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被从远方传来的战鼓声敲碎。
关于边境战事的消息,如同秋日的寒潮,一波冷过一波地传回了杏花村这个偏远的角落。起初只是些模糊的流言,说北边不太平,后来便逐渐有了更确切却也更令人心惊的内容。
茶肆酒馆、田间地头,人们都在低声议论着。
“听说了吗?北狄那群蛮子又不安分了!扣关抢粮,还伤了咱们的边军!” “可不是!这次好像动静不小,说是打了好几场硬仗,互有伤亡……” “唉,这仗要是打大了,会不会又要加税征兵啊?” “咱们这还算好的,听说靠近边境的几个村子都被骚扰了,粮食牲口被抢了不少……”
姜妙去镇上送药材时,能明显感觉到气氛的凝重。济世堂里治疗外伤的药材需求量大增,刘掌柜和顾文清的脸上也常带着忧色。
她从人们的议论和顾文清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中,逐渐拼凑出大渊朝周边的大致形势,以及此次冲突的背景。
大渊朝,立国已逾百年,如今在位的是中年皇帝渊帝。王朝曾经历过辉煌,如今虽稍显颓势,但底蕴犹存,仍是中原腹地最强大的帝国。都城龙渊城,位于国土中部,繁华富庶。
其周边强邻环伺:
· 北狄(狄族):位于大渊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联盟,是此次冲突的直接对手。民风彪悍,骑射精湛,常年南下劫掠,是大渊北部边境最大的心腹之患。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内部部落林立,时有纷争,但一旦出现强大的首领,便能迅速整合,形成巨大的威胁。此次扣关,似乎就是几个大部落联合所为,攻势凶猛。
· 西厥(厥国):位于西部高原和沙漠地带,国力稍逊于大渊,但骑兵同样强大,且占据地利,易守难攻。与大渊关系时好时坏,时而互市,时而摩擦。目前似乎处于观望状态。
· 南诏(诏国):位于南方湿热山林,多瘴气虫蛊,地形复杂,部落自治程度高。与大渊关系相对缓和,以藩属国自居,但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
· 东夷(海外诸岛):隔海相望,倭寇海盗时常骚扰东南沿海,虽不成大患,却也烦不胜烦。
而此次战事焦点的北境,情况尤为复杂。那里不仅是与大渊和北狄接壤的缓冲地带,地势险要,气候苦寒,还散居着一些不受两国完全管辖的游牧部落和流民。资源争夺、势力渗透从未停止,堪称三不管的法外之地。
(内心oS:三不管?地势险要?苦寒之地?这地方……听起来怎么那么适合猥琐发育,然后自立为王呢?等等,我在想什么……)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却被姜妙下意识地记在了心里。
战事的消息越来越具体,也开始提及一些队伍的编号和伤亡情况。张氏的心一天比一天揪得紧,因为她记得丈夫姜二勇所在的边军队伍,似乎就驻防在冲突最激烈的区域。
她开始寝食难安,日夜对着丈夫寄回的那封报平安的信垂泪,又跑去村口的土地庙虔诚祈祷,求神仙保佑丈夫平安。
“妙儿,你爹他……不会有事吧?”张氏拉着姜妙的手,眼泪汪汪,声音颤抖,“听说死了好多人……他那队伍……”
姜妙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心中也沉甸甸的。虽然对那个名义上的父亲感情不深,但他毕竟是这个家的支柱,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而且,他上次那封语焉不详的信,总让她觉得他在军中的处境并不简单。
“娘,您别自己吓自己。”姜妙压下心中的担忧,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肯定,“爹肯定没事的!他命硬着呢!在军队里那么多年都过来了,这次肯定也能逢凶化吉。说不定过些天就又寄信回来了呢?”
(内心oS:回头得让石虎他们想办法打听一下边境的消息,尤其是爹所在队伍的具体情况。这爹可不能没了,不然娘非得垮掉不可。而且,他要是真出了事,老宅那边指不定又怎么闹腾。)
她安抚好母亲,立刻找到了石虎。
石虎自从父亲被救后,对姜妙几乎是唯命是从,加上他本身身手不错,熟悉山林,经常外出打猎,消息也算灵通。
“石大哥,最近边境不太平,你出去打猎或者去镇上时,多留意一下关于北边战事的消息,特别是……关于‘黑风营’的情况。”姜妙记得父亲信上的落款似乎有个模糊的风字印记,结合北境地名,她猜测可能是“黑风营”。
石虎面色一肃,重重点头:“姜姑娘放心!我记下了!一定多打听!我认识几个常往边境跑货的行脚商,回头就去问问他们!”
姜妙又拿出一些铜钱塞给他:“打听消息难免要请人喝酒吃饭,这些钱你拿着,不够再问我要。务必打听得详细些。”
石虎本想推辞,但见姜妙态度坚决,便收下了,心中更是感动,觉得姜妙不仅救了他爹,还如此信任重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事办好。
边境的战云,终于笼罩到了这个小小的家庭上空。
姜妙抬头望向北方,目光仿佛要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烽火连天的边关。
父亲的下落,边境的局势,以及那片广袤而混乱的北境土地……似乎都在隐隐预示着,平静的日子,或许真的不多了。
而羽阁的建立和发展,也变得愈发紧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