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暖阳透过老旧的玻璃窗,在扶苏诗社活动室的木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面上摊着几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上面零散写着 “诗社首次活动”“《诗经》分享” 等字样,旁边还放着贺花上次带来的丝绸面料样本,淡蓝色的暗纹在光线下若隐若现。诗社的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有些沉闷 —— 距离确定举办首次公开活动已经过去三天,大家始终没敲定合适的活动主题。
“要不还是从《关雎》入手吧?” 苏松率先打破沉默,他指尖点着笔记本上的字迹,“毕竟是《诗经》开篇,大家多少都听过,接受度会高一些。”
白墨轻轻摇头,将手中的《诗经》翻到某一页:“《关雎》固然经典,但只讲一篇,很难让大家真正了解《诗经》的全貌。而且如果只是单纯讲解诗句,恐怕会显得枯燥,刚招募的新成员说不定会失去兴趣。”
贺花也跟着点头,她把刚画好的汉服配饰草图推到桌中央:“上次设计汉服时,我们融入了《周南》里的好几篇诗,如果活动主题太局限,可能没办法把这些文化元素都展现出来。”
宋子都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那总不能把《诗经》三百篇都讲一遍吧?第一次活动,时间有限,得找个既能让新手入门,又能体现诗社特色的主题才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没找到满意的方向。就在这时,一直低头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的尤龙忽然抬起头,手里捏着一支铅笔,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我有个想法,咱们不如把第一次活动的主题定为‘初识《诗经》’?”
他的声音不算大,却瞬间让喧闹的讨论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宋子充推了推眼镜,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尤龙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草稿纸摊开,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活动框架:“我觉得,第一次活动的核心不是‘讲透某一篇’,而是‘让大家走进《诗经》’。很多人对《诗经》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课本里的几句诗,不知道它其实分‘风、雅、颂’三个部分,也不知道里面藏着那么多关于古人生活、情感的故事。所以‘初识’这个主题,既能从零开始,给大家介绍《诗经》的基本篇目和文化背景,又能留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展示之前准备的汉服、配饰这些创意元素。”
他指着草稿纸上的 “风、雅、颂” 三个字,继续解释:“比如,我们可以先花二十分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经》的起源和分类 ——‘风’是各地的民歌,里面有采桑女的心事,有戍边人的乡愁;‘雅’是宫廷宴乐,藏着古人的礼仪和抱负;‘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带着庄重的历史感。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先对《诗经》有个整体的认知,之后再结合具体篇目展开,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苏松看着那张草稿纸,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思路好!我之前总想着‘讲哪篇’,却没考虑到‘怎么让大家愿意听’。用‘初识’做主题,相当于给新手搭了个台阶,再结合故事讲解,肯定比单纯的文本分析有意思多了。”
白墨也轻轻点头,手指在《诗经》的封面上轻轻摩挲:“‘初识’这两个字,既温柔又有分寸感,不会让新手觉得有压力,也能让老成员重新梳理对《诗经》的认知。而且,这个主题正好能把我们之前准备的元素都串联起来 —— 贺花的汉服可以对应‘风’里的民俗,我们之前讨论的诗词接龙游戏,可以穿插在‘初识’的过程中,让大家边玩边学。”
贺花立刻拿起尤龙的草稿纸,在旁边添上汉服的小图案:“对!我可以把之前设计的汉服做成小模型,在介绍‘风’的时候展示,告诉大家这件衣服里藏着《桃夭》的喜庆,那件配饰里有《蒹葭》的清雅。这样一来,文化就不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
宋子都拍了下手,语气里满是赞同:“尤龙,你这脑子也太灵光了!之前讨论汉服设计的时候,你就总能想到实用性的细节,现在策划活动,又能一下子抓住核心问题。我刚才还在发愁怎么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你这个‘初识’主题,直接把问题解决了!”
被大家这么一夸,尤龙的脸颊微微泛红,他挠了挠头,把草稿纸往旁边推了推:“其实我也是昨天晚上翻《诗经》的时候想到的。我之前读《诗经》,总觉得很难懂,后来发现,只要先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再读诗句,就像突然找到了钥匙。所以我想,其他人可能也会有同样的困扰,不如从‘认识’开始,慢慢引导大家走进来。”
说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夹着一张折得整齐的信纸:“对了,我还根据自己读《诗经》的感受,写了一首原创的小诗,叫《赋》,想读给大家听听,也算是给‘初识《诗经》’这个主题加个注脚。”
众人立刻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风声似乎都轻了几分。尤龙清了清嗓子,目光落在信纸上,声音轻柔却坚定:
“木铎响于野,风过蒹葭白。
采采卷耳草,遗我故人怀。
赋之于心,吟之于口,方知《诗经》之美。
三千年岁月,藏于字句间,待君缓缓来。”
短短几句诗,却像带着秋日的清冽与温柔,轻轻落在每个人的心里。白墨的眼睛微微湿润,她低头看着手中的《诗经》,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千年前那些在田野间歌唱、在河畔思念的古人。苏松迅速在笔记本上记下这首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像是在为这诗句伴奏。
“写得太好了!” 贺花忍不住感叹,“‘赋之于心,吟之于口’,这不就是我们读《诗经》的感觉吗?不是为了背下来应付考试,而是把那些情感放进心里,再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宋子充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赞许:“这首诗既呼应了《诗经》里‘风’的质朴,又点出了‘赋’这种表现手法,还藏着对大家的邀请 ——‘待君缓缓来’,正好契合‘初识’的主题。尤龙,你不仅策划思路清晰,在诗词创作上也很有天赋。”
尤龙有些不好意思地把信纸折好,放回笔记本里:“我也就是随便写写,平时读诗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慢慢就攒出了这首小诗。其实我觉得,每个人读《诗经》,都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就像上次设计汉服,大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最后才有了那么好的方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学习心得 —— 读《诗经》的时候,别总想着‘我要读懂它’,而是试着‘走进它’。比如读《采葛》里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不用纠结‘三秋’到底是多久,而是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思念;读《七月》里的‘九月授衣’,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在秋日里准备冬衣的场景。把自己放进诗里,就能感受到它的温度了。”
苏松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 “走进《诗经》,而非读懂《诗经》”:“你说得太对了!之前我总拿着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注释,反而觉得离《诗经》越来越远。后来试着像你说的那样,把自己放进诗里,才突然明白,那些诗句里藏着的,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而且,” 尤龙继续说道,“咱们诗社不用搞得太严肃,不用要求大家必须会写诗、会背诗。哪怕只是喜欢听诗里的故事,喜欢看我们设计的汉服,都可以参与进来。下次活动,我们可以搞个‘诗里的生活’分享会,让大家聊聊自己从《诗经》里看到的生活场景,或者分享自己身边和《诗经》有关的小事 —— 比如妈妈煮的野菜汤,像《芣苢》里采的车前草;比如秋天看到芦苇,想起《蒹葭》里的句子。这样一来,诗社就成了大家交流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学习小组’。”
他的话像一颗小石子,在众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宋子都立刻说道:“这个主意好!我上周去外婆家,还看到她在院子里种了《桃夭》里提到的桃树,到时候我可以带几张照片过来,跟大家分享桃树开花结果的故事。”
贺花也跟着点头:“我外婆教我刺绣的时候,总说‘针脚要像《诗经》里的句子一样,踏实又温柔’,下次我可以带几件外婆绣的小物件,跟大家讲讲这些背后的故事。”
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尤龙的嘴角忍不住上扬:“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和研究《诗经》。我们可以一起去郊外找《诗经》里提到的植物,一起试着用古人的方式过一个传统节日,甚至一起写一本属于我们诗社的‘《诗经》手账’,把我们的感悟、设计、故事都记下来。”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尤龙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曾经在讨论中总是默默倾听的他,此刻却像一颗藏不住光芒的星星,用清晰的策划思路、真挚的原创诗词和温暖的学习心得,让所有人看到了他身上的才华与热情。
宋子充看着眼前的场景,轻轻说道:“之前总觉得诗社的核心是‘分享诗词’,现在才明白,真正的核心是‘和一群有趣的人,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而尤龙,正好给我们带来了这份‘美好’的方向。”
尤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把那张画着活动框架的草稿纸重新拿起来:“那我们现在就把‘初识《诗经》’这个主题定下来,再把活动流程细化一下吧?比如谁负责讲解‘风、雅、颂’,谁负责组织互动游戏,谁负责展示汉服和配饰……”
众人纷纷点头,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添添画画。苏松负责整理活动流程表,白墨开始构思 “初识《诗经》” 的开场白,贺花则计划再设计几个小巧的《诗经》主题配饰,用于活动中的互动奖励。宋子都和宋子充则开始讨论如何通知新招募的成员,确保大家都能准时参加活动。
活动室里再次热闹起来,不同的想法碰撞出火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而尤龙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温暖 —— 他曾经以为,自己只是个喜欢默默记录的人,却没想到,在这个小小的诗社里,自己的想法能被大家认可,自己的才华能被大家看见。
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柔的橘红色。尤龙低头看着草稿纸上 “初识《诗经》” 四个字,笔尖在旁边轻轻画了一朵小小的桃花 —— 那是《桃夭》里的意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他知道,这只是诗社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而他也会继续带着这份对《诗经》的热爱,和大家一起,在传统文化的世界里慢慢探索,让藏不住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