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深宫,烛影摇红。
刘协负手立于殿窗之前,望着檐外渐沉的暮色,心中思绪如潮。蔡邕对太学革新之议的抗拒,犹在眼前。他深知,今日能推动蒙学与分苑之制,已是借了诛董余威与蔡邕报恩之心。若再进一步,触及世家根本,恐顷刻间便是祸起萧墙之变。
“陛下,”近侍悄步上前,低声禀报,“尚书台送来急奏,兖州牧朱儁将军已与曹操完成军政交接。曹都尉率其部曲三千,正日夜兼程赶来长安,预计旬日可达。”
刘协微微颔首,心算时日。曹操带着家当兵马,行程自是比单骑慢上许多。他正沉吟间,忽闻殿外一阵急促却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羽林郎按剑疾入,朗声报道:
“启禀陛下!宫门外有一壮士,自称陈留典韦,奉天子诏令前来报到!此人形貌魁伟,声若洪钟,手持双铁戟,已通过宫门核验!”
“典韦?”刘协眼中骤然爆发出惊喜之色,“快!快宣他进殿!不……朕要亲去看看!”
这股喜悦未能持续片刻,他猛然想起,这是何等危险的世道!董卓伏诛未久,暗流岂会轻易平息?自己这般少年天子,坐于这风口浪尖之位……若有人心存不轨,一次“失足落水”,一场“偶感风寒”,一顿“不慎误食”,便可轻易断送这刚刚显露出一线生机的大汉国祚!
想到此处,刘协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对身旁心腹黄门厉声低语:“速传贾诩!立刻于偏殿见朕!”
偏殿之内,烛火通明。贾诩应召而至,躬身行礼:“臣贾诩,参见陛下。”
刘协屏退左右,直视贾诩:“文和,朕忽觉寒意刺骨。朕之安危,系于天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朕需一双眼睛,一双耳朵,一柄藏在最暗处的剑,专司禁宫之内,朕之周身安危!”
贾诩眼神微动,已然明了圣意。
“朕命你,即刻于‘绣衣府’内,遴选绝对忠诚可靠之心腹,组建‘暗卫’。此卫存在,唯天知、地知、你知、朕知!挑选机敏忠心之人,以各种身份,潜入宫中各处——御膳房、茶水库、清扫处、乃至各殿侍奉宫女之中。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暗中监察,剔除一切可能危及朕身的隐患!任何异常,直报于朕。可能办到?”
贾诩深深一揖:“陛下思虑周全,臣,领旨。此事关乎社稷根本,臣必亲自挑选操办,确保万无一失,绝无半分泄漏。”
“好!此事若成,你便是又为大汉立下一桩不世之功!”刘协重重拍了拍贾诩的肩膀,心中稍安。将这等关乎性命的大事交给这位“毒士”,他竟感到一种奇异的踏实。
处理完这桩心头大患,刘协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恢复了天子威仪,大步走向正殿。
殿门处,一员猛将如山岳般矗立。只见其身长九尺有余,腰大十围,面容古朴,虬髯戟张,宛如上古恶来再生!
典韦见到天子仪仗,立刻将双戟交给殿前卫士(虽有不舍,但懂规矩),声如闷雷:“草民典韦,奉诏前来!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刘协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快步上前,亲手搀扶:“壮士快快请起!朕盼将军,如旱苗盼甘霖也!早闻将军勇力绝伦,忠义无双,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真乃天神下凡,朕之樊哙也!”
典韦被天子亲手扶起,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憨声道:“陛下……陛下过奖了!俺……俺就是个粗人,空有几斤力气,蒙陛下不弃,召来京城,能给陛下看门护院,俺就心满意足了!以后谁想伤陛下,除非从俺典韦的尸体上踏过去!”
话语粗直,毫无文饰,却透着一股金石般的赤诚,听得刘协心中暖流涌动。他要的就是这等毫无机心、唯知忠勇的猛士!
“好!好!将军此言,重于千金!”刘协朗声大笑,“有将军在此,朕高枕无忧矣!”
他当即转向一旁侍立的皇甫嵩:“皇甫老将军!”
“老臣在!”皇甫嵩拱手。
“老将军精练羽林,卓有成效。朕今命你,即刻从羽林郎中最精锐者,挑选五百人!”刘协语气斩钉截铁,“要的是家世清白、忠心不二、勇武过人之士!组成一卫,专司护卫朕之寝宫、出行,随侍左右!此卫,便命名为‘虎贲卫’!”
“老臣遵旨!”皇甫嵩毫不犹豫。
刘协目光灼灼,看向典韦:“典韦听封!”
典韦立刻再次跪倒:“俺在!”
“朕封你为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总领这五百虎贲卫,日夜宿卫宫禁,护卫朕躬!可能胜任?”
典韦闻言,虎目圆睁,巨大的惊喜和责任感充斥胸膛,他猛地抱拳,声音因激动而愈发洪亮:“陛下放心!俺典韦在此立誓,必寸步不离陛下左右!此身即在,陛下无忧!俺这双铁戟,就是为陛下扫除一切魑魅魍魉!”
“朕信你!”刘协重重说道,“即刻起,你便持朕手谕,随皇甫老将军去挑选人手,熟悉宫禁防务!一应规矩,皆听老将军指点。”
“喏!”典韦大声应命,站起身来,那雄壮的身躯仿佛一尊铁塔,将身后的光影都遮去大半。
看着皇甫嵩带着典韦离去的背影,刘协心中那份因自身安危而起的焦虑,终于稍稍平息。
“典韦已至,曹操、刘备、赵云、黄忠亦在路上……贾诩的暗卫亦将铺开……”刘协低声自语,目光再次投向殿外沉沉的夜空,“手中握紧刀把子,才能保住脑袋,也才能……真正推行朕想要的变革。世家们,且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