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初歇,赤壤堂外残叶滴水,檐角铜铃轻响。
我独坐案前,手中握着那份尚未批复的《民怨录》,纸页边缘已被指尖磨出毛边,墨迹微洇,仿佛渗着旧日血痕。
空气里浮动着潮湿的竹简味与冷烬余烟,远处传来更夫拖长的“天干物燥”之声,却被一阵沉重脚步打断——李斯来了,衣袍沾湿,面色凝重如铁。
“赤壤君”,他声音沙哑,袖中似藏千钧,“这份《民怨录》若是原样呈到陛下面前,只怕……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啊。”
我抬眼看他,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深深沟壑:“刀已出鞘,不见血如何收回?与其让这血洒在父子之间……不如由我们,给它找个真正该死的去处。”
李斯身形一震,浑浊的眼眸中瞬间迸射出精光:“您的意思是……要寻个替罪羊?”
我摇了摇头,走到窗边,推开那扇沉重的雕花木窗。
”咔嗒”一声,铜轴转动带起尘灰簌簌落下,冷风裹挟着咸阳城深夜的寒气扑面而来——泥土腥味混着马厩未散的粪草气息、远处巡夜甲士铁靴踏地的铿锵声、还有不知哪家婴儿断续啼哭,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我深吸一口这粗粝的夜,混沌的头脑清明了三分。
远处,万家灯火已熄,唯有巡夜甲士的火把如流萤般划过长街,火星随风飘散,像坠落的星屑。
月光惨白,照在屋脊飞檐上,泛出青灰冷色。
“不,丞相。”我回过身,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同玉磬轻击,“嫁祸之计,只能解一时之困,却会动摇国法根基。我在想,与其让百姓在‘告发亲人’和‘举家连坐’之间做必死的选择,不如给他们第三条路——一条能通往活路,甚至富足的路。”
李斯眉心紧锁,指节抵住额头:“法不可废,但可调其刃口。今日有村妇哭诉,其夫壮年,只因被邻里举发曾阻挠其子上学,便被判罚修直道十日。家中无人,三岁幼子失足溺毙于渠中。一纸法令,一条人命……百姓不怕重罚,怕的是这罚,来得不公,断了生路。”
“溺亡的幼子……”我心中一刺,指甲深深掐入掌心,“这便是我最担心的事。律法的刚性与人情的脆弱碰撞,最先粉碎的,永远是底层最无辜的生灵。”
我默然良久,转身从堆积如山的文书中抽出一份《巡行院快报》,翻到末页。
指尖拂过竹片边缘,留下一道油渍般的指印。
那一处简报字迹潦草,墨点晕开,若非我格外留意,极易被忽略——
“丞相请看,”我将竹简递给他,木质边缘刮过他的袖口发出细微摩擦声,“敦煌郡,阳关附近一处屯卒村落,因主动将所有适龄男童尽数送入学宫分院,全屯百户,获赐‘免役红券’。凭此券,可抵一季徭役,或轮换屯戍三月。”
李斯的目光落在“免役红券”四字上,呼吸陡然一促:“这……”
“这就是第三条路。”我看着他,眼底的寒冰开始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连坐之威,是悬顶之剑,必须要有。但凡人畏死,更慕生。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怕,更要让他们抢着去做。罚得越狠,赏就要越甜!”
那一夜,赤壤堂的烛火彻夜未熄。
竹简堆叠如山,炭笔折断三支,我和李斯反复推演十二条条款的利弊;轲生彻夜誊抄彩绘木牍,朱砂勾线,金粉点睛,每一幅都标注宣讲要点;墨鸢带着工匠调试“功勋雾盘”的滤网结构,金属碰撞声叮当入耳,新器试喷时雾气弥漫,带着淡淡氨味与腐殖质的气息;苏禾则依据巡行院旧档,测算各县入学潜力,算筹拨动如雨打芭蕉。
当东方泛白,晨露沁湿窗纸,映出微光,那份凝聚众人心血的《劝学十二条》终于落定。
竹简边缘已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像是承载了一整夜的重量。
次日清晨,这份未曾呈御的诏书,悄然下发至稷下学宫巡行院。
我召来了我最得意的弟子,也是信风使团的领队,轲生。
他出身黔首,是新法最坚定的拥护者,那双眼睛里永远燃烧着改变命运的火焰。
他立于阶下,双手接过那卷彩绘木牍样本,指尖触到漆面温润光泽,又觉其沉甸厚重。
“不发诏书,不经郡县,”我说,“我要你率领信风使,走遍关中每一处乡里。每到一地,便将此木牍张贴于人流最多的社稷坛旁。记住,张贴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轲生郑重接过,目光灼灼:“先生,具体该如何行事?”
“每到一村,召集所有里正、三老与百姓,开一场‘赏罚对比会’。”我语速极快,脑中早已演练过无数遍,“左手宣读,便说邻县某甲,因顽固阻挠子侄入学,依新法连坐,全家被罚往上郡修渠三十日,误了农时,颗粒无收——讲到这里,你要让乡民听见渠水冲刷骨肉的声音。”
“右手揭晓,便说本村某乙,因率先举家送子入学,当场赏‘惠民匣’一个。”我顿了顿,指尖轻敲案面,“打开时,盐粒晶莹落地有声,布匹展开泛着素光,另赐免役牌半月,并享有下一批火薯良种的优先配给权!”
“不仅如此,”我加重了语气,声音穿透晨雾,“设立‘金穗榜’,以村为单位,每月公布各村入学率。榜首三村,第一名,赏耕牛一头!第二名,赏曲辕犁三架!第三名,我亲自派工科教习巡讲堆肥、育种之术一次!”
轲生激动得满脸通红,握着木牍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一头牛!
他对土地的记忆太深——童年饿极时曾偷啃过牛饲料,那粗粝的秸秆扎破喉咙的感觉至今未忘。
此刻,他仿佛已听见春耕时节,铁犁破土的吱呀声,看见自家田垄上黄牛缓步前行,鼻息喷出热雾。
他走后,墨家传人、如今执掌工科的墨鸢找到了我,她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眉头紧锁:“赏赐耗财,少府府库,恐难持久。”
我笑了笑,带她登上咸阳东市最高的了望塔。
石阶冰冷,足底传来青砖的坚硬质感。
登顶时风骤起,吹动衣袂猎猎作响。
塔下,领取基础农具的农人排着长龙,脸上交织着麻木与期盼。
他们手中紧攥的竹筹边缘已被汗渍泡软,却仍牢牢护在胸前,如同捧着最后一点星火。
我指着他们:“你看,他们手里拿的不是钱粮,是盼头。只要这盼头比头顶那把刀更真切,律法就能真正立在民心之上。”
随即,我话锋一转:“至于耗财,我有办法。你即刻去联络少府丞,将今年‘直道劳役折抵’的部分预算,划拨三成用于此项劝学奖赏——百姓修渠是苦役,不如让他们送子读书来换。”
墨鸢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但仍有疑虑:“这……岂非变相逼迫?”
“不是逼,是引。”我一字一顿,风吹乱鬓发,却不曾抬手拂去,“秦人尚利,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利之所在,便是心之所向。我们要的,不是他们屈服于律法,而是让他们爱上律法带来的好处。”
当晚,嬴政的批红奏折与《劝学十二条》的副本一同被送回我的案头。
他罕见地没有立刻批复,而是传我入宣室殿。
殿内灯火通明,他负手立于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深沉如海。
铜鹤灯台吐出袅袅青烟,香气微苦,似松针焙烤后的余韵。
我跪坐于席,听见自己心跳如鼓。
“罚得越狠,赏得越甜。”他低声咀嚼着这八个字,沉默半晌,忽然转身问我,“此法甚妙,然,若宗正卿一族,或那些根深蒂固的关中旧族,始终不为所动,宁受清议,不送子弟入学,你待如何?”
我坦然迎上他的目光,平静回答:“陛下,不必强求。对他们,我们甚至不必处罚。”
嬴政眉梢一挑,露出饶有兴致的神色。
“我们只需每月将关中各县的‘金穗榜’,工工整整抄录一份,着人送入宗庙,供于其先祖牌位之前。”我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再让信风使在各族祭祖、冠礼、婚庆等重要场合,‘恰好’路过,高声宣讲榜单上那些黔首村落,是如何领了牛、得了犁,日子过得如何红火。”
我顿了顿,看着他眼中渐亮的火焰,继续说道:“子孙的荣耀,是先祖的荣光。当别家的孩童能骑着御赐的耕牛风光游街,而自家子弟只能在祠堂里跪听祖宗训诫时,那些年轻人的怨气……会比廷尉的刑具更让他们坐立难安。”
嬴政久久未语,指尖轻敲案角,似在权衡廷尉与宗正可能掀起的滔天波澜。
终于,他抬头一笑:“你说得对。朕不怕他们闹,只怕天下无声。”
他朗声笑了起来,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
“以子制父,以欲破礼——好一个蜜糖刀!”他走到案前,提起朱笔,在我的《十二条》末尾,龙飞凤舞地又加了一笔。
“诏令:凡入学满一年者,其家赋税,减免一成;连续三年不辍者,可由学宫举荐一人,入郡县为试补吏员。”
他写完,将笔掷于一旁,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你的刀,朕再为它淬一道火。朕要让天下人都看清,通往仕途的路,不止一条!”
这一刻,我看见李斯闻讯赶来时,脸上那无法掩饰的叹服与震撼。
他对着那份加朱的诏令,长揖及地:“此令一下,天下世家大族的门户,怕是要自己争着推开了。”
月末,苏禾呈上最新的《民情汇抄》。
短短二十余日,关中各县入学率,已由不足一成,飙升至六成。
原先抵制最烈的云阳,竟有八个里坊为争抢“首月榜首”那头牛而大打出手,惊动了县尉。
更有一则趣闻,让我阅后忍俊不禁——某位以守旧闻名的老儒,曾日日在家中痛骂“妖学乱伦,败坏纲常”,可他那偷偷入学七日的小孙儿,归家后在院中背诵“五务口诀”,竟顺嘴对着他喊了句:“爷爷,夫子说,你那粪缸积得太满,该清了,不然沼气熏人!”
一言既出,满堂皆寂,继而全家哄堂大笑。
那笑声中夹杂着孩童拍手、老妻掩口、儿媳弯腰扶膝的动静,连院中鸡群都被惊得扑翅乱飞。
据说那老儒臊得面红耳赤,三日未出房门。
可第四日清晨,却有人见他悄悄打发儿媳,去里正家询问如何申领那个“功勋雾盘”。
我正看着这份趣闻,笑着摇头,心中却涌起一丝暖流。
原来最坚硬的壁垒,不是律令,也不是权贵,而是人心深处那一丝不肯改变的执拗。
可当孩子的一句话能让祖父脸红三天,变革的种子,已然破土。
正欲起身踱步,忽听得书房外的屋檐下,一串极轻的铜铃声响起。
叮——叮——
那声音清越悠远,如月下溪流,正是嬴政私下来访前惯用的暗号。
我心头一震。
那是我们早年约定的暗号,寓意“黎明将至,大道初开”。
他曾说,唯有真正撼动根基之举,才配得上这个名字。
抬眼望去,月光如水,他一身玄色常服,卸下了帝王的威仪,静静立于廊下。
手中提着一只新制的红漆木匣,月色镀在匣上,流光溢彩,上面用金粉烫着两个古朴的篆字——
启明。
而下一份即将送到我案头的,便是第一期“金穗榜”的最终排名。
那张薄薄的竹简,又将在这刚刚平静的关中,掀起何种新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