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康熙默许,玉檀雷厉风行,以“玉华阁”为核心,迅速搭建起番薯深加工的产业链。当晶莹剔透的番薯粉丝、雪白的番薯淀粉以及试验性的番薯酒出现在市面上,并以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引发抢购时,所有人都意识到,玉檀不仅救了灾民的命,更凭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财源。一直冷眼旁观的四爷,第一次主动伸出了“合作”的触角。
---
得了康熙那句“酌情试行”的旨意,玉檀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她不再有任何顾忌,回到永和宫后,立刻通过“梧桐苑”的渠道,向宫外的陈掌柜下达了一连串密集的指令。
“玉华阁”这架已经初步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它的目标不再是香露和香膏。
玉檀首先利用系统提供的简易流程图和基础工程技术知识,亲自指导工匠对“玉华阁”原有的几间空闲工坊进行改造。她设计了多联水槽用于清洗番薯,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制作了简易的粉碎机(由骡马驱动),建造了多层沉淀池来分离淀粉,甚至还搭建了利用余热烘干粉丝的烘房。这些改进在玉檀看来极其简陋,但在这个时代,已是效率的飞跃。
与此同时,陈掌柜按照玉檀的吩咐,拿着内务府的批文和“玉华阁”的真金白银,开始在京畿各地大量收购番薯。消息一出,那些原本只是将番薯视为救命口粮的农户们沸腾了!
「听说了吗?‘玉华阁’收番薯!现钱结算!」
「真的假的?那土疙瘩真能卖钱?」
「千真万确!隔壁村的老王头,拉了一车去,换回来半吊钱呢!够买好些粮食了!」
「哎呀!早知道多种点了!快,快去地里看看,还能不能挖点出来卖!」
原本在灾年可能烂在地里或者仅能果腹的番薯,瞬间变成了可以换钱的硬通货!百姓的种植热情被彻底点燃,许多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农户后悔不迭,纷纷打听来年种苗的消息。玉檀之前建立的“番薯种苗互助会”趁机扩大影响,以“预购”或“以工代赈”的方式,将更多种苗和种植技术扩散出去。番薯的推广,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发进行,再也无需朝廷强行推动。
很快,“玉华阁”名下新挂出的“薯光坊”开业了。第一批产品——番薯粉丝和番薯淀粉,正式上市。
当那色泽晶莹、韧性十足、久煮不烂的番薯粉丝,以及那雪白细腻、无论勾芡还是制作糕点都远胜于传统米粉的番薯淀粉出现在市面上,并且定价远低于同类豆类粉丝和精米粉时,立刻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这‘薯粉’竟如此爽滑!价比粗粮,味却不输细面!」
「这‘薯淀粉’更是了得!勾出的芡汁透亮,做的凉皮筋道!」
「快!快去‘薯光坊’抢购!去晚了就没了!」
不仅仅是平民百姓,就连许多中等之家,乃至一些讲究实惠的饭庄酒楼,都纷纷加入了抢购的行列。“薯光坊”门前终日排起长队,产品供不应求。陈掌柜不得不紧急扩大工坊,招募更多人手。
紧接着,玉檀利用系统里基础的蒸馏酿酒知识,指导工匠用次等番薯和小个头番薯试验酿造的“薯酒”也悄然问世。这种酒度数不高,带着一股独特的清甜,价格极其低廉,刚一推出,就受到了底层兵丁和苦力的欢迎,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玉华阁”的账面上,原本因收购番薯和改造工坊而产生的巨额支出,迅速被粉丝、淀粉和薯酒带来的滚滚利润所填平,并且开始产生惊人的盈余!这些盈余的一部分,按照玉檀的计划,被用于反馈种植户(提高收购价或发放奖励),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还有一部分,则真金白银地流入了内务府的账房,变成了康熙内帑中一笔意想不到的进项。
这一切的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九阿哥胤禟在府中,听着手下人关于“玉华阁”日进斗金、番薯变成摇钱树的汇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原本想用“断供”这招釜底抽薪困死玉檀,却没料到对方反手就玩了一出“点薯成金”!不仅没被困死,反而借此开辟了巨大的财源,声望更隆!
「废物!都是废物!」胤禟气得浑身发抖,「那么多御史言官,就没人参她一个‘与民争利’吗?!」
何玉柱苦着脸:「九爷,参……参了。可皇上那边……留中不发。而且,现在民间对‘玉华阁’和那玉檀感恩戴德,此时参奏,恐惹众怒啊……」
胤禟颓然坐下,第一次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发现,自己惯用的权谋手段,在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宫女面前,似乎都失效了。她总能找到新的路径,用实实在在的成果,粉碎一切阴谋。
---
与胤禟的暴怒和无力不同,四阿哥胤禛在贝勒府的书房里,看着苏培盛秘密搜集来的关于“薯光坊”生产流程和销售情况的报告,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报告里详细描述了那种奇特的粉碎装置、高效的沉淀池以及那远超时代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那份清晰的、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规划,从原料收购到加工,再到销售反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以商养农,以农促商……她竟然真的做成了。」胤禛低声自语,冷硬的脸上罕见地露出了一丝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钦佩,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警惕和……渴望。
他渴望这种高效务实的能力,渴望这种点石成金的手段。若能将此女收归麾下,对他的大业,将是何等助力?但她也太过危险,她的见识、她的手段,都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苏培盛。」胤禛缓缓开口。
「奴才在。」
「找个机会,递话给‘玉华阁’的陈掌柜,」胤禛斟酌着词句,「就说……本王庄子上也出产些山货皮毛,看能否与‘玉华阁’有些……生意上的往来。另外,打听一下,那玉檀近日在宫中,可有什么难处。」
他没有直接接触玉檀,而是选择了更迂回的方式。先通过商业合作建立联系,再伺机观察。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谨慎,步步为营。
「嗻。」苏培盛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
宫中,永和宫。
玉檀听着青黛兴奋地汇报着宫外“薯光坊”的火爆景象和源源不断的利润,脸上却并没有太多喜色。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
「姐姐,咱们成功了!九爷这下可傻眼了!」青黛雀跃道。
「成功?」玉檀轻轻摇头,「这只是第一步。粉丝淀粉,技术门槛不高,很快就会有仿冒者出现。我们必须不断推出新品,提高技术壁垒。」
她走到书案前,上面铺着一张她刚刚绘制好的草图,是一个结构更复杂、效率更高的水力驱动粉碎机的构想图。
「而且,我们的目标,从来不只是赚取银钱。」玉檀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穿越了宫墙,看到了更远的地方,「通过这些产业,我们积累了资金,培养了工匠,掌握了渠道,建立了信誉。这些,才是我们未来真正的根基。」
她回身,对青黛正色道:「通知陈掌柜,下一步,利用利润,秘密招募一批可靠的船工和水手,收购或建造几艘能够出海的海船。规模不必大,但要坚固可靠。」
青黛倒吸一口凉气:「姐姐,你要……?」
「未雨绸缪。」玉檀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海国图志》不能只躺在脑子里。我们需要自己的眼睛,去看那片更广阔的天地。婆罗洲……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起点。」
她轻轻抚摸着脑海中那幅日益清晰的世界地图,眼神锐利如鹰。
九爷的阻挠,四爷的试探,都只是她前进路上的插曲。她的目光,早已投向了那片蔚蓝的、充满未知与希望的大海。
点薯成金,只是积累。扬帆出海,才是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