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风波看似悄然平息,但林秋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王大壮那色厉内荏的谎言或许能暂时蒙蔽吴天,但绝不可能真正化解矛盾。
高二的人,尤其是那个叫“猛子”的,在自己手下吃了亏,折了面子,以他们的行事风格,绝不会善罢甘休。被动挨打,从来不是林秋的风格。
他开始像一台精密仪器,悄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表面上看,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按部就班上学的“书呆子”,但那双平静的眼睛后面,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敏锐地捕捉着校园里的一切信息。
课间十分钟,他不再总是待在座位上或只与张浩他们闲聊。他会借着去上厕所、去办公室问问题的名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无意”地徘徊。他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实则精准地投向高二年级所在的楼层,留意着那些穿着高二校服、举止张扬的学生的动向,尤其是吴天和他身边那几张熟悉的面孔,包括那个走路还有些不自然的“猛子”。他观察他们课间聚集的地点,喜欢在哪个楼梯口抽烟,和哪些人交往密切。
下午放学后,当张浩嚷嚷着去打球或者去校外撒野时,林秋往往会以“去图书馆看书”或者“有点累,先回宿舍”为由与他们分开。他会选择一条需要绕过操场、经过篮球场和体育馆的路线回宿舍。脚步不疾不徐,目光却如同鹰隼般,扫过篮球场上奔跑的身影,辨认着其中是否有吴天等人;留意体育馆侧门那些聚在一起吞云吐雾的身影,记下他们的体貌特征和大致人数。
他甚至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去食堂吃饭的时间,要么稍早,要么稍晚,在高二年级人流相对集中或稀疏的时间段出现,观察吴天他们通常坐在哪个区域,和哪些人同桌,以此判断他们核心圈子的成员和关系亲疏。
这些观察细致而隐蔽,林秋从不长时间停留,也从不与观察目标发生任何视线接触,完美地融入了校园的背景之中,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然而,仅靠外部观察是远远不够的。高二的内部情况,人员之间的关系亲疏、矛盾缝隙,才是更关键的信息。这一点,林秋想到了李哲。
李哲性格沉稳,话不多,但观察力敏锐,而且似乎有一种独特的信息获取渠道。他平时在宿舍话不多,但偶尔提及的某些关于高年级的传闻,事后证明往往相当准确。
一天晚上,宿舍熄灯后,张浩和陈硕已经鼾声渐起。林秋躺在黑暗中,轻声开口,声音不大,恰好能让对面床铺的李哲听到:“哲哥,睡了么?”
对面安静了几秒,传来李哲清晰而平静的声音:“没。有事?”
“嗯。”林秋翻了个身,面朝李哲床铺的方向,尽管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高二那个吴天,你了解多少?”
李哲似乎并不意外林秋会问这个,他沉默了片刻,像是在组织语言,然后才低声说道:“吴天,校篮球队主力中锋,体育生。家里好像有点背景,听说他爸是开武馆的。为人比较嚣张,讲义气,但也很记仇。身边常跟着七八个人,以体育生为主,还有几个校外混的。高二(7)班的。”
信息简洁,却直指核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核心势力构成、所在班级,一应俱全。
“他手下那个叫‘猛子’的,怎么样?”林秋继续问。
“高猛,”李哲准确地说出了名字,“跟吴天关系很铁,打架下手黑,但头脑比较简单,容易冲动。如若吃了亏,他肯定咽不下这口气。”
“吴天在高二,有没有不对付的人?”林秋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寻找对手的对手,是分化瓦解的最有效手段。
“有。”李哲肯定地回答,“高二(3)班有个叫赵坤的,也是体育生,练田径的,手下也有一帮人。两人因为争篮球场和追同一个女生有过节,互相看不顺眼,摩擦过几次。”
黑暗中,林秋的眼睛微微眯起。赵坤……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名字。
“谢了,哲哥。”林秋低声道。
“客气。”李哲顿了顿,补充道,“吴天他们每周三、周五下午放学后,一般会去校外的‘动力’台球室。那个赵坤,常去学校后门那家‘极速’网吧。”
林秋心中一动,将这些地点牢牢记住。李哲提供的信息,远比他预期更有价值。这不仅是简单的消息灵通,更体现出李哲对校园势力分布的深入了解和精准判断。
“明白了。”林秋没有多问李哲消息的来源,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
对话结束,宿舍里重新陷入寂静,只有窗外的虫鸣和室友的鼾声。但林秋的脑海里,却开始构建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谱:吴天势力的活动规律、人员结构、潜在矛盾点……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他分门别类地储存、分析。
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攻击的靶子。猎手,已经悄然张开了无形的网,开始冷静地审视着自己的猎物,寻找着最合适的出击时机和角度。风暴来临前,他需要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而这一切的谋划,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连最近在身边的张浩和陈硕都毫无察觉。
只有躺在对面床铺的李哲,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了然的笑意。他越来越确定,自己这个看似平凡的室友,体内蕴藏的能量和心智,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场即将到来的高中风云,或许会因他而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