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艺术”的A轮融资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也让苏晚正式步入了更广阔也更具风险的商业竞技场。资本的热情拥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也带来了更严苛的审视和无处不在的绩效压力。那份精心撰写的商业计划书,如今成了悬在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上面的每一个财务预测数字,都需要她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去填充。
“Su‘s Atlas”的Ip授权业务迅速扩张,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一家此前合作愉快的北欧家居品牌,在续约时提出了一个让苏晚团队极为不悦的要求:他们希望在新一季的产品中,大量使用《小蒲》系列的形象,并倾向于将其风格调整为更“卡通化”、“更亲民”的方向,以迎合更广阔的大众市场。
“苏总,他们的市场数据表明,这样的调整能带来至少百分之三十的销售增长。”新招聘的商务总监,一位来自大型快消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在会议上冷静地陈述,“从商业回报角度看,这值得考虑。”
会议室里,苏晚坐在首位,林薇作为艺术顾问列席。苏晚没有说话,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她理解商务总监的逻辑,但这触碰了她的底线。《小蒲》是她为念安创作的,充满了私密的情感和最初的艺术真诚,过度商业化甚至低龄化,是对她创作初衷的背叛。
“数据很重要,”苏晚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但‘Su‘s Atlas’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美学格调和艺术叙事。妥协一次,品牌调性就会滑向不可控的深渊。告诉对方,合作可以继续,但必须遵循我们既定的艺术指导原则。否则,宁可终止合作。”
商务总监还想争辩,林薇适时地插话,从艺术市场价值和品牌长期建设的角度支持了苏晚的决定。最终,合作保住了,但对方显然有些不快。这是苏晚第一次为了扞卫艺术内核,正面否决了看似诱人的商业利益。她清楚,这只是开始,未来类似的冲突绝不会少。
艺术投资基金板块的运作也并非一帆风顺。负责该板块的是一位年轻的、拥有常春藤背景和华尔街履历的投资经理,嗅觉敏锐,但风格激进。他提议重仓押注几位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作品单价飙升迅速的年轻潮流艺术家,认为这是快速拉高基金回报率的捷径。
苏晚仔细审阅了提案和艺术家资料,摇了摇头。“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作品缺乏时间的沉淀和更深刻的文化指向。我们的基金,不能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她指示团队,将投资重点更多地放在那些可能暂时冷门,但具备扎实功底、独特语言和长期成长潜力的艺术家身上,尤其关注非西方背景和女性艺术家。
“我们需要的是‘发现’的价值,而不是‘追逐’的热度。”她对团队强调,“这或许短期内回报率不够惊艳,但能构建我们独特的行业洞察力和话语权,这才是基金长期价值的基石。”
这个决策让她与部分追求短期业绩的资方产生了微妙的分歧。魏友泉在一次例行的(通过李铮)问询中,也似乎不经意地提及:“听说你的基金风格很保守?资本需要看到增长的故事。”
苏晚的回答不卑不亢:“魏先生,真正的增长故事来自于价值的创造,而非泡沫的堆积。我相信‘图谱艺术’的长期价值。”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最终只传来一句:“你心里有数就好。”
与此同时,《无形之墙》都市生活综合体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合作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带来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亚洲地产开发商——宏基集团。谈判桌上的对手,从文化圈的同行,变成了精明冷酷、每一分利益都要算计到骨子里的地产巨鳄。
宏基集团的副总裁,一位姓王的中年男人,态度客气,眼神却如鹰隼。“苏小姐的艺术理念我们非常欣赏。不过,关于这个综合体的Ip授权费、品牌占股比例以及后续运营分成,我们认为还有很大的商议空间。”他推过来一份修改意见,条款堪称苛刻,几乎要将“图谱艺术”置于一个纯粹的内容供应商位置,剥夺了大部分长期收益和运营话语权。
连续几天的谈判陷入僵局。对方倚仗着资本和渠道优势,寸步不让。苏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个项目是她商业蓝图的关键一步,一旦受挫,不仅影响公司估值,更会打击团队士气。
深夜,她独自在办公室,反复研究项目模型和谈判纪要。她意识到,单纯在商业条款上硬碰硬,很难取胜。她必须找到对方的软肋,或者,创造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增值点”。
她再次深入研究了宏基集团的背景和掌门人的偏好。一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宏基的创始人,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近年来开始痴迷于收藏中国古典书画和器物,尤其对蕴含“天人合一”哲学的作品情有独钟。
一个想法在她脑中成形。
在下一轮谈判中,当王副总再次重申其强硬立场时,苏晚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让助手播放了一段她连夜赶制的新演示片。片中,她将《无形之墙》的概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隔景”手法,以及道家“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相结合,阐述这个综合体如何不仅仅是商业空间,更是一个在现代都市中营造“精神栖息地”的尝试,一种东方哲学的空间转译。
“王总,”苏晚看向对方,语气沉静而自信,“宏基集团建造了许多地标,但一个能承载文化精神、引发情感共鸣、甚至可能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作品,或许比单纯的商业回报,更具有穿越周期的价值。我们‘图谱艺术’能提供的,正是这种稀缺的文化价值和独一无二的艺术灵魂。”
她注意到,当提到“文化名片”和“创始人偏好”时,王副总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
果然,这次会议后,宏基方面的态度出现了微妙松动。后续的谈判虽然依旧艰难,但对方开始愿意在一些关键条款上做出让步,最终达成的协议,虽然未能完全达到苏晚的预期,但保住了“图谱艺术”作为联合运营方的核心地位和合理的收益分成。
这一役,让苏晚深刻体会到,在顶级的商业博弈中,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时比单纯的商业计算更具力量。
商业上的纵横捭阖,不可避免地在她个人生活中激起涟漪。她陪伴念安的时间被压缩,尽管她尽力保证质量,但错过儿子学校活动的次数还是多了起来。好在念安似乎比同龄人更早熟,虽然会失落,但大多能理解“妈妈在忙很重要的事情”。
魏友泉依然会不定期地出现。他对苏晚商业上的进展似乎了如指掌,偶尔会给出一些一针见血、甚至略显冷酷的建议,比如如何更快地清理掉不盈利的授权线,或者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规则进行更激进的扩张。苏晚会听,但未必全盘采纳。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商业研讨”氛围,仿佛两个势均力敌(至少表面如此)的合作伙伴,只是这合作的基石,掺杂着肉体关系、父子亲情和无法言明的掌控与反抗。
一次,在她刚刚结束与宏基集团的马拉松式谈判,身心俱疲地回到公寓时,发现魏友泉已经在了。他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一份财经报纸,念安则在一旁安静地画画。
没有问候,他放下报纸,抬眼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听说你和宏基的王胖子杠上了?结果还行。”
苏晚脱掉高跟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嗯”了一声,不想多谈。
“你用的那个文化切入点的策略,不错。”他难得地给出了正面评价,虽然语气依旧平淡,“知道借力打力,算是入门了。”
那一刻,苏晚心中涌起的不是被认可的喜悦,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她似乎正在以一种他能够理解并欣赏的方式,一步步走进他的世界,但这条路,也正在将她塑造成一个越来越接近他那种思维模式的人。这究竟是成长,还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迷失?
她走到念安身边,看着儿子画纸上那色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城堡,心中微微刺痛。她努力构建的“无形之墙”,究竟是为了保护内在那个柔软的、属于艺术家和母亲的自我,还是只是为了在魏友泉的世界里,赢得一个更有分量的席位?
她没有答案。
商业世界的獠牙已然显露,她必须继续武装自己,用智慧、韧性,以及内心深处那份不曾完全熄灭的艺术之火,去构筑她的壁垒,开拓她的疆土。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但回头,已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