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中枢的觉醒——“渊龙”系统的启动
时间: 大型红蓝对抗演习“惊涛-202x”开始前两小时。
地点: 红方旗舰055型驱逐舰“延安”舰的核心指挥中心(cIc)。
氛围营造: cIc内灯光柔和,各类显示屏散发着幽光,气氛紧张有序。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指挥席正前方,新增了一块巨大的全息态势屏,这是“渊龙”系统的主界面。
系统启动: 舰队司令授权,系统指挥官输入长串密码。一阵低沉的嗡鸣后,全息屏亮起,一个简洁的龙形徽标闪现,随后化为深邃的星空背景。一个冷静、中性的电子合成音响起:“‘渊龙’系统在线,等待指令。”(意象:新力量的注入)
场景二:数据的洪流——战场态势的瞬间融合
事件: 演习开始,红蓝双方舰机开始机动。
“渊龙”的运作:
多源信息融合: 系统瞬间接入来自天基(侦察卫星)、空基(预警机、无人机)、海基(本方所有舰艇、潜艇雷达声纳)、岸基(超视距雷达)以及电子侦察系统的海量实时数据。
去伪存真: 面对蓝方实施的强烈电磁干扰和虚假目标,“渊龙”凭借强大的算法和知识库,迅速识别并过滤掉超过90%的欺骗信号,在布满雪花和噪点的屏幕上,清晰地勾勒出蓝方主力舰队的真实位置和运动轨迹。
态势生成: 全息屏上,一个立体、动态、极其精准的战场态势图在几秒钟内形成,敌我双方单位、航向、速度、甚至预测航迹一目了然。(展现信息优势)
场景三:智慧的博弈——从辅助到协同决策
关键决策点1:防空作战
情境: 蓝方模拟发射多批次超低空反舰导弹和战机,进行饱和攻击。
“渊龙”的应对:
系统在探测到导弹发射尾焰的瞬间,自动计算出来袭弹道的交汇点和时间窗口。
同时,它根据本方各舰的防空导弹射程、备弹量、拦截效率,以及激光炮的射界和能量储备,在毫秒级内生成并优先推荐了三个最优拦截方案(例如:由A舰负责东侧目标,b舰的激光炮补射漏网之鱼)。
它甚至预测了其中两枚导弹可能进行机动变轨,并特别标注提醒。
人类决策: 舰队司令迅速采纳了推荐方案,下令执行。拦截成功率远超以往。
关键决策点2:突击路线选择
情境: 红方需要突破蓝方设防的海峡。
“渊龙”的分析:
系统综合分析了海峡水文资料、蓝方兵力部署、卫星过顶时间、甚至过去72小时的气象数据。
它模拟了十余条突防路线,并给出了每条路线的成功率、风险系数和时间成本。
最终,它推荐了一条利用黎明前黑暗和复杂洋流进行隐蔽机动的“最优航迹”。
结果: 红方舰队依此行动,成功规避了蓝方主要侦察力量,实现了战术突然性。
场景四:学习的对手——“渊龙”的进化
情节转折: 演习中段,蓝方突然改变其惯用战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高度非常规的分散突击模式,一度让红方指挥层感到困惑。
“渊龙”的响应:
系统并未僵化执行预设程序。它迅速捕捉到蓝方战术的异常,启动“战术模式学习”模块。
通过比对历史数据和在线的战术库,它快速分析了这种新战术的弱点(如指挥协同难度大、后勤支援要求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反击建议:集中力量打击其关键的指挥节点和补给舰只。
结果: 红方依计而行,迅速瓦解了蓝方的攻势。(展现AI的适应与学习能力)
场景五:演习后的评估——人机协同的未来
地点: 演习总结会。
各方评价:
红方舰队司令(高度评价): “‘渊龙’不是代替我们决策,而是让我们决策得更快、更准。它像是一个拥有无限精力、绝对冷静和超强计算能力的超级参谋长团队。它把指挥官从繁杂的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专注于最核心的战略判断。”
技术负责人(补充): “此次演习,‘渊龙’将我方指挥决策周期(oodA环)缩短了70%,目标分配效率提升了3倍。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不断学习,下一次会更好。”
蓝方指挥官(感慨):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支单纯的舰队,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有机战斗系统。未来的海战,将是算法与算法、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章节结尾:
夜色中,“延安”舰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cIc内,“渊龙”系统的全息屏已进入低功耗待机状态,但那深邃的背景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年轻的作战参谋看着屏幕,对身旁的战友说:“以前觉得指挥艺术是种直觉,现在才发现,它更可以是精确的科学。有‘渊龙’在,我们就像在棋盘上,能提前看清对手的好几步。”
舰队司令站在舰桥上,望着远方,心中默念:“人工智能划出的这条‘智能航迹’,正在引领中国海军,驶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