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二月,长安未央宫的暖阁内,刘协放下手中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密信,揉了揉眉心,脸上表情有些复杂。一份来自远在幽州的高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带不动”的无力和焦灼;另一份则来自并州的陈宫,详述了联络於夫罗与黑山军张燕的进展。
“奉孝,你也看看。”刘协将两封密信推给侍立一旁的郭嘉,“幽州和并州,这局面……真是冰火两重天。”
郭嘉接过,快速浏览,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慵懒和洞悉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先是拿起高顺的信,嘴角甚至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陛下,”郭嘉放下信笺,语气轻松,仿佛在谈论一件趣事,“高将军所虑,实乃良将之忧。然则,臣观刘幽州与公孙瓒,倒觉有趣。”
“哦?有何趣处?”刘协挑眉。
“刘幽州行仁政,泽被北疆,胡汉感念,此乃王道,本无错。”郭嘉侃侃而谈,“公孙瓒行杀伐,以暴制暴,令胡人胆寒,不敢南窥,此乃霸道,亦有其理。”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戏谑:“然则,刘幽州错在将仁政施于虎狼之穴,以为德化可感枭雄,如同以鲜草饲饿虎,虎饱食,但绝不会因此变成吃素的。而公孙瓒之失,在于只知杀伐,不懂怀柔,如同只知磨刀,却不知给刀配上刀鞘,终有一日会伤及自身。两者皆走了极端。”
刘协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奉孝所言,直指要害。那依你之见,幽州僵局,该如何破解?”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吐出两个字:“招降。”
“招降公孙瓒?”刘协微微一愣,这思路确实有些跳跃。历史上,公孙瓒可是把刘虞给宰了,还把人头送到了长安。
“正是!”郭嘉语气肯定,“陛下,高顺将军信中提及,公孙瓒如今龟缩渔阳,实力大损,前有袁绍虎视,后有刘虞……呃,和高顺将军的‘仁德之师’,已是困兽之局。此时若陛下抛去橄榄枝,许其既往不咎,甚至允其戴罪立功,继续统领旧部,为朝廷镇守北疆,震慑乌桓、鲜卑,其降之可能性,极大!”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点向幽州:“公孙瓒一旦归顺,其麾下白马义从余威犹在,足以令塞外部落忌惮。此其一,可快速稳定幽州北部局势,省去朝廷大量征剿之力。其二,幽州兵不血刃纳入朝廷版图,可立刻对冀州袁绍形成北面威慑,使其不敢全力西顾或东进。其三,刘幽州之仁政,配上公孙瓒之骁勇(虽已受损,但名头犹在),刚柔并济,方可真正安抚幽州。此乃一举三得之策!”
刘协听得心潮澎湃。
“善!”刘协抚掌笑道,“就依奉孝之策!立刻拟旨,不,朕要亲自草拟给公孙瓒的密信!仍领旧部,镇守辽西、右北平,专司防胡!以往过错,概不追究!”
刘协又拿起陈宫的信件:“并州这边,公台似乎有些顾虑。”
郭嘉接过陈宫的信,快速看完,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陛下,陈公台老成谋国,其所虑极是。”郭嘉正色道,“并州地广人稀,户籍不过五十余万,加上各方豪强、部落隐匿,也就六十万。温侯十万大军横扫过去,攻城拔寨自然不难,吕布、徐荣、皆当世猛将,破敌如摧枯拉朽。但之后呢?”
他再次指向地图:“并州九郡,近百县,打一处就要分兵驻守一处,还要安抚地方,弹压可能的反复。十万大军撒进去,如同石子入海,待全境勘定,可用之机动兵力还能剩多少?届时若袁绍从东面来犯,或是黑山军反复,又当如何?”
刘协皱眉:“所以公台建议缓图,剿抚并用。”
“然也。”郭嘉点头,“而且,陛下,嘉当日建议先西后北,或同时用兵于凉、并,其深层用意,亦在于此。并州一旦纳入版图,黑山军张燕便彻底被朝廷与袁绍夹在中间,他必须做出选择。以张燕之精明,在见识了朝廷兵威,他大概率会选择归顺朝廷。毕竟,归顺朝廷是大义,投靠袁绍……就从黑山贼变成反贼。此乃大势所趋。”
郭嘉将话题引申开来:“其实不独并州,凉州亦是如此。凉州户籍更少,仅二十万出头,算上各方势力,不会超过三十万。地广人稀,民风彪悍,胡汉杂居。仅靠杀伐,只能平一时之乱,难收长久之效。”
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边地治理方略:“嘉以为,边疆之策,当如陈公台所言,剿抚并用,且‘抚’更重于‘剿’。具体而言,可分几步:”
“其一,武力开道,宣示仁政。大军过后,迅速派遣得力官吏,不是那种只会之乎者也的腐儒,而是需通实务、晓民情、甚至懂些胡俗的干吏。他们需立刻宣扬陛下仁德,宣布优惠政策。”
“其二,予民实惠,稳固根基。首要便是放宽荒地开垦令,鼓励百姓、流民垦荒,每丁授田,头三年免征赋税!此策一出,无地流民必蜂拥而至,人心立稳。同时对佃户之税亦可适当降低。”
“其三,发展商贸,互通有无。如凉州,盛产良马、耕牛、皮毛,却缺盐、缺粮。朝廷可设立官方榷场,以盐、粮食交换其马匹、耕牛。如此,朝廷得战马、耕牛之利,凉州百姓得生存之资,商业流通,地方自然渐趋繁荣。”
“其四,编户齐民,掌控人口。立即对流民、乞丐进行登记造册,给予身份木牌,编户齐民。此乃贾文和已在推行之策,于边疆尤为重要。减少‘无名之人’,则豪强难以隐匿人口,匪患亦失去兵源。”
“其五,兴修基建,以工代赈。组织人力修建驿站、道路、桥梁,既可方便统治、运输,亦可以此雇佣流民,给予口粮,使其有活路可走。有口饭吃,大规模暴动便不易发生,陛下已于兖州司隶等地施行。”
刘协听得连连点头,这简直就是一套古代版的“边疆开发与稳定综合方案”!
“奉孝之策,深合朕心!”刘协当即决断,“此事刻不容缓!立刻召集杨彪、王允、等文官重臣,商议向凉、并二州选派官吏之事!”
片刻后,未央宫偏殿内,刘协将欲向凉州、并州大量选派基层官吏的意思一说,殿内顿时泛起一阵微妙的波澜。
杨彪、王允等重臣自然是躬身领命,表示当为陛下分忧,举荐贤才。然而,有些世家回到各自府邸,召集族中心腹商议时,气氛就变得有些古怪了。
“去凉州?并州?那种苦寒之地,胡虏出没,随时可能掉脑袋!”
“郡守、长史之位或许还可考虑,安排些旁支子弟去历练一二,但县令、县丞?乃至亭长、啬夫?让我家嫡系子弟去当这种微末小吏?”
“简直是侮辱!世家诗礼传家,岂能去做那奔走俗务的小吏!”
世家大族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对于郡守以上的高位,他们当然要争一下,不过也是一些旁支就够了,那是安插自己人、掌控地方的关键。但对于数量庞大的基层官职,他们根本看不上眼,既危险又没“钱途”,还远离权力中心,纯属吃力不讨好。
但天子的命令又不能明着违抗。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糊弄学”开始了。
各家开始“踊跃”举荐“贤才”,名单雪片般飞向尚书台。然而仔细一看,这些被举荐者多是寒门子弟、甚至是一些略有薄名的隐士。反正不是自家核心子弟,打发去边疆应付差事,既满足了皇帝的要求,又不必牺牲家族利益,甚至还能在这些寒门子弟面前卖个人情,简直完美!
刘协看着尚书台汇总上来的名单,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冷笑一声,对身旁的贾诩道:“文和,看到了吗?这就是世家。大利要紧抓在手,苦差事就推给别人。”
贾诩面无表情,只是微微躬身:“陛下圣明。”
“不过,正合朕意。”刘协嘴角勾起一抹弧度,“他们看不上这些‘微末小吏’,朕却视若珍宝!这些寒门子弟,若能在那苦寒之地历练出来,知晓民间疾苦,通晓实务,将来便是朕革新吏治的基石!”
他顿了顿,对贾诩下令:“文和,你那边也要加快动作。绣衣使者,给朕加大在凉州、并州的投入!人手不够就扩招!不仅要监察地方,更要暗中留意这些新派去的官吏,哪些是实干之才,哪些是庸碌之辈,朕要确保朕的政令,能在边疆畅通无阻!”
“臣,遵旨。”贾诩领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天子这是要借机在边疆埋下自己的钉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