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至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四月。并州大地的烽烟并未完全熄灭,但战事的重心已从吕布那暴风骤雨般的骑兵突击,悄然转变为一种更为厚重、也更为致命的“经济蚕食”与“文化融合”。
壶关之败如同一根卡在喉咙里的硬骨头,让并州战局整体的推进速度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吕布虽憋着一股邪火,恨不得立刻找鞠义报仇雪恨,但天子斥责的圣旨和陈宫日夜不停的“碎碎念”如同两道紧箍咒,让他不得不按下性子,老老实实地玩起了“步骑协同、稳扎稳打”的游戏。
上党郡面积相对较小,在吕布(收敛后)和陈宫的合力经营下,已占据大半。西河郡与上郡的攻略则显得更为缓慢而坚定,大军过处,如同巨犁深耕,不仅要攻克城池、扫荡匪患,更要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
而在这片逐渐平息的战火之下,另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并州的格局。贾诩领导的绣衣府效率惊人,大量技术人员和资源被调集至并州新占领区。一座座官营的煤矿工坊、铁器工坊、蜂窝煤加工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上党、西河、上郡等地建立起来。黑色的煤炭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挖出,经过加工,变成推动少府军工生产的焦炭,以及即将席卷大汉北方的神奇燃料——蜂窝煤。
与此同时,一个深刻影响并州乃至整个北疆未来的策略,正在长安未央宫的暖阁中,由两位少年天才首次系统地提出。
这一日,刘协正与郭嘉、鲁肃商议并州钱粮调度之事,年仅十二岁的诸葛亮与十四岁的庞统作为伴读侍立一旁。当话题转到如何有效安抚、同化并州境内数量众多的匈奴、乌桓、羌等部落,减少军事阻力时,诸葛亮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后,清澈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陛下,学生近日观并州舆情及过往典籍,有一浅见。”
刘协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未来的卧龙:“孔明但说无妨。”
“并州胡汉杂居,其乱之源,在于生计,在于文化冲突。”诸葛亮条理清晰地分析,“胡人逐水草而居,或倚仗武力劫掠,塞外苦寒,物资本就匮乏,且缺乏稳定获取盐、铁、粮食之途径。大汉强盛时,他们臣服商贸;大汉衰弱时,他们便化身豺狼。其行为,多随生存境遇而变,并非不可教化。”
他顿了顿:“故学生以为,单纯军事征伐,只能慑其一时之胆,难收长久之效。若能仿效汉武帝旧事,行‘商贸’之策,并加以改良,或可事半功倍。”
庞统在一旁接口,语气依旧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但内容却与诸葛亮不谋而合:“陛下,孔明所言甚是。对付这些部落,光靠刀子不够,得靠‘利’!他们缺什么?盐、粮、铁器、布匹。他们有什么?牛羊、马匹、皮毛、劳力。我们便与他们换!用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价格去换!”
郭嘉原本慵懒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一俊一“拙”两位少年,仿佛发现了绝世瑰宝。他抚掌笑道:“陛下,此二子之见,直指要害!好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此乃攻心之上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嘉观此二位,年纪虽幼,见识谋略却已远超常人,真乃奇才也!”
刘协心中大乐,看看!这就是顶级谋士的苗子!虽然大方针早已定下,但是如今能从年仅12岁的诸葛亮和14岁的庞统嘴里说出来,可见一斑:“孔明、士元之策,与朕意不谋而合。奉孝以为可行,那便速速拟定详细章程,交由公台在并州施行!”
很快,一套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并州新附部落商贸管理及安抚条例》,连同海量的物资,被快马加鞭送往并州前线。
陈宫接到来自长安的密旨和条例细则时,正为如何处置那些投降的小部落头疼。当他看完那份条例,尤其是看到上面罗列的“官方指导价”时,饶是他心智沉稳,也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一匹合格的战马,兑换粮食一百石?”
“一头健硕的耕牛,兑换粮食三十石?”
“一头羊,兑换粮食四石?”
“一张上好的毛皮,兑换粮食一至二石?”
“此外,亦可按此比例,兑换食盐、铁器(限农具)、布匹、衣物,乃至……蜂窝煤?”
陈宫拿着绢帛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他虽然对商业不太了解,但是粮食在这个乱世里到底有多么的……离谱!多么的……“丧心病狂”!
在并州乃至整个北疆,由于战乱和交通阻塞,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一石粮食虽然天子明码标价100钱,但在某些地方仍能卖出天价。而朝廷给出的这个兑换比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优厚!一匹战马换的粮食,够一个成年人吃两三年!一头耕牛够吃一年!一头羊也能让一个三口之家吃上接近一个月!
这哪里是商贸?
尽管内心震撼,陈宫还是忠实地执行了命令。他迅速在已控制的郡县要地,如上党郡的潞县、西河郡的离石、上郡的肤施,设立了大型官方商贸场所,派兵维持秩序,并张贴出醒目的兑换牌价。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并州草原和山峦。
起初,那些饱受战乱和部族压榨的小部落首领们根本不信。汉人官府什么时候这么大方过?不抢他们的牛羊就算开恩了,还拿这么多粮食来换?肯定是陷阱!
但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个被其他大部落劫掠了大半牛羊、快要活不下去的小部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牵着几匹瘦马,拿着一些积攒的皮子,战战兢兢地来到了离石商贸。
接待他们的汉官态度和蔼,验看了马匹和皮子后,直接按照牌价,当场支付了一大堆的粮食和几大包粗盐!(精盐还在储藏中)甚至还好心地告诉他们,如果愿意登记户籍,领取身份木牌,以后还能优先交易,并且受到朝廷军队的保护!
那个小部落的首领看着眼前这辈子都没见过的这么多粮食和盐,激动得直接跪在了地上,对着长安方向连连磕头,用生硬的汉语高呼:“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很快,商贸场所人满为患!无数小部落牵着牛羊、赶着马群、背着皮货,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用自己眼中并不算太珍贵的牲畜和皮毛,换回了足以让整个部落安稳度过接下来一年的口粮、甚至还能有所结余的兑换了盐、曲辕犁、衣物等等。
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苦寒之地,何曾见过如此“慷慨”的汉人官府?
“朝廷……朝廷这是把我们当人看啊!”
“有了这些粮食和盐,娃娃们今年就可以吃饱饭了!”
“快!快去告诉族长,把咱们部落的马都牵来!全部换成粮食和铁锅!”
“还要去领那个木牌!有了它,以后就受朝廷保护,不用再怕那些大部落来抢我们了!”
归顺朝廷,领取身份木牌,不仅能享受公平(甚至超额)的交易,还能得到庇护,这对于长期被大部落掠夺、生存艰难的小部落而言,吸引力是致命的。他们纷纷主动找到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宣誓效忠。
汉武帝时期打下的基础此刻显现出效果,这些部落对“归顺大汉”本身并无太大心理障碍,以前是被打服了,才造就了并州凉州胡汉杂居的现状,甚至他们的精壮也会被编入汉军之中,如今朝廷不仅不索要贡品,反而给予远超想象的实惠,这叫他们如何不归心?
一时间,并州北部三郡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象:一边是吕布、徐荣等人率领大军步步为营的军事压力,另一边则是热火朝天的商贸和络绎不绝前来归附的小部落。朝廷的统治根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这些曾经反复无常的部落民心中迅速扎根。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
对于那些习惯了依靠武力掠夺小部落、奴役他们为自己生产奢侈品的大部落首领而言,朝廷的这一套“糖衣炮弹”,简直是砸他们饭碗的断子绝孙计!
“混账!那些卑贱的牧奴,竟然敢拿我们的牛羊去跟汉人换东西!还敢去领什么木牌!”一个大型匈奴部落的王帐内,暴跳如雷,“没有那些牧奴给我们上交牛羊女人,我们喝西北风吗?!”
另一个乌桓大人脸色阴沉:“汉人这一手太毒了!他们不用动刀兵,就用粮食和盐,就把那些墙头草都拉拢过去了!再这样下去,还有谁肯为我们效力?”
“怕什么!”有脾气暴躁的头领吼道,“他们换的越多,我们不是可以抢的越多么?”