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艺术圈,总在夜幕降临后焕发出另一种活力。一场私人画廊的开幕酒会,觥筹交错,空气里弥漫着气泡酒、奶酪和某种心照不宣的欲望气息。苏晚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丝绒长裙,站在人群相对稀疏的角落,指尖夹着一杯几乎未动的香槟,目光清冷地扫过在场众人。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奖项或男人来证明存在感的新人。三千八百万的拍卖价,如同一个无形的光环,让她即使沉默,也自动成为焦点。不断有人上前搭讪,藏家、评论家、其他艺术家,她游刃有余地应对,笑容得体,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
直到她的目光,被展厅一角那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年轻身影吸引。
那是个非常年轻的男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青年。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纯色卫衣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磨损严重的帆布鞋,在这片西装革履和华丽礼服中,显得异常扎眼。他没有与人交谈,只是近乎痴迷地站在一幅巨大的、由废弃电路板和LEd灯条组成的交互装置作品前,眼神专注,嘴唇无声地翕动,仿佛在与机器进行着外人无法理解的深度对话。
他身上有种未经雕琢的纯粹,一种对技术或某种理念近乎偏执的热忱,这让苏晚想起了很多年前,刚刚拿起画笔,眼中只有色彩和线条的自己。
“那是陆星辰,”画廊主不知何时来到苏晚身边,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压低声音,“一个怪胎,但绝对是个天才。加州理工辍学,自己鼓捣‘生成式艺术’和神经美学,想法天马行空,就是……不太懂人情世故。这次的作品《混沌编码》,是他的第一个正式展出。”
苏晚微微颔首,没有作声。她走向那幅作品《混沌编码》。近看,更能感受到其结构的精妙与复杂,无数细小的光点在预设的程序和参观者脑电波(通过隐蔽传感器)的微弱影响下,流淌、汇聚、崩散,形成一种既随机又似乎蕴含深意的视觉交响。
陆星辰察觉到有人靠近,有些局促地侧了侧身,看到苏晚的瞬间,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惊艳和慌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他的脸颊迅速泛起红晕,手脚都不知该往哪里放。
“苏……苏晚老师?”他的声音清亮,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质感,因为紧张而有些结巴,“我……我非常喜欢您的《记忆的潮汐》,特别是那种对非线性时间的表达……”
他的崇拜直接而热烈,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苏晚心中微微一动,这种纯粹的情感,在她如今所处的复杂世界里,已然绝迹。她放缓了表情,露出一丝真诚的笑意:“谢谢。你的《混沌编码》也很有趣,将无序的代码流赋予了某种生命感。”
简单的肯定,却让陆星辰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盛满了星星。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语速飞快地解释起他的创作理念,什么算法生成、神经网络美学、意识与物质的交互……有些术语甚至苏晚也听得一知半解,但他眼中燃烧的光芒,那种对自身领域全情投入的热情,具有一种奇异的感染力。
苏晚没有打断他,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精准的问题,引导他更深地阐述。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她暂时卸下了所有防备和算计,仿佛也变回了那个单纯热爱艺术的女孩。
酒会结束后,苏晚主动提出请陆星辰去附近一家安静的清吧坐坐。陆星辰受宠若惊,几乎同手同脚地跟在她身后。
在昏黄灯光和蓝调音乐的氛围里,几杯酒下肚,陆星辰更加放松,谈兴更浓。他不止谈艺术,还谈到了他对当前科技投资领域的独特看法。
“苏晚老师,您不觉得现在的所谓‘科技艺术’投资很可笑吗?”他挥舞着手臂,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愤世嫉俗,“大部分投资人根本不懂技术,也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在追逐风口,看哪个概念听起来高大上就投哪个。比如现在热炒的‘元宇宙’地产,根本就是伪需求,底层架构都没解决,就在沙子上盖城堡……”
苏晚心中一动,顺着他的话问:“那你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方向在哪里?”
陆星辰眼神灼灼:“是底层算法!是能真正理解、学习甚至预测人类情感和审美偏好的AI!如果能开发出一种算法,不仅可以生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还能精准预测市场偏好,甚至……辅助进行更复杂的金融行为分析,那才是颠覆性的!”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虽然有些部分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苏晚凭借艺术家的直觉和对市场的敏感,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惊人潜力。这个年轻人,不仅是一个艺术天才,更可能是一个尚未被发掘的“点金手”。
送陆星辰回他那个堆满电脑设备和泡面箱的简陋公寓时,已是深夜。站在门口,陆星辰的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子,眼神湿漉漉地看着苏晚,充满了依恋和不舍。
“苏晚老师……今天,是我来美国后最开心的一天。”他鼓足勇气说道。
苏晚看着他年轻、干净、充满朝气的脸,心中那点利用的心思,混杂着一丝久违的、对纯粹美好的心动。她伸出手,轻轻抚摸了一下他柔软的黑发,动作带着姐姐般的亲昵,又隐含着一丝暧昧。
“叫我苏晚就好。”她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温柔。
陆星辰像是被蛊惑了,猛地抓住她的手,急切地说:“苏晚……我……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我的代码,我的想法,我的一切,只要你需要!”
看着他眼中毫不掩饰的爱慕和献祭般的忠诚,苏晚知道,火候到了。她微微一笑,凑近他,在他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如羽毛的吻。
“星辰,你的才华,不应该被埋没在这里。”
……
几天后,苏晚位于旧金山高档公寓的顶层。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都市夜景,室内只开了几盏氛围灯,光线暧昧。
陆星辰显得更加紧张,他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但依旧掩不住青涩。苏晚则穿着一件丝质睡袍,长发松散,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像一只等待猎物上门的猫。
她向他伸出手:“过来。”
陆星辰像被线牵引的木偶,一步步走过去,在她脚边的地毯上坐下,将头轻轻靠在她膝上。苏晚的手指穿过他柔软的发丝,感受着他身体的微微颤抖。
“别紧张,”她的声音带着蛊惑人心的魔力,“让我看看你……我的天才少年。”
她俯下身,吻住他因为紧张而微微发凉的唇。起初是轻柔的试探,如同蝴蝶拂过花瓣,感受到他的生涩和僵硬。但很快,她加深了这个吻,技巧娴熟地挑开他的牙关,引导着他,纠缠着他。
陆星辰从最初的被动,到逐渐被点燃,年轻的身体里蕴藏的激情如同火山般喷发。他反客为主,虽然动作依旧笨拙,却充满了蛮横的、不容拒绝的力量。他将苏晚压倒在柔软的地毯上,吻如同雨点般落下,从嘴唇到脖颈,再到睡袍敞开的精致锁骨。
苏晚仰着头,承受着他热烈甚至有些粗暴的爱抚,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快感。有对年轻肉体的纯粹享受,有将天才掌控在手中的权力感,也有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这份纯粹情感的贪恋。
“去床上……”她喘息着命令。
卧室里,光影缭乱。苏晚像一个最有耐心的导师,引导着陆星辰探索彼此的身体。她教会他不同的姿势,如何让她更快乐。而陆星辰,这个在代码世界无所不能的天才,在情爱领域却是个虔诚的学生,他努力记忆着她的每一声喘息,每一次战栗,试图用身体取悦他心中的女神。
......
他在她耳边一遍遍呢喃着爱语,炽热而真诚。
“苏晚……我爱你……从看到你作品的第一眼就……”
苏晚在情欲的浪潮中沉浮,内心却一片冰冷清明。爱?她或许有点喜欢这个干净热烈的少年,享受他带来的短暂快乐,但“爱”这个字眼,对她来说太过奢侈,也太过危险。她需要的,是他的才华,他的忠诚,他的绝对臣服。
高潮来临的那一刻,陆星辰像受伤的小兽般呜咽着,紧紧抱住她。而苏晚,在短暂的空白之后,眼神已经恢复了冷静。她轻轻拍着他的背,如同安抚一个孩子,心里盘算的,却是如何将这把锋利的“剑”,精准地刺向目标。
……
清晨,阳光透过纱帘洒满卧室。陆星辰还在熟睡,俊朗的侧脸在光线下显得无比安详。苏晚已经起身,穿着睡袍站在窗前,手中拿着一台平板电脑,上面是陆星辰昨晚激情过后,毫无保留向她展示的、他最新研发的“审美趋势预测算法”的核心逻辑和一些初步测试数据。
数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基于对全球社交媒体、搜索记录、艺术品交易、学术论文等海量信息的深度挖掘,算法显示,下一个投资风口,极有可能集中在“生物传感接口”与“可持续能源的微型化应用”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这与当前资本市场热炒的“元宇宙”概念大相径庭。
苏晚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她知道,这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投名状”。
几天后,一次与魏友泉的例行视频通话中(他以考察项目的名义来了美国西部,但并未与苏晚见面),苏晚在汇报完近期艺术活动后,看似不经意地提起了这个话题。
“魏先生,最近接触到一个很有趣的年轻技术团队,他们在做基于大数据的情感计算和趋势预测。”
屏幕那头的魏友泉,正坐在一间风格冷硬的办公室里,闻言只是挑了挑眉,兴趣缺缺:“哦?又是那些搞AI噱头的?”
“不太一样,”苏晚语气平静,将陆星辰算法得出的核心结论,用更商业化的语言包装后,娓娓道来,“他们的模型显示,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概念存在巨大泡沫,资本很快会回归现实世界的基础创新。特别是生物传感与微型能源的结合,可能会是下一代人机交互和医疗健康领域的突破点。”
她列举了几个关键数据和支持点,逻辑清晰,论据有力,完全超出了艺术家谈感想的范畴,更像一份精炼的投资分析报告。
魏友泉原本慵懒靠在椅背上的身体,微微坐直了一些。他锐利的目光透过屏幕,审视着苏晚:“继续说。”
苏晚知道,他产生了兴趣。她适时地停下,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带着些许不确定的微笑:“我只是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启发性,随便了解一下。具体的专业分析,肯定不如您和您的团队。只是觉得……或许可以提供另一个视角。”
她以退为进,将功劳归于“偶然得知”和“提供视角”,既展示了价值,又丝毫不显得咄咄逼人,保全了魏友泉的权威感。
魏友泉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最近确实在为几个大型科技基金的方向争论不休,主流声音都押注元宇宙,但他内心始终存有一丝疑虑。苏晚这番话,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某个模糊的角落。
“把相关资料发给我。”他最终说道,语气听不出喜怒,但熟悉他的苏晚知道,这已经是极大的认可。
“好的,魏先生。”苏晚恭敬地回答。
通话结束。苏晚放下平板,走到公寓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投诚的第一步,成功了。
……
一个月后,魏友泉主导的“元域资本”出人意料地宣布,重金投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专注于生物电信号传感和微型燃料电池技术的初创公司。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甚至被部分业内人士嘲讽为“背离主流”。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能源政策震荡和随之而来的技术路线反思,使得“可持续”和“现实交互”成为绝对热点。魏友泉投资的那家初创公司,因其技术的前瞻性和扎实的研发基础,估值在短时间内翻了数十倍,成为当年投资界最耀眼的黑马。
香港,魏氏集团总部顶楼的办公室里。魏友泉看着最新的财务报告,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李铮。
“安排一下,下个月在瑞士的家族办公室季度会议,把苏晚加入参会名单。让她准备一份关于‘科技与艺术跨界投资趋势’的简报。”
电话那头的李铮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恭敬应答:“是,魏先生。”
家族办公室会议,涉及的是魏氏最核心、最隐秘的资产配置和全球战略。让苏晚参加,哪怕只是做一个边缘性的简报,也意味着她终于被允许踏入了那道曾经遥不可及的门槛。
魏友泉放下电话,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维多利亚港。他想起苏晚那次看似“随意”的建议,想起她最近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有洞察力的表现。
这个女孩,远比他最初想象的更有趣,也更有……价值。她不再仅仅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或许,可以开始考虑,让她接触到一些更实质性的东西了。
而旧金山,苏晚在接到李铮的通知后,平静地放下电话。她走到画架前,画布上是一幅刚刚起稿的、色调暗沉压抑的新作雏形。
她知道,游戏升级了。她成功地用一份投名状,撬开了权力核心的一道缝隙。
而缝隙之外,是更广阔的世界,也是更危险的深渊。她回头看了看客厅角落里,正在埋头敲代码的陆星辰。年轻人感受到她的目光,抬起头,回给她一个毫无阴霾的、充满爱慕和依赖的笑容。
苏晚也对他笑了笑,温柔依旧,但眼底深处,是冰封的决绝。有些路,一旦开始,就无法回头。而她,早已做好了踏着荆棘前行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