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当初定下十五日开拔之期,如今期限已过,却仍不见动静,着实令人费解。
武将们早已按捺不住,区区叛军不过五万之众,以朝廷兵力本可速战速决。
然而中丞府始终毫无动作,即便有人当面询问柴髙,他也只是笑而不答,仿佛已将此事抛诸脑后。
更奇怪的是,柴髙近来频频前往将作少府,察看那些造型古怪的物件。
这些零件虽与秦军踏弩有几分相似,却精巧许多,整体看来倒像是一辆载着木箱的小车,与行军打仗全无关联。
眼看期限已过十二日,朝中上下愈发焦躁。
武将们连奏章都拟好了,却迟迟等不到调兵的命令。
就连始皇帝似乎也对此事漠不关心。
有人提议再次弹劾柴髙,但想起前车之鉴,蒙志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更令人生疑的是,原本频繁调动的禁军近日突然沉寂。
武将们渴望建功立业,边疆有蒙恬坐镇暂无战事,匈奴人又在长城吃了败仗,眼下这场叛乱正是立功良机。
廷尉和御史台同样坐立不安。
此事虽非他们职责所在,却关乎他们共同的政敌。
若柴髙此番不能平定叛乱,他们便可借机大做文章。
说来也怪,这位中丞大人似乎对平叛之事毫不着急。
更令人费解的是,近日府中竟招来一名歌姬,日夜为其抚琴吟唱。
坊间传言,此女或将成中丞续弦。
府中侍女们私下议论,说大人每日必至歌姬居所盘桓半日,至于其间发生何事,却无人知晓——后院之事向来由夫人亲信把持,寻常仆役连那院落都不得靠近。
此事虽未坐实,却已闹得满城风雨。
只是御史们吃了上次的亏,再不敢妄加弹劾。
毕竟半年俸禄已罚没,若再触霉头,怕真要饿肚子了。
直至第十三日,蒙志领着廷尉与太尉府众人终是按捺不住。
恰逢冯去疾等人也心急如焚,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名上奏。
不过这次并非弹劾,而是保举王赍、章邯领兵出征——他们实在受够了柴髙的拖延。
朝堂之上,蒙志率先出列。
这位久未打头阵的老臣此刻胸有成竹,毕竟大秦军权向来是蒙家囊中之物。
陛下,招商令颁布至今已十三日。
沛郡、泗水等地叛匪虽势头稍缓,却仍为祸一方。
各郡守皆上书称郡兵无力 ** ,恳请速遣大军 ** 。
话音未落,王赍与章邯已抢步出班。
一个要当主帅,一个甘为副将,连分工都已商定,只等皇帝颁下虎符。
众将求战心切,朕心甚慰。
嬴政早料到这般情形,不紧不慢道:然平叛事宜已全权委于柴爱卿。
诸位若想效力,不妨去中丞府报到。
上次让你们出征个个装聋作哑,如今见局势好转倒来抢功?好,要军功可以——先去中丞府听调!
臣谨记陛下嘱托。
柴髙从容应道:神兽军团不日即将开拔,陛下静候捷报便是。
(王赍与章邯等人按捺不住,率先出列质问:中丞大人此次调遣的是哪路兵马?为何太尉府上下皆不知情?
他们虽不敢直面始皇帝,却敢与柴髙针锋相对。
毕竟太尉府执掌兵权,众人底气十足。
章邯尤其如此——他深知中丞对自己的器重,那新锻造的铁甲骑兵统帅之位已内定于他。
若中丞手中无兵可用,不妨将蒙恬旧部拨予末将。
章邯抱拳道,只需三万精锐,定能荡平叛军。
如今叛贼猖獗,再拖下去恐损我大秦威名。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附和。
这些将领多出自蒙氏一系,而蒙家在大秦军中素有战神威名。
冯去疾也出列声援:若早遣我等出征,战事半月前就该平息了。
作为蒙家盟友,他必须抓住机会压制柴髙。
陛下明鉴。
一位老臣进言,柴中丞终究是文官,虽通谋略却未经战阵。
先前所谓五百神兽军团平叛之说,想必是意气之言。
为保中丞安危,还是委派王赍章邯出征为妥。
殿中响起一片赞同之声。
没人相信五百士卒能击溃三万叛军,都当是柴髙骑虎难下找的托词。
中丞大人若选不出敢战之兵,不如将此事交予我等武夫。
有人语带讥讽。
御座上的嬴政强忍笑意。
柴髙展示的新军确有平叛之力,只是他尚不确定战损几何。
不过只要首战告捷,便可顺势调回柴髙——既保全其颜面,又安抚军方情绪,更能借机分化蒙家兵权。
臣启禀陛下,作少府所制霹雳战车已准备就绪,正可借此战检验成效。
微臣按兵不动非因力有不逮,实为等候最佳战机。
既然诸位同僚皆欲知晓结果,不妨让柴髙率五百神兽军团为陛下拔得头筹。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谁曾想此人竟真敢以五百之众迎战叛军。
柴中丞三思!五百精兵对阵数万叛军岂是儿戏?战败事小,若损我大秦威名......蒙志语带讥讽,暗笑这厮定是被往日功绩冲昏头脑。
莫说对阵厮杀,纵使三万叛军束手就戮,累也累垮这五百将士。
虽说兵贵奇谋,然敌若知我军仅五百之数,任你计策百出也是徒劳。
更何况沛县、泗水叛军帐下猛将如云——泗水项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其麾下竟无人能挡其一合之击;沛县樊哙、夏侯婴亦是万夫莫敌的悍将,前番连斩数郡守将致使官军溃败。
反观柴髙麾下,除李戡乃行伍出身,余者皆白身布衣。
那韩信更曾受胯下之辱,如何敌得过敌军虎将?王赍、章邯等人虽与柴髙有旧,曾在府中与韩信切磋武艺互有胜负,然这般纸上谈兵岂能作数?
章邯终究不忍同僚赴死,出列谏言:中丞以商道安顿流民,已解朝廷燃眉之急,此等大功足矣。
沙场征战刀剑无眼,不若交由末将等武夫效命?这番话确是发自肺腑——若非柴髙巧施妙计安置十万流民,这些饥民转眼便会成为十万敌军。
粗人章邯尚且明白,此战要以五百破三万,实非易事。
尽管敌军并非正规军,但经过这么长时间,再散漫的队伍也会被训练得有模有样,更何况对方还有几名难缠的将领,连他都不敢保证稳操胜券。
他参与众人对柴髙的训诫,本意只是想挫挫他的锐气,并非真心与柴髙为敌。
毕竟这是真刀 ** 的战争,谁都不愿看到同袍血染沙场。
然而柴中丞似乎并不领情,只是笑着向他拱了拱手,甚至没给王贲开口的机会,直接打断了他后续的话。
“柴某在此谢过诸位关心。
不过各位未免多虑了,区区三万叛军能成什么气候?待我率军出击,必能轻松取胜,何来危险之说?既然诸位不信,柴某愿与各位立下赌约——若我战败,自当辞官归隐,永不出仕;若我凯旋,诸位大人又当如何?”
柴髙狂妄的言论再次回荡在大殿上,连对他颇为了解的李戡都忍不住暗自摇头:大人何必如此?即便能胜,也不必把话说得这般咄咄逼人吧?
“若大人真能得胜归来,我二人甘愿为大人执鞭坠镫!”两名武将也被激怒了。
莫说你只带五百人,就算带五千人取胜,我们也认了!真要为这样的大人牵马执鞭,倒也是种荣幸。
“好!一言为定。
届时不必二位牵马执鞭,只需听从我的调遣即可。
”柴髙自然不会放过这绝佳机会,当即提出条件。
二人毫不示弱,立刻击掌为誓。
如此一来,便不怕柴髙再耍什么花招了。
一旁的嬴政心中暗喜。
这柴髙果然机灵,说要削弱蒙家兵权,转眼就分化出两员大将,他自然乐见其成。
不过见柴髙如此豪气干云,众人反倒有些忐忑:这家伙该不会真能创造什么奇迹吧?
“既如此,恳请陛下授予臣平叛兵权,准许调动地方驻军及征调粮草军械。
”
柴髙这番话,实则是在提醒蒙志:该交还虎符了。
大秦调兵规矩森严,唯有持太尉虎符方能调动地方驻军。
若得此权,他便可集结万人部队,勉强能与叛军一战。
其实王贲、章邯要求三万人出征,也是出于同样考量——否则他们岂敢仅率三万兵马迎敌?
秦始皇望着柴髙那副不可一世的神情,差点笑出声来。
这家伙自信满满,觉得至少能攻下一座城池。
毕竟手底下有一万多正规军,虽说郡兵训练水平有限,但总比那些民兵强得多。
准奏。
柴髙听封,朕任命你为平叛将军,授战时虎符,统领前线一切军务。
爱卿务必凯旋而归。
始皇帝含笑将蒙志呈上的半块虎符与自己手中的合二为一,郑重地交给柴髙。
柴髙躬身行礼,双手高举接过虎符。
下朝后,柴髙立即着手准备出征事宜。
古代行军可不像现代机械化部队说走就走,需要向多个衙门申领物资:向治粟内史调拨军粮,找蒙志这位太尉领取兵器马匹。
这些物资本有定额,但战时主将有权提出合理要求。
令蒙志不解的是,柴髙申请的物资搭配颇为奇特——尤其是十万支箭的请求,几乎搬空了军械库四分之一的库存。
蒙志没敢多言,毕竟自己理亏在先。
他手中握着一份未经证实的东阳郡斥候密报:沛县叛军已收编周边郡兵,现拥有五千骑兵、三万步兵及一万辎重兵。
他只轻描淡写地提了句叛军可能扩编的消息,见柴髙不为所动,依旧命韩信整军备战,也就作罢。
大人没听见那家伙说什么吗?叛军势力已今非昔比!韩信急得直跺脚。
虽然经过柴髙特训的部队堪称精锐,但敌我悬殊未免太大。
韩信,若你听说有个狂妄的将领带着两千人马押送大批辎重,会怎么做?
当然是全军出击夺其粮草!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就算叛军也敢放手一搏,何况还有归顺的正规郡兵。
以我军实力可否攻城?
莫说攻城,就是 ** 也......韩信突然眼睛一亮,不过算上大人的奇谋妙计和新式装备,末将有信心一战定乾坤!
想到即将到来的大战,年轻将领不由露出笑意。
原本还担心敌人太少杀不尽兴,这下倒要叫天下人开开眼了。
韩信,这次平叛你真要本相随行吗?
柴髙眯起眼睛,嘴角挂着狡黠的弧度。
韩信脊背一寒,倒不是怕他反悔,而是猜不透这位大人又在盘算什么。
无论是他、周勃、曹参,甚至公子扶苏,都被柴髙的手段整怕了。
说来也怪,只要瞧见他那恶魔般的笑容,众人就会不自觉地绷紧神经。
扶苏曾坦言:与柴髙为敌,连睡觉都得睁只眼——谁知道他下一刻会从哪儿变出一支奇兵?
也难怪他们畏惧与柴髙交锋。
这家伙不仅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更擅长各种诡谲战术。
周勃感叹:和他对阵,相当于同时迎战廉颇、李牧、白起、王翦。
曹参补刀:更要命的是,这四位名将还由孙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