白虎国的战火摧残下一样一穷二白,与百废待兴的新华夏有相同的地方。
如何辩证的看待这场战争,从正面看白虎国侵略战争让青龙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
但是从侧面看,白虎国的入侵打碎了青龙国现有的一切规则制度,使姒启有更多的机会在战争中按照自己的规划重建这个国家。
战争的摧残洗礼让一切原有的秩序都变得脆弱,而不是如以前一般士绅勾结下的坚不可摧。
战争时期是做阶级斗争效果最好的时候,一旦等和平繁荣时期再搞阶级斗争,那么就难如登天。
也可以这样说,姒启倘若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就开始搞工业,那么十有八九是搞不起来的。没有政治的加持下,缺乏核心生产力的工业就如同被皇权、士绅、豪强、地主四座五指山压在下面的弼马温,永远也没办法成长为齐天大圣。
众子弟见姒启不言,以为姒启被骂的哑口无言。
便更加群情激愤,一副要吃人的模样,但是他们可不敢冲过来,毕竟姒启背后的一米八米高的花老将军可是时刻斜眼睥睨他们。
青龙帝眉头一喜,不由得心底开始赞赏孔宗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青龙帝支持士绅子弟,而是他期望朝廷之上有党争。
作为帝王他要的是平衡,而非姒启一家独大,只有党争他的皇权才会稳固。
当然他知道自己最后肯定大概率会选择姒启的方案,但是他也会把孔宗愿拉进来,毕竟他需要用文官集团牵制姒启的改革派,这是帝王的制衡之道。
随着声音越来越大,庙堂之上如同集市一般聒噪,随着越发嘈乱。
青龙帝见姒启一副看小丑的表情看向那群士绅子弟,却又不出声反驳,这反而刺痛了敏感自卑青龙帝。
青龙帝大喝:“够了!安静!尔等读书人当此殿何处?尔等亦非集市争蝇利之小贩,汝等如不认可青州王之策,可秉理而驳,此乃君子之道!”
帝王一怒,大殿瞬间安静。
青龙帝又将目光投向姒启,说道:“方才诸位顾虑青州王可曾听明,还有何话要说?”
姒启思虑再三后抬起头,朝着青龙帝拱手道:“臣弟有话。”
青龙帝面无表情,一挥衣袖,正色言道:“言之!”
姒启顿了顿身子,正色道:“孔大人宣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此乃谬论也!”
此话一出,引得更多人不悦唏嘘,在他们眼中,姒启不过是玩弄奇淫技巧的征伐武将,在学术上并无建树。
他们以为姒启会从政治民生和军事上予以反驳,没想到姒启居然直接从最不擅长的儒家经典反驳。
这不是李白面前吟古诗——献丑献到家,月老跟前谈牵线——多余比划,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青龙帝再次喝停骚动,将目光投向姒启,示意让他继续说下去。
姒权可没那么好心帮姒启压场,他只是想让姒启彻底得罪这些读书人……以此借机挑起党争。
姒启朝青龙帝点点头,拱手行礼后继续说:“据我所知提出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论点的人是三百年前的儒生赵普。”
“但据《史书》明确记载,他晚年手不释卷读的是治国典籍《刑统》《吏部条法》等法家制度设计经典,而非单纯儒家经典。”
“他用所谓的“半部论语”标榜自身,实为掩盖其权术手段的政治表演。”
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都怔在原地,他们没想到姒启直接溯源到说出这句话的本人身上,而且还根据此人的经历进行反驳。
如此既然当初说这句话的人都不相信这句话,那么后人怎能用此话发难于姒启?
而且更让他们震惊的是没想到姒启这个前半生修仙,后半生泡在工部的人居然懂儒家经典?
姒启趁热打铁道:“汝等将来都是帝国庙堂之上的肱股之臣,怎能被他人一言两语带偏失去主见?
“如此尚无半点明辨是非的能力,本王怀疑汝等能否在将来为陛下江山社稷引路点灯?”
众人哑然。
“啊……这……”
姒启很明白这群儒生的套路,所谓儒生争辩其实有固定的公式。
他们在争辩的时候会先找出对方的错误,然后引经据典放大其错误以此证明自己观点的合法性。
最后再放大错误给对手扣上一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帽子,从而达到从政治立场和人格道德上彻底摧毁他人。
这种儒生常用的辩论技巧时至今日也有不少的人依旧在用。
例如你工作了一年想去国外旅游散散心,发动态感叹看见的风景很美。
此时好事者就会先说国内有比这个更好的地方,其次质疑你为何去国外旅游,为什么不在国内玩?
是不是你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圆?并为你扣上一枚崇洋媚外的帽子,使你从国籍立场上成为了一个卖国贼。
腐儒这种扣帽子喜欢盖棺定论的辩论,是他们与人争辩的逻辑。
而姒启前世经常上网也深谙此道,自然面对这些腐儒时,还能找到错误的地方从容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