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上午高度专注的语言与建筑史学习,如同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长跑。当时钟的指针悄然滑向正午时分,艾雅琳感到一种熟悉的、由内而生的轻微疲惫感,并非身体的劳累,而是大脑饱餐知识后的满足与倦怠。她放下手中那支勾勒了无数飞扶壁和拱券细节的绘图笔,向后靠在舒适的人体工学椅背上,轻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又转动了一下略显僵硬的脖颈。
“嗯……是时候补充点能量,让大脑休息一下了。”她自言自语道,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学习需要张弛有度,这是她深谙的道理,强行灌输效率只会低下。
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四肢,决定为自己精心准备一份下午茶点,既是犒劳,也是换换脑筋的最佳方式。她轻快地走下楼梯,团团似乎也感知到了上午的“禁闭”时间结束,立刻从猫窝里起身,伸了个懒腰,翘着尾巴跟在她脚边,一同走向厨房。
厨房里阳光正好,明亮而温暖。她系上一条印着小碎花的围裙,从冰箱里取出几样简单的食材:全麦吐司、牛油果、鸡蛋、还有昨天买的新鲜莓果。她并没有做复杂的东西,而是追求一种快速、健康又美味的口感。她将吐司片放入烤箱稍微加热至酥脆;同时将牛油果碾成泥,加入一点点黑胡椒和海盐调味;又快速煎了一个溏心蛋。最后,将碧绿的牛油果泥抹在酥脆的吐司上,盖上流淌着金色蛋液的煎蛋,再点缀上几颗红艳艳的树莓和蓝莓。色彩搭配得如同一个小小的艺术品。她又给自己泡了一壶伯爵红茶,独特的佛手柑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她没有选择在餐厅用餐,而是将精致的托盘端到了二楼的阳光阳台。这里是她另一个钟爱的角落,摆放着舒适的藤编桌椅和几个柔软的抱枕。
推开阳台的玻璃门,秋日午后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已然不如盛夏时灼烈,变得温煦而慷慨,晒在人身上暖融融的,极为舒服。天空是那种清澈高远的蓝,几缕薄云如同撕扯开的棉絮,慢悠悠地飘荡着。阳台正对着后院,园丁显然刚来过,草坪修剪得整齐如绿毯,几棵枫树的叶片已经开始染上深浅不一的红、黄、橙色,在阳光下如同燃烧的火焰。空气微凉而干燥,带着阳光、落叶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割草后的青草香气,是典型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北国秋日气息。
她将托盘放在小桌上,舒服地在一张躺椅上坐下,团团也跳上另一张椅子,窝在阳光里,眯起眼睛打盹。她先是深深吸了一口这清新的空气,然后才端起茶杯,小口啜饮着温热的红茶,任由那馥郁的香气在口腔中蔓延。接着,她拿起那份自制的开放式三明治,小心地咬了一口。酥脆的吐司、滑腻的牛油果、流淌的蛋液和清甜的莓果在口中形成丰富而有层次的口感,极大地满足了味蕾。
她一边慢慢享用着茶点,一边慵懒地欣赏着眼前的秋色。看着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听着远处依稀的鸟鸣,大脑彻底放空,不再思考任何复杂的语法或结构问题。这种纯粹的、感官上的享受,是对专注学习的最佳缓冲。她偶尔会拿起手机拍一张阳光下的茶点或者斑斓的树影,但并不急于分享,只是记录下这份闲适的心情。
享受着这份宁静,她的思绪却并未完全停止,只是变得更为飘忽和自由。她想着上午研究的哥特式建筑,那些追求飞升、直指苍穹的尖塔与穹顶,充满了理性、科学与宗教的狂热结合。那是西方美学一种极致的、外向的、征服式的表达。
“下午……该换换脑子了,”她抿了一口茶,心想,“西方的要学,东方的也要深入研究。两者并重,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她计划下午的研究主题转向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古典建筑与园林艺术。
在她看来,东西方的美学,如同阴阳两极,各有其极致的美,并无高下之分,只有气质迥异。西方建筑常常给人一种震撼、崇拜、甚至压迫感,强调个体的突出与力量的彰显;而东方美学,则更注重含蓄、内敛、和谐与意境。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追求的不是巍峨壮丽,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意趣,是步移景异的巧妙构思,是与山水、花木、乃至四季气候的完美融合,是将哲学与生活艺术凝结在方寸之地。这是一种内向的、探索内心的、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就像喝茶,”她看着杯中澄红的茶汤,若有所思,“西方人或许更注重咖啡的提神效率,而东方的一杯茶,却包含了从采摘、制作到冲泡、品饮的漫长仪式感,喝的是过程,是心境,是与自然的连接。建筑亦然,西方教堂让人仰望上帝,东方园林则让人观照自身,融入自然。”
这种比较并非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内核的差异与各自的美学价值。她越发觉得,未来的艺术创作,或许正可以在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美学体系中寻找碰撞与融合的可能。将西方的结构理性与东方的意境表达相结合,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吃完最后一口三明治,喝尽杯中的残茶,她感到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滋养。阳光晒得人微微发懒,但却是一种舒适的慵懒。
她收拾好杯盘,回到室内。并没有立刻扎回书房,而是先稍微活动了一下,做了几个简单的伸展动作,让血液重新活跃起来。
随后,她再次走进书房。这次,她从书柜的另一侧取出了几本厚重的图册——《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营造法式图解》、《东方建筑意境》。同时,她在电脑上打开了关于苏州园林、日本枯山水以及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的纪录片。
她换了一种颜色的笔,在速写本上翻开新的一页。下午的研究开始了。她的目光聚焦于屏风上的隔扇、亭台楼阁的翘角飞檐、假山池沼的布局章法。她临摹着园林中精巧的漏窗图案,研究着斗拱层层叠叠的力学与美学奇迹,试图理解“借景”、“框景”、“隔景”等造园手法的精妙之处。
她的表情依旧专注,但相较于上午研究西方建筑时的理性分析,此刻她的眉宇间更多了几分欣赏与玩味的神态。有时会因为看到一个极其巧妙的构思而会心一笑,有时又会因为无法完全参透某种意境而陷入长久的沉思。
阳光缓缓移动,将书房的光影拉长。屋内安静依旧,只有纪录片里沉稳的解说声、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笔尖的沙沙声。学习的内容变了,但那份汲取知识的专注与快乐却丝毫未减。东西方的美学精粹,如同两道来源不同却同样丰沛的河流,在她心中汇聚、激荡,滋养着她创作的土地,等待着在未来某一天,绽放出独属于她的、融合了东西方智慧的艺术之花。这个下午,就在这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思想漫游中,静静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