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摩椅那近乎禅定的放松状态中缓缓苏醒,艾雅琳感觉身体像一块被精心熨烫过的真丝,每一寸肌理都舒展开来,透着慵懒的暖意。先前高强度研究山水画所带来的精神疲惫,已被那精准的机械揉捏驱散了大半,大脑仿佛被清空了缓存,轻盈而澄澈,正适合容纳新的、不同质地的精神食粮。
(内心暗语:大脑‘深度清洁’完毕,运行流畅,待机状态良好。现在,是加载点轻松愉悦,但又同样有营养的‘应用程序’的时候了。)
她惬意地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细微的脆响,像是对这舒适状态的满意回应。目光在客厅里逡巡片刻,最终落在了角落那个占据整面墙的胡桃木书架上。那里,不仅有各类艺术史、设计理论,也有一片属于文学小说的天地。而此刻,她的心像被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精准地系在了一套装帧雅致、封面绘着工笔花卉的书籍上——那正是她近来心头所好,一部以宋代官宦家庭为背景的长篇世情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内心暗语:山水画的雄浑意境需要消化,今晚就让《知否》里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活色生香的人物,来抚慰一下我的心灵吧。那些精致的服饰、巧妙的器物名称,光是念出来都觉得齿颊留香。)
她为自己重新沏了一壶茶,这次换成了香气更为清雅馥郁的茉莉花茶。透明的玻璃壶中,洁白的茉莉花朵在淡绿的茶汤中舒展沉浮,宛如一幅动态的小品画。她端着茶壶和一只素净的白瓷杯,没有选择回到书桌旁,而是走向客厅那片更为随性的休闲区。
那里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看起来就无比柔软的奶白色羊羔绒懒人沙发,像一朵蓬松的云朵坠落在室内。旁边是一盏落地阅读灯,灯罩是温暖的纸质,散发着柔和而集中的光线,恰好构成一个完美的阅读角落。
(内心暗语:研究山水画需要正襟危坐的‘书斋气’,读《知否》嘛,就得这种能陷进去的‘窝囊废’姿势才够味!)
她换上了一套更为舒适的家居服——浅藕荷色的珊瑚绒套装,材质柔软得如同第二层肌肤。她像一只找到合适洞穴的猫科动物,将自己深深地、毫无形象地陷进懒人沙发里,找到一个最支撑腰背的角度,拉过一条柔软的针织盖毯搭在腿上,然后才心满意足地拿起那本已经翻阅多次、书页微微泛黄的《知否》第一卷。
(内心暗语:好了,准备就绪,穿越通道开启——目标,北宋汴京\/盛家后宅!)
翻开书页,熟悉的文字跃入眼帘。她并没有急于推进情节,而是慢悠悠地品味着字里行间描绘的那些生活细节。当读到女主角盛明兰初入府学,穿着“藕荷色绫袄,配着月白绣梅花百褶裙”,发间簪着“一支小小的珍珠排簪”时,她的目光停留了许久。
(内心暗语:藕荷色配月白,珍珠排簪……这配色和选饰,既符合她庶女的身份,不逾矩,又清雅脱俗,隐隐透出不凡的品味。作者一定是考据过的,宋人审美果然高级!)
她对书中出现的各种服饰、首饰名称格外着迷。“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撒花洋绉裙”、“赤金盘螭璎珞圈”、“虾须镯”、“点翠嵌宝大发钗”……这些名称本身就像一首首精炼的诗歌,既有材质的描述,又有纹样的意象,还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
(内心暗语:光是听这些名字,脑海里就能浮现出相应的华美画面和清脆声响。‘虾须镯’,想象一下那细密如虾须的金丝编织成的玲珑手镯,戴在腕间该是何等精致灵动。这命名艺术,绝了!)
她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像是在上一门生动的宋代物质文化史课程。书中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人物的着装规范、首饰搭配的描述,让她对宋代的礼仪制度、阶层划分乃至纺织工艺、珠宝制作水平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内心暗语:原来一件衣服、一件首饰,不仅仅是美的装饰,更是身份、地位、甚至心境的象征。明兰前期低调时素净的衣裙,和后期掌家时沉稳贵重的头面,这服饰变化本身就是一部人物成长史啊!)
读到书中描写各种家居陈设、宴饮器皿时,她也同样兴致盎然。“紫檀木嵌螺钿大理石屏风”、“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这些名称背后,是宋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极致优雅的审美趣味。
(内心暗语:怪不得说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这生活细节处处透着‘雅’字。连个碗都要讲究釉色、造型,还要有诗词意境,真是把生活过成了艺术。)
她一边读,一边随手在自己的灵感笔记本上记录下那些特别打动她的名称和描述,偶尔还会在旁边画上简单的速写,勾勒一下她想象中的“点翠发钗”样式,或者“百褶裙”的裙褶走向。
(内心暗语:这些可是绝好的设计素材库!虽然我做的是现代珠宝设计,但这种古典的韵味、精巧的构思、含蓄的表达,完全可以借鉴过来,做成既有东方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
她也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而牵动,为明兰的隐忍智慧而赞叹,为顾廷烨的浪子回头而感慨,为盛家姐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而唏嘘。但与其他读者可能更关注情节走向不同,她往往更沉迷于那些推动情节的“物”的细节——可能是一份恰到好处的礼物,可能是一身别有深意的装扮,可能是一席暗藏机锋的宴席布置。
(内心暗语:作者真是太厉害了,把这些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又紧密贴合人物性格和命运。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流写法,于细微处见真章。)
时间在翻动的书页间悄然滑过。窗外的天色由明亮的午后,转为绚烂的黄昏,最后沉入静谧的深蓝夜幕。客厅里,只有落地灯投下的温暖光晕,笼罩着深陷在懒人沙发里的她,以及书页摩擦的沙沙声。团团不知何时也跳了上来,在她脚边寻了个温暖的位置盘成一团,陪伴着主人进行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
(内心暗语:这种完全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实在是太治愈了。没有KpI,没有截止日期,只有故事里的人生百态和极致风雅。)
当时钟指向晚上九点,她才依依不舍地用一枚银杏叶形状的黄铜书签夹在看到的位置,合上了书本。她并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就着那个舒适的姿势,微微闭上眼睛,回味着刚才阅读带来的满足感。
脑海中,《知否》里那些鲜活的场景、精美的器物、雅致的名称,与下午研究的山水画意境,竟隐隐有了一丝奇妙的连接。山水画是宏观的、精神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知否》则是微观的、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可居可游”。它们共同构成了她对宋代文明,那种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双重追求的立体认知。
(内心暗语:看来,我的‘宋代美学专题研究’,可以从山水画和世情小说两个维度同时进行了。一个是大写意的山河,一个是工笔描摹的浮世绘,结合起来,理解才能更深刻。)
她知道,这些阅读带来的滋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审美眼光的提升和创作灵感的积累。那些美丽的名称、雅致的搭配、含蓄的东方智慧,正如同缓慢发酵的醇酒,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为她的设计与生活,注入独特而迷人的韵味。
(内心暗语:好了,今天的‘精神SpA’圆满结束。带着满脑子的‘缕金’‘点翠’和宋人智慧,做个好梦去吧。)
她轻轻拍了拍团团的脑袋,抱着那本《知否》,带着一身书香和满心愉悦,走向卧室,结束了这充实而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