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雨季来临,空气黏稠得能拧出水,骤雨总是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又在片刻后戛然而止,留下一个被洗涤得格外清晰,却也闷热依旧的世界。苏晚的生活节奏,也如同这天气,在密集的筹备、创作与家庭琐事间高速切换,时而紧绷,时而稍有喘息。
佩斯画廊新加坡个展的日期日益临近,压力呈指数级增长。拒绝了那笔匿名巨资后,预算确实捉襟见肘。苏晚不得不事必躬亲,从材料的性价比,到宣传物料的细节设计,甚至与本地布展工人的沟通,她都深度参与。这耗费了她大量精力,但也让她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陈哲的远程工作似乎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他接手的几个跨境案子复杂度很高,与巴黎总部的沟通又不甚顺畅,常常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大半夜,烟灰缸里的烟蒂明显多了起来。苏晚能感觉到他眉宇间凝聚的烦躁和压力,但他很少主动向她倾诉,只是在她询问时,用“还好,能处理”轻轻带过。
一种微妙的、因各自压力而生的沉默,开始在他们之间弥漫。他们依旧互相扶持,会在对方疲惫时递上一杯水,会在周末努力维持家庭活动,但那种深入灵魂的、毫无保留的分享,似乎被现实的重担暂时挤压到了角落。
一天,苏晚为了寻找一种特殊的、能呈现潮湿反光效果的亚克力板材,跑遍了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建材市场,却都无功而返。要么是型号不对,要么是价格远超预算。她沮丧地回到公寓,浑身被雨水和汗水浸透。
陈哲还在书房开视频会议,隐约能听到他压抑着怒气的、与巴黎同事争论的声音。念安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动画片。
苏晚瘫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再次阴沉下来的天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席卷了她。事业上的艰难,伴侣的沉默,异乡的孤独……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她压垮。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的本地供应商。邮件称,他们仓库恰好有苏晚需要的那款特定型号的亚克力板库存,并且愿意以接近成本价的“艺术家支持价”提供给她,还附上了详细的产品参数和报价单。
价格低得离谱,时机巧得令人心惊。
苏晚盯着那封邮件,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又是他。魏友泉。他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他甚至不需要露面,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精准地解决她最棘手的难题,同时也将她置于一种被时刻监控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境地。
接受吗?这意味着她再次接受了他的“馈赠”,违背了自己选择艰难道路的初衷,也让她在他面前永远无法挺直腰杆。
拒绝吗?展览进度迫在眉睫,这几乎是解决眼前困境的唯一捷径。难道要因为可笑的骨气,让整个团队的努力和期待付诸东流?
内心的挣扎如同外面的天气,闷雷滚滚。她烦躁地站起身,走到窗边,雨水模糊了城市的轮廓。
“怎么了?”陈哲不知何时结束了会议,站在书房门口,看着她紧绷的背影问道。他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
苏晚转过身,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邮件的事情告诉了他。
陈哲沉默地听着,走到她身边,拿起她的手机看了看那封邮件,眉头紧锁。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他很懂得如何拿捏人心,在最关键的时候,送上最需要的东西。”
他的语气里没有指责,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洞悉。他看穿了魏友泉的手段,也明白苏晚此刻的两难。
“我……”苏晚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
陈哲将手机还给她,目光落在窗外雨幕中若隐若现的金沙酒店塔楼,那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与他们此刻的局促形成鲜明对比。
“晚晚,”他轻声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我可能……给不了你他那种随手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我的世界,是案卷,是条款,是需要一步步去争取和守护的东西。有时候,会显得很慢,也很……无力。”
他的坦诚像一把钝刀,割在苏晚心上。她猛地摇头:“不,陈哲,我不要那种力量!我选择的是你,是我们一起的路!”
“我知道。”陈哲转过头,看着她,眼神复杂,“但这条路,比我们想象的更难走。我的工作……可能短期内无法有太大起色,甚至可能会更糟。我担心……我给不了你足够的支持,反而会成为你的拖累。”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袒露自己的困境和担忧。苏晚这才意识到,他这段时间的沉默,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更是源于一种男性自尊受挫后,害怕无法支撑伴侣和家庭的深层焦虑。
“你不是拖累!”苏晚抓住他的手,语气急切而坚定,“陈哲,我们是一起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起扛过去!我不要什么随手可得的帮助,我要的是我们一起努力得来的东西!哪怕它慢一点,小一点,那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她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有力。陈哲看着她眼中不容置疑的坚定和信任,那颗被现实挤压得有些冰冷的心,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暖流。他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用力点了点头。
那一刻,因压力而产生的隔阂,似乎被这番坦诚的交流冲淡了许多。他们再次确认了彼此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而非需要被单方面支撑或保护的负担。
关于那批亚克力板,苏晚最终做出了决定。她回复了那家供应商,感谢他们的“好意”,但婉拒了特殊报价,表示如果需要,她会按照市场公允价格进行采购。
随后,她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资源,包括格伦伯格基金会的渠道、亚历克斯的人脉,甚至在新加坡认识的几位本地艺术家,最终,通过一位材料学教授的介绍,找到了一家愿意以合理价格为她定制类似效果板材的小型加工厂。过程周折,价格也比那“支持价”高,但苏晚心里无比踏实。
当她将找到替代方案的消息告诉陈哲时,他看着她,眼中闪烁着赞赏和骄傲的光芒。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用力抱了抱她。
这场亚克力板的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考验了苏晚的定力,也冲刷出她和陈哲关系中更深层的信任与联结。魏友泉投下的石子,这一次,未能扰乱他们小船的航向,反而让他们更加紧密地靠拢,握紧了手中的桨。
暗流依旧在脚下涌动,但他们的锚,已经深深地扎进了彼此信任与共同承担的土壤里。展览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风暴眼正在汇聚,而他们,准备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