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工玻璃工作室带回的那颗透明小珠和翠绿叶子,被艾雅琳放在工作室一个显眼的位置,它们象征着一种全新的、炽热的创作可能。然而,连续几天高强度的、与“新欢”玻璃的激情碰撞后,她感到需要一种能让心灵沉静下来的活动来平衡。如同激昂的乐章之后,需要一段舒缓的慢板。
(内心暗语:火焰与流动固然刺激,但偶尔也需要回到那种与时间、与静默对话的状态。不如,今天来一场‘古籍修复’的慢时光?)
这个念头让她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本之前被她简单清洁和维护过的清代《织绣琐记》。上次的维护只是初步的,而这本笔记的封面破损严重,内页也有几处需要更专业手法修复的裂痕。她决定今天更深入地尝试一下,不是作为专业修复师,而是作为一位充满敬意的守护者,进行一次小心翼翼的“进阶护理”。
(内心暗语:老伙计,我们又见面了。上次给你擦了擦脸,今天看看能不能帮你‘缝缝补补’,让你能更久地陪伴时光。)
她为自己泡了一壶温和醇厚的普洱熟茶,深红的汤色与今天沉静的主题相得益彰。换上那套柔软的浅灰色家居服,她再次走进了书房。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来,在书桌上投下长长的、安静的光影。她将工作区域仔细清理干净,铺上白色的无酸纸,营造出一个洁净的操作环境。
(内心暗语:修复古籍,环境必须一尘不染,心也必须沉静如水。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她戴上崭新的白色棉质手套,如同进行一场仪式,从恒温恒湿的柜中再次请出那本《织绣琐记》。这一次,她准备的“手术器械”更为齐全:除了软毛刷、修复橡皮擦,还有 ph 中性的修复用浆糊、特制的超薄修复纸(棉纸、皮纸)、修复用毛笔、不锈钢镊子、压书器、以及一个带放大镜的台灯。
(内心暗语:工具升级!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在古籍医院坐诊的‘主治医师’了。)
第一步:深度评估与“病历”记录。
她没有急于动手,而是首先在修复笔记上,为这本书建立更详细的“病历”。她用相机在标准光源下拍摄了封面、书脊、扉页以及所有有破损的内页,记录下修复前的状态。然后,在放大镜下,仔细检查每一处破损的性质:是简单的撕裂?还是纸张脆化导致的缺失?是虫蛀?还是霉斑?
(内心暗语:病因诊断要准确,才能对症下药。这里书脊开裂,是糨糊老化……这里内页撕裂,边缘有缺失……这个霉斑看来是稳定了,但影响了字迹。)
她详细记录下每一处需要处理的地方,并规划好修复的顺序和方法。
第二步:封面与书脊的“加固手术”。
书的封面是蓝色土布包裹纸板制成,边缘磨损严重,与书脊连接处也已开裂。她先用软毛刷和修复橡皮擦进行更彻底的清洁。然后,调制了极其稀薄的 ph 中性浆糊。
(内心暗语:浆糊的浓度是关键,太稠会留下痕迹,太稀则没有粘性。要像米汤一样,恰到好处。)
她用修复毛笔,蘸取微量浆糊,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封面边缘磨损处的内部和书脊开裂处,然后用镊子夹取预先裁切好的、与封面颜色质地相近的棉纸条,进行加固和填补。动作必须极轻、极准,确保浆糊不会渗出污染布面,修复纸也要贴合得毫无痕迹。
(内心暗语:感觉像是在给一件珍贵的古瓷器做金缮修复,每一笔都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稳定。呼吸都放慢了……)
第三步:内页的“微观缝合”。
接下来是内页的修复。对于简单的纵向撕裂,她采用“搭桥”法,在撕裂处背后衬上一条超薄的修复皮纸,用浆糊粘合,使裂痕弥合。对于一处边缘有微小缺失的地方,她则采用了“补纸”法,寻找了一块颜色、厚度、帘纹都尽可能接近的原书纸张(来自之前收集的同类古籍残页),裁剪成与缺失部分完全一致的形状,然后边缘刮薄,用浆糊无缝对接。
(内心暗语:这简直就是微雕和拼图的结合!寻找匹配的补纸太难了,幸好有存货。对接边缘必须严丝合缝,不能重叠,也不能有缝隙……成功了!几乎看不出来!)
整个过程极其缓慢,往往修复一页就需要近一个小时。她完全沉浸在那种与古老纸张、与过往时光细腻对话的状态中。耳边只有自己轻缓的呼吸声,和毛笔尖偶尔划过纸张的细微沙沙声。
(内心暗语: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百年前那位记录者伏案书写时的专注。我此刻的修复,像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契约。)
第四步:压平与定型。
当所有计划的修复步骤完成后,她在修复过的书页间隔上防粘的蜡纸,然后将整本书放入沉重的压书器中,调整好压力,让其平整定型。
(内心暗语:好了,‘手术’完成,进入‘术后恢复’阶段。需要压在书器里至少24小时,让浆糊干透,纸张定型。)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她摘下手套,活动了一下因为长时间保持精细动作而有些僵硬的脖颈和手指。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却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充实。看着压在书器中的古籍,虽然远未恢复到完美如初,但那些破损之处已然得到了加固和弥补,生命被延续了。
(内心暗语:虽然无法让它焕然一新,但阻止了它的衰败,让它能更久地留存于世,这本身就意义非凡。这种成就感,不同于创造新物,是一种沉静的、带着历史重量的满足。)
她知道,古籍修复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深厚的知识、经验和无比的心性。她今天的尝试,不过是触摸到了这门古老技艺的门槛。但这次沉浸式的体验,让她对“守护”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内心暗语:无论是创造新的,还是守护旧的,都是与‘美’和‘记忆’打交道,都是让生命以不同形式延展的美好事业。)
她收拾好工具,书房里恢复了宁静,只有那本在压书器中静静定型的《织绣琐记》,昭示着这个下午发生的一场无声却郑重的时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