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镜》计划的推进,如同在深水中投入一颗巨石,初时悄无声息,但泛起的涟漪却开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扩散。苏晚婉拒古根海姆、投身更具实验性创作的消息,经过艺术媒体和一些圈内人的讨论,反而为她赢得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商业成功的光环——一种忠于艺术、不随波逐流的“纯粹性”标签。
这种“纯粹性”在当下的艺术市场,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一种更具格调的“Ip”价值。
最先嗅到气息的,并非传统的画廊或藏家,而是一家以设计感和文化内涵着称的北欧家居品牌——“北欧视界”(Nordic Vision)。他们的艺术总监在一次柏林的设计展上,偶然看到了苏晚《交融地带》系列中一幅作品的印刷品,对其中的色彩构成和那种在秩序与混沌间取得的微妙平衡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一番周折,他们联系上了苏晚。
对方的提议并非直接购买画作,而是希望获得苏晚某一系列作品(他们倾向于《小蒲》或《生根》中的部分图案和色彩元素)的授权,用于开发一个限量的家居产品系列,包括抱枕、地毯、壁挂和餐具等。他们强调,这并非简单的图案复制,而是邀请他们品牌的设计师,与苏晚进行“对话式”的再创作,旨在将她的艺术美学融入日常生活。
这个提议让苏晚有些意外。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以这种方式被应用。陈哲在仔细审阅了合作意向书后,认为条件相对优厚,授权范围清晰,且“北欧视界”的品牌调性确实与苏晚作品的某些特质有契合之处,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拓宽影响力的途径。
“但这会不会……太商业化了?”苏晚有些犹豫。她担心这会稀释她作为严肃艺术家的身份。
陈哲放下文件,看着她:“晚晚,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美术馆的白盒子里。让你的美学以另一种形式进入更多人的生活,被不同层面地感知,这本身也是一种影响力的延伸,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控合作的深度和方向,确保你的艺术核心不被消费。”
他的话让苏晚陷入了思考。她想起自己创作《小蒲》的初衷,本就是源于对生命和日常之美的记录。如果这些元素能够以一种更轻盈、更贴近生活的方式,给更多人带来一丝温暖或启发,似乎也并非背离初心。
在与“北欧视界”的艺术总监进行了一次深入视频会议后,苏晚被对方的诚意和专业所打动。对方并非想要廉价地消费她的名气,而是真正希望进行一场有质量的跨界碰撞。他们甚至提出,可以让苏晚参与到最终产品设计的审核环节,拥有一定的艺术否决权。
最终,苏晚谨慎地选择了《小蒲》系列中几个最具代表性、也相对抽象的图案元素,授权给了“北欧视界”,合作范围严格限定在家居用品领域,并签约了短期协议,以观后效。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虽然在小范围内引发了一些“艺术家是否应该涉足商业”的争议,但更多带来的是积极的反响。一些注重生活美学的媒体进行了报道,将苏晚称为“将艺术融入生活哲学的实践者”。就连格伦伯格先生也难得地发来邮件,表示这是一种“有趣的、扩大艺术受众面的尝试”。
这小小的跨界合作,像一块探路石,让苏晚看到了自己艺术Ip在更广阔领域潜藏的可能性。她开始意识到,在坚守核心艺术创作的同时,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Ip衍生开发,或许并非妥协,而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影响力的个人艺术生态的途径。
她不再将商业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开始以一种更主动、更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它。她与陈哲讨论,是否应该成立一个小型的工作室或者注册一个个人品牌,来更专业地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合作邀约,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先不急于求成,”陈哲支持她的想法,并提供了理性的建议,“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品牌备案和基础的授权合作框架开始。我来帮你处理法律和合同方面的事情。重点是理清界限,什么可以授权,什么必须保留,合作的品牌调性必须符合你的艺术气质。”
就在苏晚开始着手规划自己艺术Ip的蓝图时,魏友泉的阴影再次以另一种方式投射过来。这一次,并非他直接出手,而是他掌控的资本帝国旗下,一个专注于投资消费升级和文化产业的新基金——“元域资本”,向苏晚递来了橄榄枝。
“元域资本”的负责人联系上苏晚,表达了极其“慷慨”的意向:他们希望直接投资苏晚的个人品牌,不仅提供远超“北欧视界”合作规模的资金,还承诺动用魏氏集团庞大的渠道和营销资源,为她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覆盖高端艺术品、限量衍生品、甚至可能涉及数字艺术收藏(NFt)的顶级艺术Ip商业帝国。
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几乎是捧着金山银山,邀请她登上一条通往财富和巨大影响力的快车道。
然而,苏晚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婉拒了。她甚至没有让陈哲详细分析那份厚厚的投资计划书。
“为什么?”陈哲有些不解,毕竟从纯商业角度看,这几乎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苏晚看着窗外,目光清明:“陈哲,你还记得我们选择的那条更难走的路吗?如果接受了魏友泉的投资,就等于把我艺术生命的商业命脉,交到了那个我最想保持距离的人手里。到时候,所谓的‘个人品牌’,还是我的吗?那和被他收藏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又有什么区别?‘北欧视界’的合作,是平等的对话,是锦上添花。而魏友泉的‘帮助’,是居高临下的豢养,是会吞噬掉我所有独立性和创作自由的漩涡。”
她转过头,看着陈哲,语气坚定:“我想要构建的Ip价值,是建立在作品本身力量和我个人选择之上的,是慢慢生长、自然延伸的有机体,而不是被资本强行催熟的怪物。”
陈哲看着她,眼中充满了赞赏和理解。他握住她的手:“好。那我们就像园丁一样,慢慢培育它。”
拒绝了“元域资本”的消息,不知如何传到了亚历克斯耳中。他再次打来电话,这次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嘲讽:
“苏,我听说你拒绝了魏先生的资本?你知不知道你拒绝了什么?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资源!靠着‘北欧视界’那种小打小闹,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
苏晚平静地听完,然后回答道:“亚历克斯,每个人对‘影响力’的定义不同。我想要的,是走得慢一点,但脚印深一点,路是自己踩出来的那种。”
亚历克斯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你总是……这么出人意料。”便挂了电话。
苏晚放下手机,走到画板前。《存在之镜》的草图已经铺满了一整面墙,各种疯狂的构想、材料的试验记录、哲学概念的摘抄交织在一起,混乱,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她拿起炭笔,在草图中央,那个象征“自我核心”的意象旁边,写下了一行小字:
「Ip之道,勿忘来路;商业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她的产业化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她不要做被资本裹挟的流星,她要成为一棵自己扎根、自己生长、枝叶可能伸向各个方向,但根系始终深扎于艺术土壤的大树。
前路漫漫,但她手握蓝图,心志笃定。涟漪已起,终将汇入她自己选择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