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刘子烨看完厨房和卫生间,朱薇主动带着他往通道中间走去。
在通道右边墙上按了几下,通道顶上的日光灯全部亮了起来,远远望去,长长的通道有一种望不到尽头的感觉。
朱薇一边走一边介绍:“通道左边是5个3x4的房间,有两个房间是我和我家里人住的地方,另外三个是客房。
里面都放了床和家具,只是床和家具都有些陈旧。如果不介意,稍微打扫一下卫生,就可以直接入住。”
通道右边除了厨房和厕所,还有5个3x3的房间。这5个房间我当年建好的时候,计划一个用来做玩具房,一个用来做书房,一个用来当健身房,一个用来当杂物房,一个用来当厕所。”
说到这里,朱薇苦笑着说:“本来是这么计划的,但是把第三层稍微装修了一下之后,钱就花光了。所以这5个房间有4个空着,只有一个房间改成了厕所。”
这些房间都没有上锁,用手扭一下球形锁就能打开。
朱薇一边开门,一边把房间里面的灯打开,刘子烨跟在后面,不停地观察着。
走进左边第一个房间,里面比较宽敞。左手边是一个高高的棕色实木衣柜,左前方靠墙是一排1米2左右高的柜子,应该是用来放东西的。
正前方是一张2米宽、2米长的床,因为长时间没有人住,床上盖着一层薄薄的床单,上面落满了灰尘。右边床边上放着一个小小的床头柜,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
左边第二个房间的布局和第一个房间差不多。
至于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房间,里面没有放衣柜,床是1米5宽、2米长的,房间里只放了一个杂物柜和一个床头柜,客人来住肯定是够了。
刘子烨心中感慨,有钱人和普通人家的居住环境差别真是太大了!
他家在2000年的时候才建好两层的小洋楼,每一层的面积也就100个平方左右,两层加起来才200多平方。
也就是说,他家整栋楼的面积还比不上朱薇家的第三层楼!这还是朱薇家在90年代左右建好的房子!
刘子烨心中有了计划,等把这套房子买下来之后,三姐一个人住一个房间。
另外可能需要招三个员工,这三个员工可以住三个客房。左手边第二个房间剩下来的主卧,父亲或者刘子烨他们来的时候可以临时住。
右手边剩下的4个房间,一个房间可以留下来当杂物间,另外三个房间简单装修一下,如果后续招员工,也可以用来住。
看完其他房间和剩下的另外一个厕所之后,刘子烨对这层楼特别满意。就这一层楼,比他自己家的两层楼还要大,居住条件还好,只要价格合适,他决定买下来。
看完第三层整个楼层之后,朱薇又带着刘子烨去第四层看了一下。
第四层贴好了地板砖,并且像第三层一样,所有的功能区都建好了,客厅、主卧、客房、厕所,都已经用砖砌好,只是简单抹了水泥和腻子粉,没有进行装修,也没有放置家具。
朱薇一边走一边介绍:“虽然没有进行装修,但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用。你们第四层如果要住人,买一些简单的家具和床,就可以入住了,居住体验虽然比三层差一些,但是住人绝对没问题。”
看完所有楼层,两人又回到了第三层。朱薇在柜子的杂物里找到了一卷卫生纸,把客厅的椅子稍微擦了擦,两人面对面坐了下来。
朱薇带刘子烨看房子时,不仅介绍了房屋环境,还仔细观察刘子烨的神情。
她虽然确定刘子烨家肯定有钱,但她已经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
她看到刘子烨在看到自家200多平方的居住房间时,神情并没有任何变化,就更加肯定刘子烨家的家庭环境绝对比她家好,很有可能住的是别墅区!
毕竟在朱薇的想法里,穷人家的孩子要不就是住平房,要不就住红砖土砖房,突然看到200多平方的居住环境,哪有不惊讶和兴奋的?就算表面上装作镇定,从眼神也能看出来。
所以两人坐在一起准备商谈的时候,朱薇根本摆不出那副尖酸刻薄的样子,说出来的话也变得平易近人。
朱薇把包放在茶几上,双腿并拢,坐得笔直,看着随意靠坐在实木座椅上的刘子烨,笑着问道:“小弟弟,阿姨家这个房子还可以吧?尤其是第三层住的地方,虽然装修是90年代的风格,但现在住依旧没问题,环境还是很不错的,你觉得怎么样呢?”
刘子烨随意地点了点头:“还行,总的来说整体环境不错!”
朱薇听着刘子烨随口说的“还行”“不错”这些字眼,心里想着这个小少爷怕是对她家的房子评价不高。
赶忙开口补救:“小弟弟,我们家的房子毕竟是90年代建起来的,跟你们家的居住环境肯定没法比。
但这个房子主要是你爸爸想买下来给你三姐练手的,所以重心应该放在楼下的门面上面,门面的位置可是很好的哟!
二楼的仓库面积也够大,能够放很多货!上面的房子能住人就行了,你说对吧?”
看到刘子烨点了点头,朱薇心里踏实了许多,她笑着对刘子烨说:“小弟弟,那这个房子你有意向要吗?”
刘子烨此时才露出一丝微笑:“房子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个位置买下来用来做点小生意还是不错,只是不知道价格怎么样?”
朱薇把双腿放下来交叉,两只手有些紧张地在大腿上擦了擦,开口问道:“你爸爸如果决定要买,打算怎么付款呢?”
刘子烨把一只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神情轻松地对朱薇说道:“我爸爸说如果房子的价格合适,付全款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房子的价格如果不合适,就只能另外再找找,毕竟我三姐虽然想要做生意,也不急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