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为何周朝又分裂出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
姬发脸微微僵硬,满脑子的疑问。
标题他看得懂,就因为如此,才会弄不明白为什么又分裂了?
历代的周天子都闹不明白。
周平王看了眼这个视频,还有点不可思议。
各朝老百姓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事儿。
唯有战国时期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的两国君主,显得有些尴尬。
各朝老百姓,见没有他们什么事,纷纷看起热闹来。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战国末期,基本上意味着东周的统治快结束了。
结果让人想不到的是,又冒出来一个东周国和一个西周国。
不过这两个公国并非周天子建立的,而是诸侯建立的诸侯国。
这‘二周’之间不仅经常爆发战争,还参与到战国七雄的争霸中。
那这两个国家是怎么回事呢?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就内乱不止,和各诸侯国一样,经常会发生君王被杀、或被驱逐的情况…}
姬发看到开头刚松了口气,本以为这两公国不是王室建立的就好。
结果哪知道松气松太早了,就看到东周王室内乱!!
虽然知道王朝末期基本上都如此,但别让他亲耳听到啊,知道了能不火急火燎才怪。
周天子们看的很生气,特别是西周的周王们,把不孝子孙都骂了个遍。
春秋战国的各路诸侯王,对周王室内部的内斗也是知晓的。
真要说起来,大家都半斤八两。
百家子弟和他们关系不大,倒是有心情闲谈。
孔子虽然对周王室感到惋惜,但看光幕久了,加上还去过后世一趟,心态也放平了。
{…时间来到春秋晚期,周王室的内乱愈加不可调和。
东周第16位君主周贞定王—姬介在位期间,正好是晋国内部韩、赵、魏合力吞并智氏这个时期。
姬介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自相残杀。
他的长子姬去疾继位,即周哀王。
在位三个月,次子姬叔杀兄篡位。
姬叔继位,即周思王。
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杀兄篡位,也就是周考王。
姬嵬继位后,可能是为了安抚对自己有威胁的弟弟—王子揭,将他封于王城,建立周国,也就是如今的豫省地区。
王子揭即西周桓公。}
光幕下
各朝人士都在议论东周王室的血腥争夺战。
不少人还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这斗争也太激烈了吧。”
“唉,也不知道周贞王知道儿子们手足相残是什么心情。”
......
被提到的姬介,脸都气绿了,冲着侍从大吼,“还不去把这几个王八羔子找来。”
侍从急急忙忙应声离开。
“都是来讨债的。”姬介拍了拍大腿,沉沉的叹气,看起来人老了好几岁,他总不能把这几个儿子都杀了吧。
另一个时空的姬发浑身低气压,努力压抑着愤怒情绪,“一直都是嫡长子优先继位,这个姬介怎么搞的?”
周公旦抿着唇,他也很费解,按照祖制安排继承人就行,除非一个个都野心膨胀了,就想坐上王位。
周平王姬宜臼脸都黑成了炭,这个乱法都超出了他的想象,还让他想到了当年的褒姒和她儿子,说起来也算是兄弟相争,但还不是怪他老子。
{周考王在位15年病死,他的儿子周威烈王姬午继位。
姬午在位期间,封晋国三家大夫韩、赵、魏为诸侯,三家分晋,自此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来临。
西周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西周威公继位。
西周威公在位47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朝和公子根争夺王位,连给老爹举行葬礼都顾不上。
导致老父亲停尸九个月不得下葬。}
各时空,人们的批评声不断。
“呸,这两儿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娘很气愤,“再怎么争权夺利,但至少先让父亲入土为安啊。”
素来孝顺的读书人看不过眼,“实在是过分了,在权利面前,连父子亲情都不在乎。”
几个大婶聚在一起聊着,“唉,这种事也不少,于家老太爷刚过世,他那两个儿子不也在灵堂上大打出手?”
......
历代周天子,感觉也属实荒唐,这种事拿在光幕上说,都感觉丢人现眼。
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也在思考,他们的子孙后代,会不会也有这样的。
哦,齐桓公都不需要多想,他死的时候几个儿子不就是不管他吗,蛆虫都爬出门了才引人注意。
这一想,姜小白连忙捂住隐隐作痛的胸口。
“这些孽障。”
朝下的大臣们:??
管仲眉头微皱,不懂主公这是骂谁呢。
至于历代晋侯,他们哪管得了西周公国的事,每次一看到三家分晋,火气腾腾就往上冒。
晋文公想骂娘,还把周威烈王骂了顿,虽然知道对方大概也是迫于韩、赵、魏的武力威胁,但还是气愤。
不过想到想到这几家,如今都被他拿下关进大牢后,重耳火气也渐渐消散下来,如今的六卿势薄,可不是后面位高权重的六卿。
战国时期
西周桓公姬揭,复杂的看向儿子。
姬灶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愤愤道:“这两个不孝东西。”
姬揭问道:“那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姬灶沉默了一阵,才说,“这两个儿子,我也不想管了,他们对待我这个父亲都没有一丝心意,我何必再抱有一颗慈父之心呢?”
姬揭看了儿子一眼,这是被伤透心了啊。
“你自己看着办吧。”
......
{公元前437年,韩、赵两国出兵,强迫周显王姬扁将周王室所辖全部地区分封给公子根,以此平息西周公国内乱。
周显王迫于强大的武力威慑,只能照办。
公子朝成了西周惠公,公子根成了东周惠公。
东周王朝彻底分裂成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
周天子名存实亡,就只剩下一个周王宫,还只能寄住在东周国。}
百姓们眼珠子都快瞪圆了。
堂堂周天子,竟然最后落到被人武力胁迫、连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了,甚至寄住?
这这这,实在是让各朝百姓大吃一惊。
路人们都在议论,“娘嘞,这也太过分了吧,好歹给人留下一点啊。”
酒楼里也响起一阵阵讨论,“不是,西周公国内乱,关周天子什么事啊,这韩赵两国可真不是好东西,这么会当好人,怎么不把自家的地盘送人啊。”
“呵。”武馆的拳师比划了下手势,“谁要敢惦记我家的东西,劳资打得他娘都不认识。”
“也是周天子没什么威信了,所以各路诸侯都不怕他,归根结底还是武力的重要性。”
......
各时空的吐槽声,韩赵两国的倒是不在意,连晋国都被他们瓜分了,做都做了,还怕人说?
姬发不敢相信,应该说是不愿意相信,周天子竟然只剩下王宫属于自己外,其他的都没了。
晋文公冷笑了下,这下好了,韩、赵将周天子也得罪了。
战国时期
西周桓公也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发展。
姬灶表情一派冷漠,被不孝子伤透了心,哪怕两个儿子,一个成了西周惠公,一个成了东周惠公,他也毫不在意。
{东周分裂后,周显王、周慎靓王、周赧王祖孙三代都寄住在东周公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人进入东周国。
东周国国君不敢得罪秦国,连忙隆重欢迎秦国使臣。
秦国使臣面见周赧王,提出秦武王想亲自来洛阳举周鼎。
周鼎作为周王室象征,周赧王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
使臣大怒,驱逐周赧王出王宫,又将他驱逐出东周国境内,强迁周赧王到西周公国。}
光幕下
各朝百姓唏嘘了下,再次感叹武力的重要性,要是周赧王有兵有势,谁敢这么放肆啊。
“被赶来赶去,这王不当也罢啊。”
“话说这秦武王是举鼎而亡的那位吧,他可真爱举鼎啊。”
......
历代的周天子,看着自家这个后人结局那么惨,心里也凄凉得很。
姬发想问自家这些后代是怎么混的啊,混成这样?
但真实原因他也明白,就是有点接受不了而已。
周考王最难受,他没想到只因为自己分封了一个西周国,结果最后王朝直接分裂,可是现在要怎么办呢?
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这些春秋政治家,还在细细思量着。
特别是秦穆公,嘴角抽搐了下,虽然秦武王是他的后人吧,但举鼎这个爱好,他一点欣赏不来。
{周赧王受此屈辱,对东周公国也恨得不行。
从此,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频繁爆发战争。
西周公国长期敌视秦国,成了抗秦的“谋主”。
东周公国完全相反,长期臣服秦国。
‘二周’之战,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秦国和六国争霸的缩影。
长平之战中,秦国获胜,西周公国的危机加剧。}
各朝代的人们看到这里,理解周赧王的人还不少,换成他们,也恨啊,被人撵来撵去的,名义上是王,结果呢,被当成什么了,呼来喝去。
不过理解归理解,百姓们还是不喜欢战争的,这些诸侯国打来打去,百姓也是苦逼。
{公元前256年,西周国君再次谋划抗秦。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派兵进攻西周公国。
西周国君投降,自此西周公国灭亡。
同一年,周赧王去世,作为东周王朝的末代君王,他的去世也标志着周天子不再存在。
他生前还向百姓借债,却因为无力偿还,只能登上高台躲避债主。
这也是‘债台高筑’这个词的出处。
公元前249年,东周国君策划诸侯抗秦,秦庄襄王派吕不韦出兵东周国。
东周国君被杀,东周公国灭亡。}
姬发都没眼看了,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落到向百姓借钱。
周公旦看出他兄长神情有些难受,可是这也没办法,哪怕是自己的后代都不知道混成啥样呢。
百姓们也很唏嘘,‘债台高筑’这个词,很多人也听说过,却不知道还有这么个背景啊。
战国时期
嬴稷恍然,原来东周国是这样灭的啊。
赞许的看了孙子一眼,“做的不错。”
秦异人忙拱手谦虚道:“孙儿比不上您。”
嬴稷摆了摆手,“不,比起你那个只当了三天国君的爹,你好太多了。”
说着,还略带嫌弃的看了嬴柱一眼。
嬴柱:...
秦异人尴尬一笑,他祖父和父亲,这两父子简直就是冤家。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世,吕不韦此人,秦异人皱了皱眉。
吕不韦看着视频苦笑,他这辈子,大概是没什么建树了。
—
现代时空,刘晓希继续点开下个帖子。
{古代逃婚是什么下场}
一看这个标题,百姓们可有得说了。
“敢逃婚,这名声不得臭到家了,以后谁敢和这家人当亲家。”
文人墨客们反对的说,“逃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说不好听点,这事闹得两家下不了台,会沦为笑柄,你觉得始作俑者能有什么好下场。”
衙役们也在闲聊这个问题,“能逃到哪儿去?去哪儿都要路引,你没有地方可去的,被抓回来可就惨了。”
......
{就说现代的某国王妃,她都逃婚了三次,都逃不过,最后只能结婚了,婚后还要忍受丈夫和情人秀恩爱。
那在古代呢,逃婚会怎么样?逃得过吗?
答案自然是逃不过的。
古代的户籍制度有多严格,想来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在古代盛行的包办婚姻中,逃婚是对家族和礼法的公然对抗。
不同朝代,对此的处置也有差异。
在汉代,如果女子逃婚,甚至还另嫁他人,新郎也会跟着受罚。
一旦被抓,官府会按照逃婚时间量刑。}
古代的年轻人们显得有些消沉。
他们时代又不是后世,很多人连成亲对象都不熟,也就是现在能尝试反抗一番,和长辈争取争取。
年轻人的心思,长辈们不懂,他们聊着,也严肃的叮嘱家中小辈,可不能闹出什么逃婚。
大叔看着儿孙们,有些提醒的说,“真要对婚事不满意,早干嘛去了,非得订下婚约闹这出?”
妇人也说,“不喜欢就早说,当爹娘的还能逼你?重新相看就是了。”
小伙子嘿嘿笑,“这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有些人家可不像你们这么开明,要你嫁谁就嫁给谁、要你娶谁就娶谁。”
老汉闻言傲娇极了,“咳咳,这倒是。”
......
{唐朝至元朝,如果是女方逃婚,也就是悔婚,要受杖刑。
要是另嫁他人,刑罚会升级,杖刑一百,或是徒刑一年半,还要返还聘礼。
不过也有免责的情况。
比如在元朝,如果未婚夫犯罪,女方是可以在合法条件下悔婚的。
在明朝也规定了,若男方五年内无故不娶、或是逃亡三年,女方经过官府备案可以悔婚。
不过如果是男方悔婚的话,失去聘礼,有些作为继承人的,还有可能还会被家族剥夺继承权。}
很多人家都赞成元明的做法,因为谁也保证不了自家会遇到特殊情况。
有女儿的妇人感慨道:“要是男方不愿意娶,还一直拖着,总不能女方只能认了吧。”
男子摊了摊手,“其实吧,悔婚只要是在合理范围,我看都是可行的。”
“只要双方两家都同意的话,这也没什么。”
......
其实现在受到后世的影响,各朝代虽然还有一些迂腐的人,但也有人开明了些许。
某个高门大院
生得花容月貌的姑娘正趴在床头哭。
妇人看得也心疼,“这婚事是你祖父在世时就订下的,我们这种家族你该明白,联姻是少不了的。”
少女心里还有些不死心,红着眼眶问,“那万一柳家公子也不愿意呢,如果我们都不愿意,何必再联姻?”
闺房外,中年男子叹息道:“明日我就去柳兄家探探风声。”
少女风一般的冲出门来,希冀的问,“真的吗父亲?”
“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