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佩斯画廊的开幕夜,如同一场被精密计算过的盛大仪式。镁光灯如同不要钱般疯狂闪烁,将夜晚点缀得比白昼更刺眼。衣冠楚楚的收藏家、目光挑剔的评论人、嗅觉敏锐的媒体、以及各路名流显贵,如同被蜜糖吸引的蚁群,簇拥在《交融地带》的展厅里。
苏晚穿着一身艾莉·萨博(Elie Saab)的定制礼服,墨绿色的丝绒材质衬得她肤色胜雪,简洁的剪裁勾勒出清瘦却挺拔的身形。颈间空空如也,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唯有那双经历过挣扎、疲惫,此刻却沉淀出惊人冷静和力量的眸子,成为了她全身最璀璨的点缀。
她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从容地应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和提问。英文流利,措辞精准,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幽默自嘲,对作品理念的阐释深刻而富有感染力,又不失艺术家的真诚。那个在巴黎小画廊里还会局促的年轻母亲早已脱胎换骨,此刻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掌控着全场焦点的女王。
“……所以,《交融地带》探讨的并非简单的文化嫁接,而是在全球化这个巨大的离心机上,个体情感、记忆、乃至灵魂,被不断撕扯、重组,试图在碎片中寻找连贯性,在眩晕中定位自我的痛苦与挣扎。”她指向那幅《数字灵魂1》,画面中扭曲破碎的家庭影像与冰冷代码纠缠,引得众人驻足凝望,发出低低的惊叹。
“令人震撼的洞察力,苏小姐。”一位白发苍苍的知名评论家颔首称赞,“你将一种普遍的时代焦虑,用如此个人化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表达出来,非常了不起。”
“谢谢您的肯定。”苏晚微微鞠躬,笑容得体,目光扫过人群,没有看到那个预想中可能会出现的、高大的身影。心底有一丝极淡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失落,但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
亚历克斯·陈作为策展人,全程陪同在她身侧,西装革履,谈笑风生,与各路人士娴熟地寒暄。他看苏晚的眼神,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和一种……志在必得的灼热。他巧妙地引导着对话,将苏晚的才华和展览的成功,与自己敏锐的策展眼光紧密绑定,仿佛他们是不可分割的“黄金组合”。
“苏的作品有一种 raw power (原始力量),这在新一代艺术家中非常罕见。”亚历克斯对一位重要的美术馆馆长说道,手臂看似无意地虚揽在苏晚身后,形成一个占有性的姿态,“而我做的,只是帮她找到最适合的语境,将这种力量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苏晚不动声色地向前挪了半步,避开了他那过于亲昵的姿态。亚历克斯的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完美的笑容。
整个晚上,赞誉如同香槟的气泡,源源不断,几乎要将她淹没。作品被贴上“里程碑”、“开创性”、“定义了未来十年亚洲当代艺术某种方向”的标签。藏家们争相询价,佩斯画廊的负责人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私下告诉她,预售情况远超预期,甚至有机构在询问永久收藏的可能性。
她成功了。毫无争议地,站在了无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巅峰。
然而,置身于这喧嚣与荣耀的漩涡中心,苏晚却感到一种奇异的抽离感。那些赞美的话语,像是隔着一层玻璃传来,有些失真。她看着周围一张张或真诚、或客套、或带着算计的脸,看着亚历克斯游刃有余的表演,看着镜子里那个妆容精致、光芒四射却眼神疏离的自己,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悄悄漫过心岸。
这就是她拼尽全力想要抵达的彼岸吗?为什么站在这山巅,感受到的不是预期的狂喜,而是一种仿佛踩在云端、随时可能坠落的失重?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空荡荡的脖颈。如果陈哲在,他会说什么?他大概会温和地笑着,眼神明亮地对她说:“晚晚,你真棒。”然后或许会悄悄提醒她,站久了,脚会不会疼?
那个念头让她的心脏微微抽搐了一下。
就在这时,人群边缘传来一阵轻微骚动。苏晚抬眼望去,呼吸一滞。
魏友泉来了。
他依旧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只是静静地站在展厅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倚着一根立柱,手里端着一杯纯净水,目光穿透重重人群,落在她身上。他穿着深灰色的羊绒西装,没有打领带,神色是一贯的冷峻疏离,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丝难以解读的……审视,以及一种近乎满意的、如同欣赏一件完美艺术品的平静。
他没有上前祝贺,没有与任何人交谈,仿佛只是一个偶然闯入的、气质非凡的旁观者。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一种强大的气场压迫,让周围不少有心人都注意到了他,窃窃私语声低低响起。
苏晚与他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他的眼神没有任何温度,却像一道冰冷的探照灯,照进了她此刻内心的虚无和迷茫。他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为你铺就的道路,这就是你应得的加冕。你无需感谢,只需接受。
苏晚迅速移开了视线,心底那点虚无感被一种尖锐的反感取代。他凭什么用这种掌控一切的眼神看着她?他以为他是谁?
开幕仪式最重要的环节——艺术家致辞到来。所有灯光聚焦在苏晚身上,全场安静下来。
她走到小小的发言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看着台下无数双注视着她的眼睛,她深吸一口气,准备好的华丽辞藻在舌尖转了一圈,却被另一种更强烈的冲动取代。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感谢各位今晚的到来。站在这些作品前,我忽然想起创作它们时的一些片段。想起在新加坡湿热的午后,我在组屋楼下观察那些盘根错节的热带植物;想起在深夜的画室里,面对画布时的挣扎与绝望;也想起……我的儿子,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未经修饰的家庭影像,最终成为了《数字灵魂》系列里,最疼痛也最真实的核心。”
她的声音微微有些哽咽,但很快稳住:“《交融地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项目,它是我过去一段时间生命状态的投射。是关于失去与寻找,破碎与重建,孤独与联结。感谢所有支持我走到今天的人,特别是我的家人。”
她没有提陈哲的名字,也没有提那个无形的推手。但她的话语,剥离了那些浮华的赞誉,回归到创作本身和生命体验,反而显得更加真挚和有力,赢得了台下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亚历克斯在台下看着她,眼神闪烁,似乎有些意外,又有些深思。
魏友泉依旧站在角落,阴影遮住了他大半张脸,看不清表情。只是在苏晚提到“家人”和“孤独”时,他端着水杯的手指,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下。
盛宴终将散场。
当最后一位宾客离开,展厅里只剩下工作人员在默默收拾残局。喧嚣退去,如同潮水落尽,露出空旷而冰冷的沙滩。巨大的成功感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干瘪,留下一个巨大的、令人心慌的真空。
苏晚独自一人,站在展厅中央,看着那些在灯光下依旧散发着强大能量的作品,却感觉它们离自己无比遥远。荣誉是别人的,赞誉是别人的,连那些作品,仿佛也成了公共财产,不再独属于她。
她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她之前发给陈哲的展厅照片,依旧没有回复。巴黎那边,现在是下午,他应该在忙碌吧。她点开通讯录,找到那个名字,手指悬在拨号键上,最终却还是无力地垂下。
一种铺天盖地的疲惫和孤独,如同冰冷的巨浪,将她彻底吞没。
她赢了世界,却仿佛弄丢了自己,也弄丢了那个曾许诺要与她分享这一切的人。
加冕之夜,女王戴着荆棘铸就的王冠,站在万众瞩目的巅峰,脚下却是万丈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