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阳光透过景阳宫的窗棂,洒在案头那叠厚厚的奖惩名册上。敏妃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德妃掌权时宫人的奖惩情况,可越看,她的脸色就越沉——有个叫小菊的宫女,只因在给德妃奉茶时不小心洒了半杯,就被杖责三十,赶出宫去;还有个叫小李子的太监,因为晚了半刻钟给德妃传信,就被罚去辛者库做苦力,三个月都没领到月钱。
“这些惩罚,也太离谱了。”敏妃放下名册,语气带着几分怒意。容嬷嬷凑过来一看,也叹了口气:“娘娘,这小菊和小李子,老奴还有些印象。小菊是个老实孩子,在德妃宫里当差时总是小心翼翼的,那次洒了茶,也是因为德妃突然发脾气,吓了她一跳;小李子则是因为母亲病重,去太医院请太医耽误了时间,并非故意迟到。德妃那时候正心烦,根本不听他们解释,就重罚了。”
敏妃沉默良久,忽然道:“容嬷嬷,你让人去查一下,小菊和小李子现在在哪里。若是还在京城,就把他们请回宫里来。”
容嬷嬷连忙去办。三日后,小菊和小李子被带到了景阳宫。小菊穿着一身粗布衣裙,脸上带着几分怯懦,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被赶出宫后,她无家可归,只能在京郊的一家小客栈里做杂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小李子则瘦了不少,脸色蜡黄,他从辛者库出来后,因为身上有“犯错”的记录,没人敢用他,只能靠乞讨为生,母亲也在两个月前病逝了。
“奴才(奴婢)参见敏妃娘娘。”两人跪倒在地,声音哽咽。
敏妃连忙让他们起身,亲手给他们递了杯热茶:“你们的遭遇,我都知道了。德妃当年因私怨罚了你们,是她的不对。今日我把你们找回来,就是要还你们一个公道。”
她对容嬷嬷道:“去取二十两银子给小李子,让他先好好安葬母亲,再给他安排个管事太监的差事,就在景阳宫当差;小菊呢,就留在我身边做贴身宫女,月钱按二等宫女的标准发,之前被克扣的月钱,也一并补上。”
两人听到这话,顿时热泪盈眶,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多谢娘娘!多谢娘娘!奴才(奴婢)以后定当尽心竭力,报答娘娘的恩典!”
处理完小菊和小李子的事,敏妃又翻起了其他旧案。有个叫赵嬷嬷的宫人,因在份例发放时多给了与德妃不和的陈贵人半匹布,就被德妃罚去浣衣局洗了半年的冷水;还有个叫小安子的太监,因为无意中听到德妃和画春的密谋,被德妃以“偷窃”的罪名杖责后,发配到了皇陵。
敏妃一一重审这些旧案,为受冤者恢复名誉、补发月钱,甚至还为小安子平反,让人把他从皇陵接了回来,安排在御花园当差。对于那些确有过错但受罚过重的宫人,敏妃也减免了他们的刑罚,记录在案,许其戴罪立功——比如有个太监曾偷拿过宫里的点心,德妃要把他赶出宫,敏妃却只罚了他一个月的月钱,让他去冷宫帮周德海看守,若是表现好,半年后便可调回。
敏妃的这些举动,很快就在底层宫人中传开了。以前,宫人们都怕犯错,更怕得罪嫔妃,因为一旦出事,就可能被随意惩罚,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可现在,他们知道敏妃是个明事理、奖惩分明的主子,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就算犯了小错,也能得到公正的处理。
就连李德全的徒弟小德子,也私下里向景阳宫传递消息。这日,小德子趁着给景阳宫送御膳的机会,悄悄对容嬷嬷说:“嬷嬷,十四阿哥最近总去内务府,和李总管的侄子走得很近,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您让娘娘多留意些。”
容嬷嬷把消息告诉敏妃时,敏妃正看着新送来的奖惩名册,上面记录着几个宫人因认真做事被奖励的情况。她笑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咱们待他们公正,他们自然愿意向着咱们。这些消息,可比咱们花钱买的还管用。”
容嬷嬷也笑了:“娘娘说得是。如今宫里的宫人,提起您来都赞不绝口,连以前跟着德妃的几个老宫人,都私下里说您比德妃强多了。”
敏妃放下名册,望向窗外——庭院里的海棠开得正艳,微风拂过,落下几片花瓣。她知道,赢得宫人的信服,比任何权力都重要。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就算德妃和胤祯再想搞小动作,也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