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的初冬,端坐于御案之后的刘协,却觉得心头有一股无名火在隐隐燃烧,比那炭火还要灼热几分。
他面前堆积如山的,并非紧急军报,而是由鲁肃汇总呈送上来的、来自司隶、兖州、徐州、并州、凉州等各地关于户口、田亩、粮赋、库藏、军械、赏赐、抚恤……林林总总的统计,竹简木牍堆满了小半间偏殿,散发着陈旧墨迹与竹木混合的气味。
刘协随手拿起一卷,是某郡上报的垦田数目,看着上面密密麻麻、以篆书刻写的“百”、“千”、“万”以及那些复杂的组合,辅以算筹推算的记录,只觉得眼前发花,脑仁一阵阵发胀。再翻开一卷钱粮收支,更是如同天书,检索、核算极其不便。
“子敬!”刘协终于忍不住,将手中竹简往案上重重一放,发出“啪”的一声响,声音带着压抑的烦躁,“这都是些什么!查阅核对起来如此艰难!朕欲知天下钱粮几何,丁口几许,难道要让朕在这简牍山中埋头数月不成?”
侍立在下方的鲁肃闻言,连忙躬身,脸上也带着无奈与惭愧:“陛下息怒。如今各地文书,皆沿用旧制,以算筹计数,以篆文记载大数。数目庞大时,确需专人耗时日反复演算核对,方能确保无误。”
刘协站起身,在御案前来回踱步。他深知,一个高效、统一的计数和统计体系,对于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何等重要。如今军事上暂时稳住阵脚,正是梳理内政、夯实根基的时候,岂能再让这套落后低效的系统拖后腿?
“那就革除这积弊!”刘协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鲁肃,“去!将大司农麾下,所有精于计算、掌管账籍的太仓令、计吏,都给朕召来!”
鲁肃见天子神色决然,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不过半个时辰,温室殿偏殿内便黑压压地聚集了数十人。这些人大多年岁不小,穿着朴素的官袍,脸上带着常年与数字打交道的精明与谨慎,此刻却都有些惶恐不安,不知天子突然召见计吏所为何事。他们窃窃私语,猜测着是否哪里账目出了大纰漏,惹得龙颜震怒。
刘协看着下方这群帝国财政体系的基础骨干,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火气,尽量让语气平和:“诸位爱卿,皆是我大汉理财算赋之干才,平日辛苦,朕深知之。”
众人连称不敢。
“然,”刘协话锋一转,拿起一卷令人头疼的简牍,“朕观如今计数之法,过于繁复,记载不便,核算尤艰。长此以往,非但耗费人力时日,更易滋生错漏,于国于民,皆为不利。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要授尔等一套简便易学、清晰明了的新式计数与算法,以期提高效率,减少谬误。”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骚动。新式计数?算法?众人面面相觑,既感好奇,又心存疑虑。他们一生与算筹、篆文数字打交道,早已习惯,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
刘协不再多言,命内侍抬上一面巨大的漆木板,以木炭为笔。他走到板前,目光扫过全场,沉声道:“且看仔细。旧有数字,书写繁琐,今朕简化之,以符号代之。”
他提起木炭,在木板上写下十个端庄的字符:0,1,2,3,4,5,6,7,8,9。
“此十字符,名为‘数字’。自左至右,依次代表‘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刘协一边写,一边大声念出。
看着那十个奇形怪状、前所未见的符号,殿内众计吏无不睁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如此简单的笔画,就能代表数字?
“尔等或觉新奇,然其妙用,在于组合与进位。”刘协继续讲解,在“9”旁边写下“10”,“此乃‘十’,非‘一’与‘无’,乃一后位为零,表示一个‘十’。”
接着,他写下 100,“此乃‘百’,一后两位为零。”
写下 1000,“此乃‘千’。”
写下 1111,“此乃一千一百一十一,各位依序读之即可。”
最后,他写下 ,“此乃‘千万’,清晰分明,也可在1000后面加万。”
为了让众人更直观地理解大数,刘协进一步举例:“若记录万万,旧法需反复书写,繁琐无比,新法可记为 100,000,000。朕再引入一新词,称此为‘1亿’,以便称呼。日后统计天下钱粮,动辄以亿计,用此法,则一目了然。”
随着刘协的讲解,台下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计吏们,眼神渐渐变了。
他们都是与数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新符号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书写快捷,进位清晰,表达大数尤其方便!这……这简直是算学史上翻天覆地的变革!
鲁肃站在一旁,更是心中巨震。他精于内政,深知统计之难。天子随手写下的这几个符号和规则,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若能推广,未来处理政务、核算账目的效率,何止提升数倍?
诸葛亮更是眼神一亮,此物不简单。
“数字既明,再言度量。”刘协趁热打铁,“如今度量衡,各地略有差异,不利一统。今日朕便定下新制基准。”
他朗声道:“即日起,以现行‘一汉斤’之重,定为新制‘一斤’,约合两汉斤(约500g)。以此为准,规范天下衡器。”
“田亩之制,旧制一汉亩约二百四十方步,略显狭小。为鼓励垦荒,便于计算,新定一亩为346平方步(约666平方米)!”
这一连串的革新,让殿内众人应接不暇,但更多的是兴奋。统一、简化的度量衡,同样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接着,刘协开始传授核心的算术法则。他在木板上写下了“+”、“-”、“x”、“÷”、“=”等符号,解释道:“此乃加、减、乘、除、等于之号,用以替代算筹摆放与文字描述,使算式更为直观。”
然后,他祭出了“大杀器”——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九得九;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九九八十一。”刘协声音清朗,将完整的九九歌诀背诵了一遍。
他解释道:“此诀朗朗上口,熟记于心,则多数乘法可速算而得,无需反复摆弄算筹。”
他还引入了“小数点”概念,用以表示整数之后的零头,以及“余数”的概念,处理不能整除的情况。并结合实际,讲解了一些快速核算、分类汇总的统计技巧。
整个授课过程,刘协讲解深入浅出,耐心细致。他深知这些都是专业人士,一点即透,关键在于让他们理解这套体系的逻辑和优越性。
果然,能在大司农手下担任要职的,无一不是心思敏捷、记忆超群之辈。他们最初是震惊,继而狂喜,如同久旱逢甘霖,贪婪地吸收着这些前所未有的知识。每当刘协讲解一个要点,下面便是一片恍然和低声讨论。有人忍不住当场以炭笔在地上演算,发现果然快捷无比,不由得喜形于色。
“陛下,若遇数目极大之乘法,如万乘万,此法当如何?”一位年老的大仓令颤声提问。
刘协便讲解了分位相乘再相加的原理。
又有人问及小数除法的细节,刘协也耐心举例说明。
整个偏殿,仿佛变成了一座热烈的学堂。而这些平日严肃的计吏们,此刻都成了虚心求教的学生,而老师,正是当今天子!这份殊荣,让他们激动得浑身发抖,心中涌起无限的荣耀感。有人甚至暗想,今日得蒙天子亲授如此精妙之学,岂非如同天子门生?
刘协连续讲解了两遍,并回答了诸多疑问。他见众人虽眼神发亮,但信息量巨大,便道:“今日所述,尔等可先下去细细揣摩,互相印证。若有不明,三日后朕可再为尔等解惑。”
然而,他低估了这群专业人才的接受能力。这些计吏散朝后,并未立刻回家,而是自发聚集在官署之内,热烈讨论,互相考较,在地上写写画画。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和对数字的天然敏感,再加上原有的算学基础(他们本就精通算筹,对加减乘除原理是懂的,主要是适应新符号和规则),不过短短十余天的功夫,其中佼佼者已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新数字和符号进行复杂的运算,速度远超以往!
当鲁肃将这一进展禀报给刘协时,刘协正在用晚膳,闻讯不禁愣住,夹起的一块肉都忘了放入口中。
他放下筷子,摇头苦笑,带着七分欣慰三分自嘲地感叹:“真乃国之干才也!当初自己……年幼时‘一加一等于几’,说了两三天等于三,没少挨老妈的胖揍……甚至气的把作业本都给烧了,与他们相比,真是……”
刘协很快收敛心神,正色对鲁肃道:“子敬,此辈皆乃璞玉,稍加雕琢,便成大器!既已初窥门径,当使之精益求精。着你立即组织其中佼佼者,将朕今日所授之数字、符号、口诀、算法、统计之法,分门别类,详细注解,编撰成册!名曰……《新算启蒙》。”
他目光灼灼,仿佛看到了未来:“成立算学馆,由他们担任博士,首先在朝廷各署衙,尤其是在大司农、少府、军器监、将作大匠等需大量计算的部门推广授课,所有计吏、库官必须学习掌握!待时机成熟,逐步推行至郡县,乃至天下州郡官学!朕要让我大汉,从此再无算数之难!”
“臣,遵旨!”鲁肃躬身领命,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他深知,手中即将编撰的,不仅仅是一本算学教材,更是一把开启高效治理、强国富民的钥匙。而今日在这温室殿内聆听圣训的数十名计吏,便是这伟大变革的第一批火种,他们“天子算学门生”的身份,也必将随着这套新学的推广,而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